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在开始申请时,都会列一个申请大学清单,一般分为以下三档——
Reach(冲刺院校)、Match(匹配院校)、Safety(保底院校)。
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它关乎着精准定位的问题,是申请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冲刺院校和匹配院校不消多说,这是所有申请者都会拼尽全力去争取的。
但大家在做关于保底院校的选择时,就显得没有那么上心了,等到真的只能去保底校的时候又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选。
知乎上就有这么个例子:“我以为自己怎么着也不会沦落到上保底校的地步,但真到了这一天,心里痛苦万分,抗拒到连校门都不想进去。”
这样看来,被保底校录了似乎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大家可能还没发现了,近两年有件更坏的事倒是频繁发生——
往年胜券在握的学校录取率骤降,而平时多少有些看不上的保底校也开始频发拒信,某些热门专业的录取难度直逼名校......
很多同学都表示自己猝不及防就收到一个“全聚德”。
保底校不“保底”了,你还敢掉以轻心吗?
保底校,顾名思义就是确保能被录取的学校。
简单来说,以你自身条件为标准,录取成功率在80%以上的大学都可以成为你的保底校。
很多人都觉得申请成功率高一般就代表着水平不高,所以人们在谈起保底校时多少会有点瞧不上的感觉。
但保底校真的就代表着“差校”吗?我看未必哦~
你的保底校可能是别人的梦校
每个人的申请条件不同,所以申请学校的维度也就不一样。
举个例子,把冲刺院校定在Top30里的申请者,那么他的保底院校一般在Top50或者文理学院里;
相对的,把冲刺院校定在Top10的申请者,那他的保底校一般都定在Top30里。
同样是被当作保底校,谁又能说Top30是“差校”呢?
有些保底校,综排不高但专业很强
曾有人在说起自己冲刺失败,最终只能去到保底校的经历。
他说刚开始真的特别抗拒,但是去了之后又发现这所学校相当显山不漏水——
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2021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27名,全美第76名,录取率一般在70%以上。
这组数据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它的凯利商学院一直被认为是美国顶尖的商学院之一;Jacob音乐学院则与Juilliard音乐学院、Eastman音乐学院并列全美第一。
小藤在网上冲浪时经常会刷到:一个准留学生在晒出自己名校offer的同时,还晒出了保底校的拒信,一脸困惑......
保底校的门槛已经比名校还高了吗?离不离谱啊?
对此,小藤只想说:不离谱,且有根据。
申请者变得优秀的同时,
学校也在成长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录取难度日渐提升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以前都被当作保底校的UIUC这两年真的很火,虽然一直被调侃为“玉米地里的大学”,但它的工科专业却是非常强,其中计算机专业更是在全球都享有盛誉。
在今年的U.S.News中,UIUC更是跻身进入Top50行列;在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它排世界Top45、全美Top28。
所以,如果你不努力的话,就会发现曾经看不上的保底校都已经高攀不起了。
被放了太多鸽子,终于爆发了
这些年,保底校们受够了“海王”的苦——好不容易逮着个优秀又合适的苗子发了offer,他转身就投进了其他大学的怀抱。
录取了不少,来的却不多。达不到入学率,学校只能又转头在waitlist里再选一波。
这种现象在标化可选之后愈演愈烈,保底校们不再对那些本来实力就很强的申请者抱有期待,反而会直接发拒信。
所以,被保底校发拒信的这口锅,就该迷茫的申请者们自己接着了。
被梦校录取却被保底校拒了,这说明你有运气还有实力;被梦校拒还被保底校拒,只能说明你确实没做好择校攻略。
三个方法,教你确定自己的保底校区间。
标化成绩达到学校公布的招生线水平
学校官网是了解一所学校最好的工具。
图为UIUC官网截图
你可以去官网查这所学校的SAT/ACT招生线,然后对比一下自己的标化成绩位于招生线的何种水平。
一般能排进前20%的话,录取成功率就不会低到哪儿去。
学校录取率最好在50%以上
学校录取率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它是不是一个“难搞”的学校,比如Top10那一水的个位数录取率,就非常“难搞”......
