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公立名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会是加州大学。
其实还有一所公立校,它不仅是美国第一所公立大学,也是在18世纪授予学位的第一所及唯一一所美国公立大学,它就是公立常春藤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北卡教堂山排名第29,每年都有一大波藤校和T10的苗子将它列为保底校,还有一部分T30选手把它作为一个匹配校的万能选择。
不过,每年还有一批过于乐观的学生,尤其是国际生,他们严重低估了这所学校的难度:
和所有公立大学一样,北卡教堂山在录取时会优先照顾本州的学生。
该校每年包括国际生的州外学生招生占比规定不能超过18%,即每年州内学生的比例高达82%。
根据校方数据,2021EA阶段州内学生录取率约43%,州外仅13%。
这就意味着如果以国际生身份去申请,它的录取难度丝毫不亚于前20的大学。
再加上,EA阶段都是高手过招,一旦有失误,分分钟被刷。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今年我们就有4位明德学员在EA阶段成功斩获了该校的Offer。
复盘完他们的申请经历,小藤摸索出了一些录取北卡教堂山的方法论:
01、人人高GPA、托福110、SAT1500“不达标”的C同学,为何能赢得CS录取?
今年录到北卡教堂山的这4位学生的硬性实力直接向大家说明,想在标化上偷懒是绝不可能的,优异的分数是进入北卡教堂山必过的一道门槛。
这几位学生的托福稳在110分,SAT最低都是1500,最高达到了1550分。
被数学&应用科学专业录取的W同学,GPA更是4.5+,社会学专业录取的S同学也同样保持在A的水平。
从北卡教堂山公布的新生履历也同样能看出,该校的生源质量非常高:
12%的学生在高中属于第一或者第二名,42%学生是前10名,74%位居前10%,州外学生的SAT成绩在1400-1540分。
由此可见,虽然北卡教堂山位列第29,会有落入Top40的可能,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喜欢招揽“优秀”的学生。
当然,对于“优秀学生”的定义,标化分数高只是一小方面,仅仅局限于此显然不是美本申请和录取的底层逻辑。
从分数来看,C同学就是非“优秀学生”的特例,因为Ta的IB分数才39分。
一般而言,如果要申请前30的大学,IB分数达到40分以上才是具有竞争力的。
但相对而言,在硬件有短板的情况下,C同学不仅EA脆录北卡教堂山,还是大热门计算机科学专业。
可见学校一定是关注到了Ta其他优秀之处:
02、放弃知名夏校,愿意花时间将“轴”进行到底的C同学!
C同学是位个性鲜明的理科生。
Ta喜欢编程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知识和技术,也在利用它们为社会做服务,比如:
● 设计了一个模型,将其应用到海洋垃圾的识别和自动抓垃圾机器的制作中;
● 还设计了一种眼镜,帮助对光线敏感的青光眼病人方便使用电子设备。
不过,导师眼中的C同学有点“轴”,这种“轴”让导师又爱又恨!
规划阶段,导师对C同学的背景条件经过综合评估后,安排Ta参加了明德内部的关于投资行为和决策的定制科研项目。
本来该项目只需两三个月就能完成,但C同学一直追求着模型的精确度。
导师都认为Ta的研究成果可以发表了,Ta依然坚守自己心中的标尺,继续“轴”着,简直就是近期热播剧《狂飙》中安欣警官的亲兄弟。
中途为了让模型更准确,Ta去学了相关新知识,又主动找导师商量和寻求帮助,最终修修补补,完成项目和发表论文总共花了快1年时间。
当时对待夏校,C同学也很“轴”。
原本在导师和C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申上了非常适合Ta学术方向的布朗大学夏校,但上了几节课后Ta发现太简单了,靠自学就可以做到。
所以,Ta果断放弃了这个知名夏校,转头重新选择了一个小project。
废寝忘食现学卷积神经网络和做图片识别模型,从早到晚忙活,在十多天的时间里,产出了实际成果。
因为该项目很适合自己,C同学主动连着参加了2次。
“轴”,并不是说C同学爱钻牛角尖、做事较真、不变通。
而是Ta有明确的理由、能坚定自我选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是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而这不仅是CS专业的必备,也是北卡教堂山这所学校喜欢的人才。
规划就是要基于学生的个人情况去做好时间安排和实时调整。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导师不只是帮孩子掌舵,还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和决定。
让他们不仅学到知识,丰富自己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培养自我决策、理性思考能力的机会。
03、不断更新迭代 10年级创立的公益项目,社会使命感爆棚的S同学!
