3月的offer季就像北京的天气阳春三月下雪,低温过后骄阳天有人遭遇“全聚德”,有人收获大满贯!7连胜的L同学就是本周的最佳人气选手哥大/UMich/UCLA/WUSTL/UVA/SU稳稳握在手!
明德战绩速报!
L同学
本科学校:国内双非院校
本科专业:建筑
三维成绩:GPA:3.2+(WES),GRE:315+,TOEFL:100+
申请老师:Jia
Mentor:Maggie(Columbia)
大满贯的L同学目前为止共收到了7所院校的橄榄枝:
藤校哥大、公立常春藤密歇根安娜堡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常春藤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专排全美TOP10的雪城大学以及综排28的佛罗里达大学。
保底、匹配、冲刺,各类Offer几乎拿了一个遍。
然而,这种幸运,当初L同学完全没想过...
01
综排&专排谁更重要,
很多“小白”还弄不清
“ 我没看上的雪城,建筑专排竟TOP10! ”
国内很多申请者,尤其是家长,在择校时,都会特别看重学校的名气,认为排名高的大学,一定值得就读。
但在研究生申请中,大家很容易忽略一个问题:专排和综排,哪个更重要?
研究生申请很看重项目含金量,从某种程度上讲,专排比综排更重要!!!
我们的L同学刚开始陷入这样的误区中,完全没有考虑自己所申项目——建筑学的排名,而只是选择了综排高的学校。
所以,他在提交第一轮选校清单时并没有考虑雪城大学。
实际上,U.S.News上综排59名的雪城大学,专排几乎TOP10。建筑项目不仅NAAB认证,还是STEM项目。
建筑专业相比其他普适性学科,比较小众一些。
在择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项目本身,甚至要细化到院校项目下的课程设置、师资情况以及导师的研究领域和风格等信息。
后面,哥大、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密歇根安娜堡的选择也是这样的原理!
水项目?你不懂而已!
研究生项目申请时,最怕的莫过于遭遇“水项目”,建筑项目也一样,它们没有CS等大热门的先天优势,因为就业等原因很容易受到外行人的指点。
外行人眼中所谓的水项目毕竟只是外行人看来。每个院校的项目差异化比较大,侧重点也不同。
水项目并非“水”,而是某些院校设计项目时,培养方向更超前,是为顺应该项目未来发展势头提早搭建桥梁。亦或者是项目分支多,更需要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建筑项目作为一门横跨工程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学科,不同院校风格差异大在所难免。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就是典型的案例。
哥大的建筑属于STEM项目。该项目囊括的风格多样。
主要以人文、艺术为背景,在培养学生技巧、设计能力的同时也期望学生能从视觉、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等视角加深对建筑的理解,围绕建筑与城市关系、城市与人文和城市规划、建筑保护与改造方向学习。
与哥大不同,作为中部最好的综合性大学,Umich注重数字化设计的教学体验,将数字建造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结合。课程设计上融入了大量的编程技术与数字虚拟化方向。
最后在与L同学的沟通中发现,其实这两所院校的项目非常符合L同学想在参数化或乡村建设方面发展的初心。
再加上L同学的特殊成长环境,最终成功被录取哥大录取,是实至名归。
02
化学转建筑,
这一场马拉松赢了
出国留学是一场马拉松
出国留学申请并不是一场即刻爆发的短途赛跑,更像是一场厚积薄发的长途马拉松。
L同学经历比较独特,本科期间有从化学转到5年制的建筑专业的特殊经历。
正如硬币的两面,这样的经历可能会因为专业课成绩低而拉低总GPA,但也正因为这份经历外加L同学急切想要出国继续深造,促使他早早开始了留学申请的长途马拉松。
当别人还在安心享受大学生活时,L同学悄悄启程去往了北京,通过熟人推荐以及其他网络渠道开始了找寻靠谱中介之路。
不失所望,明德立人与L同学正式签约,开启了本场的马拉松之旅。
可能是中了GRE的邪!
标化准备阶段,L同学托福备考之路非常顺利,去年4月就考到了100+比较理想的分数,但老大难的GRE却始终没有那么顺利。
可能因为托福之路一马平川,GRE备考之路像受了诅咒般,停滞不前,L同学也深受折磨。
但其他方面在导师规划和指导以及家长的配合下,成为缓解L同学焦虑的一剂良药!
L同学在校期间有多段获奖经历,小到建筑学单项奖和大学奖学金,大到省规划设计总院奖学金,不断积攒实力,也方便为文书环节提供深度挖掘的方向。
不管是L同学,还是家长,都非常主动向明德立人寻求资源支持。
每到寒暑假前家长都会电话咨询实习安排计划。导师也积极响应,优质的线上线下实习安排上!
在挑战重重的留学申请中,很多申请者总会不自觉陷入自身不足的深渊,想尽办法填满自己的漏洞。
遗憾都会存在,每个人都不完美。既然短时间突破不了,灵活变动才是最佳选择。
在L同学深陷GRE的折磨时,导师建议,一定要把注意点放在建筑项目本身。因为在该项目中,申请者的作品集和托福在审核时权重占比大。
03
挖宝工作,
作品集占上风
文书,留学申请的必备项,虽然每个人都能做到,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好。
文书写得出色,就会成为招生官眼里众多普通选手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L同学文书准备前的头脑风暴阶段,明德立人的导师将该同学的学习经历、成长背景以及未来期待从事的领域精细研究,发现原来同学与建筑结下的良缘竟然与家庭密切相关......
受环境熏陶,就是这块料!
文书是连接申请者过往经历的载体。每个人的经历都非固定,这项“挖宝”工作完全取决于申请者的切入点。
在明德立人的导师与L同学交流中得知,他一直在工匠精神的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下就对建筑入了迷。这深深启发了当时还处在萌芽期的L同学,也间接促使他坚定地选择从事建筑学行业。
经历与经历之间形成联结,构成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相呼应的传话筒。
从录取角度看,这成为吸引招生官眼球的必杀技。“挖宝”工作圆满成功!
作品集虽一波三折,但一切都好
对想要申请建筑项目的同学来说,作品集是材料准备阶段必须攻下的一座城池。
申请者的作品集是一项特殊指标。一方面它是检验申请者大学本科5年的试金石,集中反映了申请者美学基础以及设计功底。
另一方面它是招生官招揽与院校项目最契合的人才的最佳捷径,是衡量申请者匹配值的一把标尺。
L同学准备作品集的经历也一波三折。
最初指导L同学作品集的是哈佛大学的一位学长,他是美籍华人。因为生活环境以及思维习惯的差异,在指导L同学作品集的过程中,更愿意让申请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注重申请者的自我提升,但L同学不太习惯这种合作模式。 后来根据L同学的要求,及时更换到现在的导师。导师看过学生作品集后表示学生的作品集很务实,是很多学校喜欢的风格。并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尽力帮学生做了进一步的调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本次申请。
小德想说:
研究生留学申请这场马拉松之旅,非常坎坷,一定要谨慎!
1.在选校时,申请er们不要只盯着综排看,一定要优先考虑项目的排名。这直接关系着你在接下来研究生生涯中的课程质量和学习体验。
2.申请一些小众领域项目,一定要找到非常懂这个领域的导师及资源。
拿建筑学举例,它除了一些基本申请条件之外,还需要准备自己的作品集,它在申请中的重要度占比甚至可达70%。
作品集最重要的就是展示自己的风格,展现自己最独特的地方,鲜明有特色的作品集才能在众多申请中脱颖而出。
如果我们做的都是同质化的材料,申请时几乎不会有任何胜算。
所以,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找准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