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隐形”后遗症,青年心理问题暴增4倍!北美博士爸爸:如何帮孩子应对心理危机?

明德立人本科留学
文章转载公众号“爸爸真棒”
【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我想大家在疫情中都会预先感知到疫情的次生伤害,特别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我没有中国的数据,就借用加拿大。调查发现:

50% 的加拿大本地人报告自大流行开始以来心理健康状况恶化,许多人感到担心(44%)和焦虑(41%)。各种上瘾物质使用也在增加。


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之前的健康(如SARS)和经济危机(2008股灾)也产生了类似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被隔离(与父母一起)的儿童的创伤后压力评分是未被隔离的儿童的4倍。

前几天,我和小女儿的老师见面。作为一年级的老师,她观察到了长期网课导致了很多孩子学业方面的差距和社交/行为的问题。

我见到过两次的心理学家 Dr. Damour 最近就说过:

“疫情下的孩子就像小鸟被关在笼子里久了,“有困难展开双翅”,也就是孩子缺少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表现包括:更加容易被电子设备吸引,更加腼腆或敏感,更加急切找一两个最好的朋友,或者对这样的友情更依赖。”

现在孩子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和科技,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快乐是远远超过我们这代家长的。

而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更多是物质和学习方面的,这种关系就好像一个交换关系一样。家长们往往忽略了他们心理成长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诱惑


在他们"光鲜"的"外表下", 往往是内心的困惑与迷茫,人生意义的缺失

根据加拿大上瘾行为及心理健康中心(CAMH)的报告,疫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新挑战包括:


财政困难

职业发展受阻

不稳定的劳动力和住房市场

全球变暖/环境危机

社交隔离

个人健康后果

担心家人的健康或失去亲人

我想一个被照顾好的孩子,应该是包括或是更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状态。这也是在亲子关系中我长期关注的焦点。

我们的讨论首先从理解压力和焦虑开始。


*注:我不是心理医生,写作的东西不涉及需要医生诊断治疗的范畴。只是把自己阅读的心理学知识,人生思考与感悟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参考与使用(此文经过专业人士的评阅)。

01

什么是压力,

我们该如何转换压力?


朋友贾医生在他的公众号里说:

“孩子的上学问题, 已经不再是教育的一个简单问题了, 而是整个社会生存压力。各个行业的不良竞争的一个压力释放出口。


这些链条的反应使社会的压力, 传导给学校, 老师, 家长, 最终全部压到身心还没成熟的孩子身上。”

即使一个学校或一个年级的老师们之间安排作业任务都没有协调,比如在很多中学副科特别是体育课的时间被主课挤占。

而加上各种无计划外来压力和挑战,更是让我们无所适从更无从面对。

那什么是压力呢?压力的定义是我们对外部影响和威胁的反应。从外向内的次序,压力从来源上讲可以分为:

① 环境压力 (environmental),如污染、噪音;

② 生物或身体压力 (biological),如疾病与疼痛;

③ 行为压力  (behavioral),如不能完成作业,拖拉等;

④ 生活中重要事件 (life Event);

⑤思维或思想压力(thinking),如长期的执念、情绪和固定的看法。

我个人觉得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压力类型可以相互转化:

♻️ 环境压力可转变为生物压力
♻️ 生物压力可转变为行为压力
♻️ 行为压力可成为思想压力

思想行为可以控制行为,行为可以提高身体状态改善外界环境。至少自己在可以控制的小范围内环境会有小的提高。


即使不能提高,你的积极主动改变也已经帮你学会了如何与环境相处。如果从频率和剧烈程度上分类,压力又可以分为:

 #1 生活中事件的压力 

比如家庭里发生的重大事件,无论好坏都会引起变化,这种影响是尽管频度低而影响高的。

 #2 日常繁琐的小事压力 

我把洁癖,完美主义者倾向归到这一类,影响力低频率高。


#3 长期而无所不在的很难逃脱的压力 

这一类压力持续时间长,影响力大,当事人难以逃脱,综合影响是最大的,比如:

◇ 居住的小环境非常不安全,比如社区不安全或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 家庭、学校环境给人的压力,如糟糕的亲子关系,长期给孩子定不切实际的目标;用爱的名义做捆绑、交换和控制;

◇ 作为最怕唠叨的男性,我把喜欢唠叨的管教的方式也归到这一类;

◇ 我把疫情的长期封闭也归结到这一类。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就说过:“疫情受伤害最大的应该是年轻人,他们的青春三年在疫情中度过。”

他们失去了很宝贵的人生互动机会,如谈恋爱的机会,实践机会。让他们的人生没有目标感,无所适从。


02

什么是焦虑?