今年录到社会学专业的S同学与C同学正好相反,是一位典型的文科生。
在多次沟通、梳理S同学活动经历时,导师能明显看到Ta心怀弱势群体,关心社区,有着很强的同理心,也坚守社会公平公正。
S同学从10年级开始就创立了个人阅读项目,经过不断延展,成立了社团,此后一直未停止步伐。
Ta还主动与山区的校长和老师联系,给山区的孩子捐书。
但考虑到只捐书影响有限,Ta又号召个人进行募捐,并依托基金会去撬动更大的资源和影响力。
另外为了帮助山区孩子学到书本知识,S同学后期还组织并领导志愿者给当地的孩子远程授课。
现在S同学依然未暂停这项公益项目,目前Ta正在做网页,计划将尽可能多的教育资源整合并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学校或者地区。
一个公益项目S同学坚持做了好几年,即使中途困难重重,Ta也在咬紧牙关不断更新迭代自己的项目方向。
经过导师对逻辑线的梳理,这段公益活动经历让S同学想尽办法为有需要的人谋福利、解决他们切实需求的形象陡然树立。
谁能想到,当初S同学这些经历只是一个个不起眼的小片段,既不能完整展示个人对社会的使命感,也无法体现Ta的坚持不懈。
如今不仅突出了个人形象,导师的梳理更让S同学坚定了选择社会学专业。
不管是非常“轴”的C同学,还是一直做着同一个项目的S同学,都有一些共同点:
他们非常坚定,也有个性,善于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服务于社会。
因为导师的尊重和陪伴,他们敢于去内视自己,真正做到去功利化规划美本申请。
此时美本申请在他们的眼中更像是一个起点,从这里开始,在导师的帮助下,他们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感。
04、主文书重成长,小文书有个性他们靠普通的文书主题拿下了T30热门专业!
申请北卡教堂山,不仅要完成CA主文书,还有学校自设的四选二的小文书题目。
回看C同学和S同学的文书,虽然主题没多新鲜,一般人想写都能写,但因切入的角度独特,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思想深度和特点,也让招生官青睐有加。如何靠新颖的陈述角度,打破传统理工学生形象?
C同学主文书选择的是如何运用科技帮助更多人这一主题。
但导师和C同学在头脑风暴时,放弃了传统的思考维度,而是从科技没带来便捷,反而增加了困难这一角度出发,来说明自己如何利用科技实现助人。
能做出这样的转变和决定,是导师对C同学过往经历深度挖掘和启发式沟通的结果。
对于科技,C同学经历过一些认知改变。
虽然C同学一直与科技打交道,但Ta之前未认识到科技不只是带来了便捷和享受,也造成了世界的不公正和资源的不平等。
比如老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电子设备伤害了青光眼病人等。
因为主题陈述角度新颖独到,素材又恰到好处利用上,导师与C同学之间配合默契,这篇主文书只在一周时间内就大功告成。
整篇主文书看似普通,实则完美展示了C同学的成长认知和身上具备的社会使命感。
在 小文书 中,导师依然让C同学保持新颖的叙事角度。
其中一篇,Ta以苏州园林中退隐的名人政客为引入点,来陈述自己如何在快节奏、高压的的大环境下保持精神健康、沉稳和淡定。
可以看到,C同学的文书不仅与Ta的学术兴趣相统一,还能利用好小文书来进一步展现不一样的理工生形象。
素材太多,如何恰到好处展示全个人经历和特质?
S同学文书却没有C同学写得那么顺利。
S同学不是因为没有素材可写,而是东西太多。
Ta的个人经历非常丰富,所做的公益项目时间跨度长、拓展面广,写少了怕没展现全,说多了信息又杂又乱。这就需要导师和S同学共同决定主文书讲哪段经历,小文书说什么,才能完整把自己的经历和想说的话分享给招生官。
头脑风暴阶段,导师引导S同学去畅所欲言,并根据分享梳理出陈述逻辑和故事主线。
S同学的主文书写了好几版,每一版都在1000字以上,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简和优化。
最终敲定了从小时候受父母影响说起,来讲述自己如何在公益的路上越走越远,有了更深的参与度和自己的理解,并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小文书 ,导师让S同学继续利用公益项目中的捐书活动作为衔接的桥梁,来展现Ta如何为社区做服务,再一次为主文书做补充。
第二篇小文书导师和S同学更换了方向,另辟蹊径选择讲述自己如何在领导别人的过程中锻炼了沟通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管申请什么类型的学校,文书都是一个重头戏。
主文书展现的是一个人的成长。不管是什么背景,有什么样的经历,最终落脚点是阐述自己是如何变成现在的自己的。
而小文书作为补充,既是在反映学校的特点,也在进一步展示学生的个人特质。
如果主文书是一条线,那么小文书就是一个小点,一篇好文书就是处理好了这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