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op30 转学到芝大,没有这5个特质,招生官根本不看...

CC老师 美国本科转学申请

从Top30、甚至文理学院转到芝大,听起来像是一个开了挂的励志故事,而这样的故事,我们上演了不止一次。


转学,被许多人视为进入梦校的又一次机会。直申没能如愿,难道你还想错过第二次机会?


为此,小藤特意邀请了明德立人的CC老师,她将通过2021年两个芝大转学的录取案例,分享Top20高端转学申请的相关经验。



由于干货过多,篇幅过长,小藤将全文分为上下两篇。


今天要分享的上篇部分主要分析了芝大喜欢的学生类型和转学文书五大原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01


2个芝大转学录取成功案例


这两个学生身上是有共同点的,TA们都非常有学术探究的精神,这也是芝大非常看重的点。


1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Z同学的基本情况。



Z同学一共做了三个学术论文课题。


其中一个是用数学的建模预测科技巨头的股票,主要用在股票金融市场上。TA在高中就在做这个内容,到了大学后继续精进模型。


因为经历了疫情,所以TA很多的模型、预测、变量,都有升级,包括技能上也更深用了一些编程的东西,最后也作为优秀论文发表了。


这位同学做得非常好的一点是,TA把自己做的科研跟兴趣能力结合起来了


Z同学喜欢看球赛,于是TA做了一个大数据分析,用前沿的数据去预测足球比赛的结果,也非常有意思。



越是顶级的学校越注重学生是否能对学校做出贡献,是否能融入学术社区和日常生活。他们的兴趣爱好在学校是否能展开,或者说能为学校带来什么。


Z同学的大一是在国内远程上课的,在导师团队的建议下,TA大一就选上了学校的数据科学社团。


作为全校唯一的大一学生代表,TA在线上远程组织了一些宣讲会。其中一些活动都有上百人参与,这种规模是相当厉害的。


此外,TA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当地州立数据科学竞赛和编程项目竞赛。


作为一个大一的同学,可以远程上课,证明学术能力很强;作为一个中国国际学生,远程地去拿学术社团的荣誉,还是leader,这是非常厉害的。


TA能代表学校去参赛,尽管结果不是特别理想,但也足够给顶级大学传递一个信息:这个学生在疫情和时差的影响下,以远程学习的方式,依然可以为学校贡献力量,并且还探究发展自己的兴趣、专业和领域。



2



S同学跟Z同学不太一样,TA是华裔,来自一所文理学院,是大一的学生。



TA最后选的是法律专业,主要领域是关于女性权益保护、家庭暴力以及如何帮助弱势群体发声,可以看出这是一位非常有社会公正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同学。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2020年的 black lives matter——非裔平权运动,还有Metoo——反性骚扰运动。



美国的这些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群分布多样化,例如中高产阶级,低收入人群的少数人种或者是性少数的边缘人群。


所以美国政府也支持这一类言论的自由和行动,希望能变革,希望更加民主。所以接下来的这些年,在社会变革和思想认知上,美国还会再往前迈一步。


看到这里或许就有人想问了,这跟我们申请大学或者转学进入名校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些顶尖大学致力于培养全世界、全社会最好最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将会成为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里有影响力、能够创新变革的人。



这些人一定要具备一定的价值观,要有足够的思想意识,意识到现在社会是需要改变的。


像S同学在学术论文上写的有关于黑人女性和家庭暴力的一些问题,还有关于越南女性所经历的性别平等问题,就很符合名校的要求。


S学生还有个有趣的地方是TA的才艺。


TA是亚裔学生的社团主席,也是舞蹈社团主席。TA曾在一个白人为主的社区带领亚裔孩子一起上台表演舞蹈。


在那样的社区里,白人女孩都是非常自信和活跃的,而亚裔女生相对比较安静,比较不自信。S学生鼓励了很多当地的亚裔女孩们,把这个活动做得非常有影响力。


这个过程不光展现了TA的领导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展现了TA如何帮助亚裔女生变得更强大更自信。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学生都是主动学习探究,热爱交流,深刻认识并且珍惜知识力量,还做了很多的学术实践和职业实习应用,具有实践创新精神。


02


芝大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以下资料是我作为全美大学招生联盟顾问,去跟各个招生官在一些峰会、或者是招生宣讲会上进行交流后,得到的一些信息。


01


注重思想的力量


 