适当的压力是我们发掘自己潜力和能力的机会,锻炼得让自己变坚强,是我们进步的驱动力。而且压力是一个持续时间相对短的事情


事实上激烈的情绪往往持续时间都会比较短。那往往伴随压力而来的焦虑又是什么呢? 


焦虑是一种情绪,持续时间就会长一些,其表现特征是一种紧张感、长期的担心的想法,和引起的身体变化,如血压升高。 


患有焦虑症的人通常会有反复出现的侵入性想法或担忧。他们可能会出于担心,而避免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



焦虑其实是人的保护机理,或可以称之为我们的报警系统当大的危险和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一定程度的焦虑是应该的。


除了与压力下的心跳呼吸加快或消化系统的反应相通之外,焦虑的特征有坐立不安,出汗,紧张,恐惧等。


但是如果我们的报警系统失控失灵时候,我们的行为也就会失控,就会做出过分的荒唐的反应,甚至会发展成抑郁症


焦虑是可以由压力日积月累而来。而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可以很严重的医学疾病,会对患者的感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负面影响。 


幸运的是,它也是可以治疗的。抑郁会导致长期的悲伤或对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到了焦虑阶段后更多的应对是要依靠专业人士。



压力和焦虑可以是正常的,我们不需要过分保护孩子。心理健康并不是永远开心健康,而是要在该发生的情况下产生正常的情绪


对付压力和焦虑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告诉孩子一定程度压力和焦虑是正常的,我们父母作为成人也会有类似的情况。


否则孩子碰到焦虑或压力的情况就会大惊失措,成为对焦虑的焦虑情绪,就像坐着滑梯一样快速陷入更大的麻烦之中。


所以,要normalize(正常化)一定的压力水准,甚至要stress inoculation (压力接种)


一些被过分保护的孩子,他们看着风和日丽,顺风顺水,却可能在突然来临的考验之中失利下来,分崩离析。



03

焦虑和压力的管理


那什么情况下压力和焦虑才是不正常的呢,或者说需要我们担心和注意的呢?Dr. Damour说这两种情况是值得注意的:

● 压力或焦虑超过了人的应对机制;


  压力或焦虑成为长期化的存在,一种无情的长期的存在。


所以我们要持续观察孩子和孩子沟通,避免压力或焦虑超过应对机制的时间过长。

那压力或焦虑如何超过了人的应对机制?这里面既有外在的压力,又有内在的能力,还有应对的态度。

外在的负荷,

需要管理


要动态地把负荷管理到一个有挑战而可以承受的范围。我主要是以学业方面举例子。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家地优先级。
比如在北美,小学和中学早期都是快乐的兴趣教育。而在高中11/12年级课程难度都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这个飞跃是需要管理的,或者说要为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前做一些准备。
11年级对申请美本的孩子是个想当忙碌的一年。我的建议就是稍微早一些着手文书和SAT,不要把所有的事情堆在一起。

一个头疼脑热的事情就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们的规划要有容错率,不能一环套一环,过于严密。


孩子上大一后,数学等核心课程对普通的中学毕业的孩子们都是一个挑战。一些AP或IB课程也是通常的准备。

对于国内来北美读大一的孩子,英文写作和大作业的锻炼可能是需要一些提前的准备。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什么都兼顾,不愿意取舍。正如我最近一篇文章所讲,PDF time(P -personal time, D -down time, F -free time) 是要留出来的。the less is more。

每年都有孩子为了追求AP数目,成绩出现比较低的情况。

我儿子经常和我说他不想做的,或者让自己spread  too thin的事情他不会去做。要留出时间和做一些运动让自己可以恢复。
现在非常流行交叉学科和双学位专业,这些都成为流行的选择。尽管我支持这样的趋势,但无论如何都要从得益(benefit)和承担能力做出考量

比如说很多人都想兼修商科,其实是否可以改成只修几门商科课程,甚至完全靠自学完成?

内在的应对能力


我从压力接种和生命支撑点上谈:

#1 压力接种 

我喜欢的作家Adam Grant 说过:


“韧性不是对对抗苦难,而是在苦难下弯曲而不断裂的能力。这种韧性也不是忽视痛苦。而是知道自己曾经受伤了,而未来的自己会痊愈。” 


很多家庭为了孩子有好的成绩升学,凡事都不允许闪失。这样就忽略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或应对变化的能力。


我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成绩经常周期性地波动,这种波动让我很好地认识了自己。有的孩子因为一门课碰到格外的严格老师就有抵触情绪。


我和朋友说,生活就像drama, 在波折和困难中才能彰显个人的品行。如果能很好地应对将来岂不是可以成为推荐信或文书的情节。


我记得儿子在四年级时候也是碰到一位不太公平的老师。


我的同事和我讲,do you want a good child or good grades (你是要儿子好还是儿子成绩好?)我们在生活中都要经历磕磕绊绊,经常要碰到不公平的事情。


