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开始前,我们想邀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下面这2位同学的故事:
01
W同学
GPA4.0、托福105+、SAT1450+。
本科院校是某Top30公立校,因校园学术氛围不浓厚,选课资源有限,遂决定转学。
02
Y同学
GPA3.7+、托福105+、无SAT。
GAP了整整 7年后,申上了一所在US News上排不上号的不知名美本院校,后决定转学。
这两位同学的情况各有不同,要么选校错误、要么就是申请失利,拿到一手完全不知道怎么赢的牌面。
但他们的主观意愿都是一样的:想挽救现状,想改变命运。
最后,W同学努力了一年后转学到了Top6的芝大;而Y同学,完全称得上是逆风翻盘惊天逆袭,直接转进排名第二的哥大!
这样的故事,任谁都要感叹一句不可思议,但还有很多跟它们一样的故事,都确确实实地发生在明德立人。
接下来,明德将从 转学成功案例剖析、转学长线规划、未来申请趋势预测等方面,带大家全方位了解这条2022年留学圈最火的申请赛道。
扫描下方二维码
回复【2022】
自动领取转学资料&往期讲座回放
当所有人都在关注放榜时,
中国学生已经开始卷转学了。
今年放榜刚结束,有位同学找到我们说需要做转学申请,再过一会儿,一行字弹了出来:
“我今年被NYU经济录取了,但是想转学去top15。”
这一刻,我们明显意识到:
当所有人都还在纠结直升录取数据时,美本申请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属于孩子们的转学战场早已打响!
火出现象级的美本转学,
是改变命运的另一种选择。
不同于国内的“一考定生死”,美国大学的教育制度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另一种选择——转学。
在美国大学的招生制度中,转学与直升都是同等重要的招生方式,且二者的申请流程也基本相似。
但转学更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录取率比直升更高:
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选择GAP、转学、退学,这都会导致一部分学位被空出来。
学校就会让转学生来弥补这个空缺,这样既给了更多人机会,又不会浪费教育资源。
区别于直升时申请者习惯“广撒网”,导致同一所学校的申请人数爆满,内卷严重。
想要转学的人基本上都是有明确目标的,所以竞争远没有直升那么激烈。
#3.藤校、名校大多都欢迎学生转学:
按2021年的数据来看,大多数藤校、T30名校的转学录取率都大于直升录取率。
比如说宾大、哥大、康奈尔这几所藤校,还有芝大、西北、范德堡、密歇根这些所名校都是对转学生十分友好的,而且他们的转学录取率是本科录取率的2倍到3倍。
想要转学的学生群体
需求比直升更精准
一般想要转学的孩子,几乎都存在下面这些问题:
已经接受过一两年美国大学教育的本科生远比懵懵懂懂的高中生,更知道自己要什么,属于自我驱动力极强的那一类人。
如果你还是很迷茫的话,可以看看我们下面两个故事,能不能给你一个答案——
T30转芝大,GAP 7年转哥大
他们的成功并非不可复制
所有申请者的转学动机都可以归纳为“意难平”和“不将就”。
要么是申请失利,没上梦校不甘心;要么是定校时就出现问题,入学之后惊觉“这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转学就是一个弥补和成全的机会。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创造出不可替代的学术优势。
转学有一个直升绝对没有的优势,就是在校生的身份。
在校生身份就意味着你拥有着高中时期极难获得的大学第一手资源——有自己研究项目的教授、高端的实验室资源、学术交流的访校机会等等。
我们今年有一个从Top30某公立校转进芝大的W同学,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他的父母说:“孩子在现在的学校,精神层面吃不饱。”
W同学是个很有冲劲的人,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上。所以当他发现自己学校各种party、学术氛围也不浓厚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并不适合这里。
我们和他头脑风暴后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项目:
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自1415年来黑人运动影响下的说唱文化,从而剖析这个群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选择把编程技术与数字、金融剥离开,不做普世意义上的功利活动,反而把学术背景匹配放在第一位,打造出不可复制的学术优势。
当时他想分析这个课题,但想要做下去就需要技术支持,于是就跑去学校的神经科学实验室。
正巧有位很权威的教授自己发明了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的模型,看他的课题很有趣,还让自己的博士生带他一起用到这个项目里去。
这个学术路线就很强,一般人根本复制不了。
有自己的想法和课题项目,还懂得充分利用手上所有的资源来研究。这样的学生,我们相信不管转到哪个学校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转学拥抱特殊性,
只要理由足够打动人。
加州大学招生官曾说:
“有些转学其实很奇怪,因为大学的专业设置基本是一样,没有必要换学校,如果申请者没有足够打动我的理由,那我会更多考虑社区大学的孩子。”
也就是说,如果你仅仅只是因为学校排名、不适应现在的生活就选择转学,就算GPA再高,都有可能被拒。
而我们的Y同学,就是靠着非常传奇的生活经历打动了哥大的招生官,以算不上优秀的标化成绩圆梦哥大!
