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GPA对上“分控”伯克利,大一DIY转学失败过,我的申请曾充满了危机!

明小藤 美国本科转学申请



成功转学被加州伯克利录取之前,我经历了不少疑惑与无措。

我不知道下滑到3.5的GPA能否让自己转学成功;


我不知道大一转学失败,大二再一次转学申请能否成功;

今年申请季对我来说也存在着太多的未知。



01


越来越强烈的

转学诉求


说实话,我对美本的申请结果很失望。

相比较加拿大高中的同学,我的实际申请结果和自己的预期有落差。因此大一时就自己DIY转学,但失败了。

到了大二的时候,自己对转学申请的认知更成熟了。

大一申请时,因为父母都是学生物的,加上自己在这方面也比较有兴趣、了解也比较多,因此就选了生物专业。


但是上了两年大学以后,发现自己除了对自然科学喜欢外,对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等都很感兴趣。

我本人是一个有很多想法,天马行空的人,我很喜欢思考。平时网上的新闻与社会现象,聊天内容等都会引起我的思考,并且孜孜不倦地想要上网搜寻资料查证。

基于喜欢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我对很多东西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兴趣也比较广泛。

因此想学交叉学科的想法慢慢浮现。


另一方面,我现在所在的大学并没有太多生物相关的交叉学科,个人认为资源也并不足够好。

而内心的自己想要在生物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帮助社会,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用科学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尤其是参加了制药厂的实习,看到从制药到评估、发行后,一切都那么有意义。


于是想学习跨学科专业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02


再次选择转学,

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探索


决定大二再次申请转学后,我一开始并不是直接找的中介机构。我开始想:

“ 我到底想去什么样的学校?
将来想做什么?
在本科阶段,我到底想要得到什么?
我能去什么样的学校?
学什么专业,才能成为我想要的样子?”


申请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需要自己先有一个清晰的想法,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首先,要探索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做你长期做都不会觉得是负担的事情

不论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都普遍有这样的特点:周围人在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

很多时候我也会想我是不是也要和周围人一样,就只好好学自己的生物专业,拿一个比较好的GPA?

现在我坚定了,不是的!
Don't be afraid to be a little different.
Just be a little different and think about what you actually want and what you are passionate about.
我是生物和经济双专业。很多同学会问我,为什么要选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

当然兴趣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与我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有关。

首先我会花时间和爸妈,老师,朋友沟通,了解他们眼中的我。随后,我也开始对学校进行调查,对选课进行研究。

这样的探索,帮助我在转学申请过程中明确目标,不做无用功。


开始准备申请后,我需要规划如何提高大一下滑的GPA,再兼顾申请选校,并且保证大二阶段也能学到东西。

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规划时间,我开始决定找机构帮助自己。

03


与明德偶遇后,

开始了我的漫漫申请路


一开始,我还是决定再次DIY申请,但又害怕自己忙不过来,另外感觉有人帮我把把关、修改文书等会让我比较有底

但是如何找机构我还没有头绪,因为高中在加拿大上的,对国内的机构不是很了解。

和明德立人的相遇是一个巧合。

那天我去逛学校,正好遇到了CC老师,聊天中她问我想要报哪些学校,我大概讲了一下自己的情况并加了CC老师的微信。

经过接触,我和我妈妈都很喜欢CC老师的一点是,她非常善于沟通与倾听。这也促使我们最终决定选择了明德立人教育。

现在回忆起整个申请过程,总有几个碎片化的申请记忆浮现在我脑中。


场景一:双方协商的氛围
01
和CC老师以及其他明德老师们的沟通都很有意思。

他们不会直接告诉我要做什么,而是听完我的想法后给我一个feedback,我们是在协商后做出决定
场景二:关于塑造人设
02
市场上很多留学机构会为申请者塑造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人设。

我本人不喜欢塑造的一个假的我。真正好的人设应该是真实的自己。

招生官很聪明,他们能从各方面察觉到真实的申请者是什么样子的。

CC老师一开始也和我说,明德立人不会把我们包装一个假的人设,只会一起探索我真实的性格,再发挥我的长处并规划。

他们会根据我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真正想做的事情,再规划和构思文书。
场景三:拖延症
03
我的拖延症很严重,真的会在ddl的前几天再交东西。

老师们就会不停地催我。现在回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老师们的督促。
场景四:头脑风暴
04
对于我这样一个有很多想法的人来说,头脑风暴出来的素材非常多且杂乱,有的时候我的思绪就像“脱缰的野马”。

而CC老师总能把我拉回主题,说到重点上,并且在一堆素材中整理出清晰的主线。
场景五:外教沟通
05
在明德我可以直接和外教通电话,询问关于文书写作、润色的问题。

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因为这种有效沟通不仅能够帮我把文书打磨得更好,还能提高写文书的效率。

场景六:“颤颤巍巍”的GPA
06
我的GPA真的是一把辛酸泪。

大一时,因为家庭原因对我打击很大,有几门课成绩是B-,一下子把我4.0的GPA拉低到了3.5+。大二时就一直致力于提升GPA,最后到达3.6+.

UC系统一直以来都是很注重GPA的。一开始申请伯克利我真的很虚

但老师一直让我保持自信,因为就算GPA低,把其他方面尽全力做好,也是有希望录取的。

很幸运,在老师们的详细规划下,最终拿下了自己心仪的offer!
场景七: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选校纠结症
07
选校时,我比较看重校园文化和资源,特别是专业和课程。

本科的校园文化非常重要,因为自己是否与学校朋友的价值观匹配,会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活。

另外一点是明德老师们改变了我的想法:尽量多报几个学校。一开始我只想报文理学院,但是他们鼓励我报UC系统中的大学,后来简直真香了!

所以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给自己更多的选择,不要一开始就拒绝导师的提议。
场景八:对我来说探索素材并不难
08
探索素材并不难,毕竟我的课外活动很多。但是如何清晰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并表达给招生官,却很难。

另外,在繁多的素材中,还要探索出一个主题,更是难上加难。

幸好有明德的老师一直陪伴着我。经过多次有效沟通,他们将我天马行空的想法过滤、筛选,最后确定了一个主题。

04


回顾转学申请,

我有三个关键词...



回顾整个转学申请过程,我有三个关键词:

01

自我探索


申请的过程就是自我探索的过程。申请中只有自己了解了自己,才能说服招生官。

如果已经找到了,就展现出来。因为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动人、最有活力的。招生官也能从申请材料中看出你是假的还是真实的。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特点是不知道的,所以要多和老师沟通。

在沟通时,不是要展现假的自己,而是要一起和老师们探索出你自己都不了解的自己的另一面。


02

不同


不要害怕变得不同。

大一的时候我也很困惑,因为我喜欢的东西和周围人不一样。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那就多探索多沟通多了解。如果你想学别的东西,那你就去学。没人规定你要学特定的东西。

你的不同或许就是你的优势。

03

沟通


最后,申请中的沟通很重要。

无论是表述经历还是确定主题,有效沟通都很重要。另外也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在申请过程中,我一直问CC老师:

你觉得我转学成功的几率有多大?

选校、文书和规划方面,
真的能最大化我的优势,同时弱化我的GPA吗?”

现在申请结束了,我想说,我不需要问了,明德立人教育和我一起已经做到了!


如果您在申请过程中,有关于标化、选校、专业、背景提升、文书等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小助手咨询。


我们会在工作时间2小时内进行答复,期待与您的沟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