而学校的教育就像一个人造的净土,当孩子碰到一些情况就不如何面对。


我强烈支持压力接种的概念。不要给孩子设计一条一帆风顺,不能出错的道路。如我上一篇文章所说,要从宽度,高度和韧度上历练和培养孩子



 #2 寻找生命支撑点或瞄点

我觉得信仰、个人的自我认知、家人的无条件的接受和爱、美好的友谊、大自然,都是我们很好的支撑点。


Something we can fall back on,就是一些让我们可以依靠的东西。我个人是经常行走在森林之中。


连于自然的时候,我就会在遥远的或者长远的地方看到我现在的样子,不会沉陷在一个小的事情之中。


情绪经常是像潮水一样有涨有落,而不是像火一样需要立即灭掉,我们要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碰到事情,也许和家人朋友有个坦诚地交流。


我是不对孩子过高的期待,我们都是可以犯错误的人,尽量不审判、定位他们,力图营造一个让孩子们坦诚交流的氛围。


应该保持怎样的

应对态度?


我从认知灵活度,文化习惯,对待学业态度三方面谈:

认知灵活度

最近讨论中朋友说的话我特别赞成。认知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认知演化的说法。不停地修正,检验你的假设,知道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

这话特别适用于年轻的孩子,不要形成对世界固定的看法,如果形成对自己他人都是莫大的伤害,而是要具备开放灵活的认知能力

这样我们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思虑过度的thinkingstress。我们的大脑不是用来实时处理世界的紧急情况的。

不要去让自己的大脑去承担不能承担或无法改变的事情。


文化习惯和期待

美国医疗协会期刊公布的研究显示,近几年年轻人(young adults)的自杀率上升,是过去廿年的新高;

亚裔青少年和年轻人有过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的比例,比其他族裔更高,且亚裔女性比男性比例高。

几年前哈佛大学医学院替联邦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做调查,亚裔男生、女生有过自杀念头的比例,分别是5.2%和11.1%。

该项数字在非西裔白人(Non-Hispanic White)的男生、女生中,分别是3.7%和9.8%。

研究还显示与其他族裔相同,收入越低,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越大

我想可能是亚裔孩子和家庭对孩子学业以及学业所带来的收益的期待过高

这带来的学业问题的污点效应(stimga )需要克服。类似的情况就有在刘思慕的自传中被提到。


对待学业和学位态度

固然我们重视教育,但是职场和生活中更看重的是一些软能力。要尊重学位,而不要迷信学位。不要让孩子出现命悬一线的感觉。

我和大女儿说过,你高中打工的工资就已经可以“养活”自己,不要严重依赖学位。

成才的道路千千万万,只要你有一颗热爱的心,总是有足够的资源给你。况且加拿大还有非常好的福利制度。

同样在世界上,你的生存权不比亿万富翁少一丝一毫。不要试图validate (验证)自己的生存价值

我们当然要有效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当处于危险或者黑暗的时候,我们也要寻求帮助,调动资源。这点获得帮助各地的途径不同。

既然生了病可以看,为什么心理或精神状态出了问题,为什么不能寻求专业帮助,大家为什么不能支持?

这方面北美获得帮助的资源很多。比如说我就有认识地年轻朋友创立心理咨询地公益机构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


「 写在后面的话 」

毫无疑问,未来社会的变化是加速的,对人的要求是越来越苛刻的,压力是无法逃脱的。

安娜·弗洛伊德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她早在1965年说:



“不是有没有焦虑焦虑多少或多深可以让我们预测未来的精神健康与疾病。这里最重要的是处理焦虑的能力。


个体之间的区别是巨大的,那维护精神状态平衡的能力也就相应有着巨大的差别。

那些对于
外界环境通过智力上理解、逻辑分析,和做出相应改变来主动对付危险境界的孩子的精神健康的前景要比其他的孩子要强很多。


对付精神焦虑的更好的处理办法是掌握对付之办法而非退却,退却不是办法。”




我们都需要做出榜样,带领您的孩子适应变化,变得开明,坚强,坚定和坚韧。

如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孩子们面临的是一个更有挑战的世界。那家长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细微地关怀,还是替孩子们分担,我想心理学家 Jenny Taitz 在华盛顿邮报的文章里就说的很好:


“ 孩子们你们是自己的船长,我们做父母的是灯塔,我们要彼此传递信号,父母在这里,我们一起面对,你们一定可以抵达自己的彼岸。” 


最后,如果您在申请过程中,有关于标化、选校、专业、背景提升、文书等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小助手咨询。


我们会在工作时间2小时内进行答复,期待与您的沟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