芝大招生官说他们非常注重思想的力量,所有的学生要热爱思考并且热爱挑战。


在整个课堂上,学习的氛围是由学生主导,以学生为中心讨论为基础的学习模式,而不是很死板的、死记硬背或者是只看教授讲课的那种模式。

 

这一点当然不是只有芝加哥大学这样,其他的大学也是如此,相对来说芝加哥大学更注重思辨上的东西。


这也是苏格拉底特别推崇的学习模式,多提问,多思考,多去探究,不断地去挑战自己的思维能力。


02


文理兼修,注重博雅教育



招生官说,芝加哥大学相比一些学校,包括哥大、耶鲁,更注重文理兼修和博雅教育。就是说我们要有知识的宽度,要注重人文社科阅读和写作的练习。


相比一些偏职业性的大学,例如西北大学,芝大是没有这种所谓职业性教育的,更多的是把所有学生培养为可以胜任各个领域的人

  

芝大注重博雅教育,所以没有开设职业性强的专业课程,比如商科专业。


03


喜欢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被芝加哥录取的学生不光要有知识,也需要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需要不断挑战自己,扩充自己的思维和知识面。


同时需要把这些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不管是做学术研究还是职业方面的实践,最终都要服务于解决社会问题,再或者是某些行业或者是全球化的一些问题。


另外一定要记住的是,芝大非常喜欢有探索精神的学生,对实践能力也非常重视


每年都有上千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实习的机会,同学们最好要把握机会进入到五百强实习工作。


04


喜欢善于合作的学生



 

芝加哥大学喜欢善于合作,思想开放,有集体荣誉感且友好的学生。


芝大的校园宿舍可以说是小社区了。这些社区会由学生组织起来,每个社区内部形成社团进行交流,或者是在学术方面进行跨学科多元的合作。

 

举个例子,据招生官讲述,学生做科研一般是一对一跟教授组,或者参加一个本专业的实验室,这是很传统的在学校做科研的方式。


但是在芝加哥大学,他们会把不同专业的学生凑在一起,可能有的人擅长写作,有的人擅长分析,有些人擅长量化统计。


他们就会把拥有不同背景知识,不同领域的学生凑在一起合作去做项目,去做研究,去创业,去发展等等。


03


关于名校转学文书,

你需要知道这三点!


名校是非常看重文书的,特别是芝大。所以,文书的重要性也不用我多说了。


接下来,我将着重从写作原则、文书特点和补充素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01


名校转学文书五大原则


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两个学生都不错的成绩,不管是SAT、GPA还是学术实践、实习,这些核心基础打得非常好。


最后,我们还是要在文书中去展现足够多的内容,也就是名校转学文书的五大原则——


一、讲述专业兴趣启蒙和深入探索


二、明确转学的原因和目标


三、展现独特的个人背景经历


四、个性特点匹配大学文化氛围


五、表现赤子之心、打动招生官


02


个人定制的文书特点

我们整理了一些个人定制文书的特点,也是我们团队去辅导学生去写文书、头脑风暴的内容。



1


 

分享一些成绩单、简历、活动描述、奖项荣誉等内容之外的经历!比如成长经历、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信仰等。

简历里表述不清楚的事情,文书里面都要写清楚,比如说成长经历、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等。


我们讲故事的时候,更多要讲到自己是如何对专业感兴趣的。例如,我上的这门课程里哪一个课题、项目是最让我有启发、最让我有收获、最让我对这个专业感兴趣的。



这些东西是成绩单里看不出来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写进去。


S同学实习时有帮助遭遇了家庭暴力的女性、母亲或者单身母亲的经历,这个是简历里面能描述出来的。


但描述不出来的是她在帮助某一位母亲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她看到了法律相关的什么样的漏洞。


这些是个人故事和个人成长,也包括了我们的认知。

 


2



 

注重过程、而非结果!重大转折点、而非流水账!成长的过程、克服困难的过程、思想斗争的过程、接受冲击的过程。

我们不管是写文章做研究、与人打交道,去社团做志愿或者去实习,都会遇到一些挑战,遇到一些跟我们的想法不一样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或者我们受到的否认、否定和批判,在这里要写出来;


写我们如何去消化这个东西,如何去学习,如何自我反思,如何去与人交流,如何去跟人合作,如何去做到我们想做的事情。


要去经历,要去不怕挑战,要去实践,要去创新,然后通过文章去讲述这个过程,而不是去展现成功去做了什么,帮助了多少个人,多少个家庭,论文发表了什么。



3


 

 表现个人价值观、世界观、思想格局和认知的提升!