高中毕业后,Y同学拒掉两所英国大学的offer,开始了自己长达7年的创业。
在这7年里,她完成了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高中生,到4家美容店的创始人的身份转变。
但就像当年她放弃入学去创业一样,这次她又走了一条所有人都没想到的路——再次入学。
因为GAP时间过长,她只申上一所没有任何名气的学校。一生都在“折腾”的Y同学找到我们,提出她想要转学的需求。
GPA、托福没有优势,背景院校也无法提供任何资源,这个条件转藤校的难度根本不亚于她当年的创业。
但好在我们发现哥大为生源多样化专门开设的General Studies学院,这个学院的学生背景都是大学期间或高中毕业后至少GAP了一年,非常匹配Y同学需求。
在硬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我们选择扬长避短,在文书和活动背景上下狠劲。
在我们的帮助下,Y同学克服了多年脱离学校的生涩感,非常有规划有目的性地完成选课和科研设计。在主文书里,她写了自己GAP 7年的背景,也写了这7年来创业的经历和感受。
这一路走来,没有人比她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转学拥抱所有特殊性,也可以说,它是大学专门开辟的第二扇门,默默等待那些回家晚一点的孩子。
转学本质是一场信息差游戏,
需要了解这3个趋势:
竞争白热化:
直升录取错位导致转学需求大
前几年,转学还是一个很小众的选择。
疫情没有爆发前,大家也都基本是按标化来确定自己的学校梯次。现在标化成了可选,整个申请赛道就全部被打乱了。
有一些藤校苗子在ED阶段遭遇滑铁卢,没能去到自己最想去的学校;甚至还有很多原本能进Top30的孩子,最后都被保底校捡走了。
可以预见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将流向转学的申请池,来竞争那为数不多的名额。
转学从小众变成大众,竞争从温和走向激烈,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这篇文章算得上是个信息差警示,越晚意识到这一点,你的优势就比别人更少一点。
规划长线化:
把转学和直升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以往孩子决定转学都在入学一段时间后,犹豫犹豫再犹豫之后才决定做转学,但留给规划的时间也不多了;
有的认为转学成功率高,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规划。
这就导致有些孩子在直升时踩过的坑,转学时又踩了一遍,以至于就出现了 “转学是种豪赌”的劝退话语。
但就在这两年,在留学圈最中心的我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晰地意识到:
转学这条赛道,不仅没有劝退学生,反而更火了。
越来越多的家庭发现了转学这条路径,也越来越意识到长线规划对保证转学成功率的重要性。
4月放榜,5月就签机构也慢慢变成了正常情况。
也就是说,在我们还在纠结于今年的录取数据时,他们早已站在了转学的赛道上了。
需求上升化:
转学不再是申请失利学生的专利
我们以前总觉得有转学需求的都是申请失利的学生,但现在有很多明明录取得很好的学生,也在计划找转学了。
比如前文提到的纽大经济学专业录取的同学,几乎是拿到的offer的一瞬间,就直接告诉我们Ta的转学目标在Top15。
纽大经济学,全美排名第11名,世界第12名。无论是学校资源还是地理位置,纽大都称得上是女神校的存在。而今年,纽大的申请人数、录取率、录取学生的SAT中位数(高达1550 分)三次刷新历史记录。
但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转学。
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常出现的,因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有勇气也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永远不满足,永远往上走,永远都比别人走得更远。
总的来说,以前简单的规则可能不再适用于未来形势,转学的整体难度会变高。
但这个难度也是个相对概念,它总会以人的变化为转移。所以我们需要对自身情况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最高效率地完成规划,保证录取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