一般来说,当一所学校的录取率在50%以上时,它才是一所相对稳妥的保底校。
比如Top42的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它的录取率高达54%;一向对中国学生相当友好的UIUC,录取率达62.2%;理工非常强的罗斯霍曼理工学院,录取率也高达74%。
这些学校实力又强,录取率还高,真正算得上是优质的保底校了。
国际生占比太低的可以不用考虑
有些学校排名低、录取率高,申请者们很容易被这种烟雾弹迷惑,但值得关注的是,它们的国际生占比也很低。
比如Top47的佐治亚大学,它的录取率高达46%,但国际生占比只有5.2%;
再比如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国际生占比也很低,只有6.9%。
很多州立大学的地方保护主义很重,偏爱录取本州、本土、绿卡持有者,所以并不适合给中国学生做保底。
根据以上三种方法找出自己的保底校大概范围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精准选择了。
保底校数量最好不超过总数的1/3
前文说过,申请者们习惯把自己的申请学校划为三档,分别是冲刺、匹配和保底院校。
冲刺院校的要求一般比自身实力高一些,一般要有10%—30%的成功率;匹配院校的要求则与申请者自身实力差不不多,有40%—70%的成功率。
保底校就不必说,几乎是不出意外就一定会被录取的。
在这三档学校中,保底校的数量最好要有1/3,剩余的2/3则按自身条件划分给冲刺院校和匹配院校。
也就是说,如果你申请10所大学的话,保底校最好要有3所。
不要选择低于自身水平太多的学校
追求过分稳妥而选择申请一所远低于自身实力的大学,是一件非常浪费时间的事。
对于学校来说,申请池就那么大,一个萝卜一个坑,录取一个极大概率不会入学的人很浪费资源;
对于申请者来说,因为实力远超出学校要求而被拒掉,这样也会平白浪费一个申校名额。
退一万步来讲真的入学了,克服 “委曲求全”这样的心理落差感,将会成为你求学生涯最大的槛。
就算是保底校,也要选择最匹配的
一句话:就算是选保底校,也要选你最想去的保底校。
学校与申请者之间,从来都是双向选择。只有当这所学校展露出一些吸引你的特质时,它才是值得你写进备选名单里的学校。
如果不想后悔的话,决定最终保底校时一定不要草草了事,一定要在专业、兴趣和价值观匹配的基础上再做选择。
这样的话,就算冲刺失败只能去读保底校,也不会因为毫无了解、落差太大而失望。
在满足所有条件后,终于到了申请阶段。那么在申请保底校时,小藤还有一些小建议要分享给大家。
不要因为是保底校就敷衍,要真诚
有些被人当作是“保底校”的学校并不觉得自己是保底校,所以它们也会非常严格地筛选申请者。
而有些学校则是被申请者放鸽子放出心理阴影了,所以但凡遇到一个条件优秀、意向却不怎么明朗的,都会直接发拒信。
如果申请者们觉得这是保底校就掉以轻心的话,很可能会因为敷衍的态度而被拒掉。
所以请一定要展现出真诚努力的态度。
文书是展现真诚态度的最好工具
真诚的前提是了解,申请者们可以在文书里表现出自己对这所学校的了解程度,聊聊自己具体是被学校的哪些特质吸引的。
另外,在文书里你也可以展现出自己最适合学校的那一面。就像是在告诉招生官:“我了解你,也了解自己,我就是你们要找的人。”
这样可以增加你的可信度,也能让成功率大大提高。
在申请保底校时,专业>学校
不管怎么说,保底校在综排上是没什么优势的,所以你应该更加关注专业情况。
首先从兴趣出发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专业,只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才能学得好。
其次关注这个专业在国内的热门程度,因为这关系到未来的就业问题。
此外还有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在专业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也可以考虑在大二转学到排名更高、专业更强的学校去。
冲刺校和匹配校并不怎么需要你心态好,它们只看你的实力,所以你尽力而为就好。
但保底校却是真正需要你保持一个好心态来面对它。
太骄傲不行,容易低估学校的实力;太保守也不行,容易低估自己的实力。
中国人喜欢考虑“万一”,所以会给自己留退路。保底校就是我们所说的“退路”,让申请者们不至于无学可上。
但实际上,“退路”的作用是让你在往前跑时没有后顾之忧,而真正厉害的人会把自己的退路也考虑得很圆满。
所以,千万不要轻视保底校,要好好规划,让保底校也能发挥出“杀手锏”的作用。
我们会在工作时间2小时内进行答复,期待与您的沟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