这个一般应用于学术专业表达上。


从对专业的兴趣开始,学生通过做课题、通过实习对行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或者是更了解这个行业的伟大之处,看到了行业的需求和漏洞,看到了自己未来可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


以前转学大文书就是转学的目标和原因陈述,尽可能讲故事,讲自己的思考、收获、野心和规划。


但是现在还要讲个人故事,这使我们的转学越来越难,但是也可以看到TA考量的东西更全面了。所以我这里也分享一下Z同学和S同学的主文书内容。


Z同学讲的故事很有意思。


TA说他刚开始进入到一个顶级高中时数学是倒数第一,但是又不服输,想要克服自己,于是拼命地学习,填鸭式学习,盲目学习刷题,最后成绩好了。



但是TA又觉得迷失了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努力。


在老师的培养和激发下,TA接触了一些新的科技,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统计以及数学建模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通过实习和科研TA渐渐明白了知识不是死的东西,而学习永远不是为了排名,而是发现自己真正的使命、兴趣和热爱。


TA相当于是突破了中国传统或者是压抑的教育体制,往更深的层面走。可以看TA是一个很叛逆不服输的小孩儿。


但是我们写的时候也可以写的很可爱,不一定是走很严肃的路线,更多的是掏心掏肺地把一些最难、最挑战的东西去写出来。


下面介绍一下S同学。


TA讲述了TA作为一个华裔,爸妈是很传统的中国父母,同时又住在一个很多白人的社区。


TA在学校被霸凌、被区别对待、被歧视,最后通过跳舞治愈了自己的创伤,让自己更自信,更有力量。



这样的故事是非常真实的成长故事,我们能看到深刻的反思和格局,在里面我们打破了一些传统,打破了一些刻板印象或者是打破体制去突破自我。


通过不断地探索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热爱,不光是提升自己,也影响了别人,帮助了别人。

03


补充素材,要打破迷思!

 


1.补充素材的定义


选择性提交!不是必须的!

不提交不会减分!之所以是选择性,因为学校主要评估要求提交的素材!



2.补充素材的形式


学术论文、视频或图片形式的才艺展示



3.补充素材的目的是展现更多才华、亮点!补充必交材料的不足!


4.LESS IS MORE! 不加分的材料不如不提交!


在申请名校的时候,很多学校是接受补充材料的素材。但是我想打破大家的迷思——


一旦要补充素材,很多同学家长就都很焦虑,他们会想是不是把所有补充素材都交齐,才显得我们对学校有兴趣。


这里需要强调我们需要选择性提交,不是必须都要提交


招生官不断强调不提交东西不会减分,不要把一些无亮点展现,不加分的或者重复性的材料提交。


学校要求的材料,例如活动列表、学术荣誉奖项、简历、多篇文书、成绩单、标化考试分数等,已经足够帮学校去筛选了。


那补充材料就一定要是有意义的,额外加分的,不加分、没有含金量的就不要交了。


 

关于补充素材的形式,上述案例的两个孩子提交都是学术论文,包括一些视频和图片,毕竟也是现在的趋势。


视频和图片视觉上相比文字是一个加分项,更能直击人心。


视频和图片占的阅读时间少,但会更形象。在招生官阅读成千上万的文字材料后,让他能看一看视频和图片,看到我们有趣的灵魂和惊喜的才艺就很加分。



那什么样的东西不能交?


比如我去做一个志愿服务,那拍摄的图片太假就没有意义。我们去做实习,实习就应该专心工作,如果拍照就过于虚假了。这些非常假的内容是不加分的。

 

加分的是什么?


Z同学喜欢做一做十字绣和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品泥塑,这个可以去提交一些照片和材料,展现他喜欢传统工艺,且动手能力很强。


另外,这样展现出来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沉下心来去做一些手工艺品的耐心,与应用数学人工智能需要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


招生官会觉得这个学生是适合这个领域的,因为招生官看到了他的潜质。



亚洲女孩S同学带领女孩们上台表演舞蹈,另外她自己还有一些绘画作品,绘画作品展现的内容也是关于边缘群体少数群体这样的社会问题。


她通过自己的才艺传递的依然是价值观和使命。


所以说,我们要传递的信息很重要,并不是展现个人技术和舞蹈有多好,有多少的功底,这些其实没那么重要,毕竟我们不是纯艺术的学生,我们所有补充材料传递的信息是展现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相比我们的文书,这是一个加分项,能有更多的惊喜。


另外再次强调补充材料就是选择性提交材料,less is more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