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相信对于我们中国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大学排名了,毕竟不能出国上个没人知道的野鸡大学吧。
但是除了参考排名、个人喜好、地理环境之外,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
师生比例
大家可别小看了师生比,这关乎着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课堂体验和学习氛围。
据小藤了解,每年转学的学子中,大部分都是因为课堂体验感不佳,才选择更换学校的。
我们都知道,师生比高的学校基本都是小班教学。
师生比低一点的可能就要面临和国内一样的课堂,一整个阶梯教室都是人人人人。
大家肯定以为小班教学,上课获得的关注度更高,肯定全程高能,知识掌握无缝隙。
但是谁知道小班上课,竟然这么难!
和教授互相听不懂在说什么的时候,只能面对面大眼瞪小眼,当时真的尴尬得想找个洞钻进去,要不有个人挡着也行。
而大班上课的学生,花了最少的钱享受到了同比最好的教学资源,可以说在偷着乐了。
可是一节课几百上千人,多到听不清教授讲话的时候,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而且课堂规模、师生比也是US.NEWS进行排名的一个指标。
作为最籍籍无名的指标,总能被遗忘,但永远不会被代替,在US.news中拥有着万年不动的占比。
看来,学校的师生比我们还是要认真对待,重视起来,毕竟课堂幸福度是我们改变不了的“硬伤”!
为了能让学子们在申请时能够少踩一个坑,小藤根据Niche公布的数据,将Top50高校的师生比例进行了汇总。
看了榜单之后,小藤都不由得惊呼:没想到同样是Top级学校,师生比例差距这么大,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精英教育下的师生比差异
榜单显示,Top10的大学师生比都在1:7之上,甚至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师生比达到了1:3,差点相当于一对一教学了。
怪不得学费逆天的高,花最多的钱,享受了最好的教学资源。
Top10-30的学校,师生比大部分都是1:10,不能说是最强课堂,但也算得上包围式教学了,教授十秒钟就能鉴别出谁没来上课。
不过卡耐基梅隆大学可谓是“一枝独秀”,师生比1:5,不愧是计算机神校,每年申请人数爆棚。
而公立大学和Top30-50的学校基本师生比都在1:20左右,相比于国内五十人一个班级来说,也是妥妥的一个小班了。
但是杜兰大学和里海大学却是坐着Top40的排名,拥有着Top10的师生比,我慕了!
总体来说,Top50的学校的师生比都是相对较高的,这也正是映证了美国本科教育的精髓——精英教育。
那同样是推崇精英教育的美国大学,为什么各大学之间,师生比例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呢?
01
公立大学“僧多粥少”
加州系等公立大学师生比例高,人数多,首先因为它的学校性质是公立,承担着州内的教学义务,由州内政府拨款,所以学费分为州内和州外两种规则。
对于18岁就要经济独立,教育精挑细选,奉行实用主义的美国学生来说,学费低还离家近,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州内大部分中下阶级的学生都会选择本州公立学校。
其次,部分中上阶级的孩子,因为家庭收入超过了私立大学的补助线,需要全额交私立大学学费时,他们就会考虑性价比更高的本州公立大学。
所以,公立大学的学生就会相对较多,师生比例也会比较低。
私立大学——学费是关键
私立大学的建立一般是在某种教育理念之上,和州政府没有关联,其财政运营基本上是靠捐赠+学生经费来维持。
所以在学费方面都是统一的标准,没有国籍和地区差异,相对应的学费也会比较高。
这就导致私立大学人数会相对较少,毕竟真正能毫不费力就拿出几万刀的人还是少数。
不同的师生比例之下,对于不同性格和不同家庭情况的学生来说,是增加了选择的机会。
那问题来了,师生比对我们的课堂质量会有什么影响?----
02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过无数的课堂,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想法:
因为科目和教学老师而产生对这堂课的兴趣,也会因为课堂人数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因为不同师生比产生的不同课堂场景。
课堂人数少利于交流
师生比高的课堂:学生教授大家基本相互都认识,获得老师关注更多,而且教室不会太大,坐哪都感觉是前排。
在小班中,你是无法偷懒的。
上课讨论时可以达到唇枪舌剑的地步,课上课下有问题基本都能第一时间解决。
但如果你是一个有点“社恐”或者喜欢独处安静的学生,恐怕这种小班教学就不太适合你了。
每次老师提问的时候,你都恨不得把头埋进去。
师生比例较高的小班教学,适合善于和教授同学“battle”,能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来掌握知识的学生。
课堂人数多培养自主能力
而师生比低的课堂,就是大家常说的大班教学,课堂关注度会有所降低,有可能你举个手教授都看不到。
但是大班教学对于锻炼学生自主能力来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一个老师,只有集中十二万分精神才能掌握贯彻学习内容。
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有自我约束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那大班和小班教学,到底选哪个?
03
可能有的学生会想,这样看来,经济条件和教学实力允许的情况下,选师生比例高的学校肯定更好,教学效果差不了。
小班教学≠学习轻松
但是今年转学的C同学跟小藤分享了自己的上课体验。
“因为课堂太小,班上的国际学生只有我一个,最开始讨论的时候一句话都说不出,教授上课的时候基本每节课都会提问,等到期末考试没有一门课拿到A。”
所以最后她选择了转学到一个更适合她的学习环境。
小班教学固然好,但是也有很多隐形的弊端。
比如由于关注度过高引起的自负,以为在课堂上和教授同学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交流,笔记也记得满满当当,下课就能少花点时间,导致知识后期掌握不到位。
还有对于稍微敏感和慢热的学生来说,课堂人数太少会引起强烈的不适感,本来就是初来乍到,很多留学生都会担心自己的口音问题。
讨论时教授看你一眼,内心os一直重复,教授为什么好像讲每个错误的地方都要看我一眼,我做错了吗?
真正的“ 你一眼,我万般思绪”既视感。
大班教学≠课程质量低
而师生比低的大班教学,虽然说是大班,但也不会动辄达到上百人。
只有公共课会大班教学,每学期基本占到五分之一,其他大部分课堂人数都是几十人左右的。
虽然加州系等公立大学师生比例较低,但是根据Niche的数据显示,课堂满意度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所以,在进行选校时,师生比的高低也是需要和自己的性格进行匹配的。
因为这关乎着你能不能按照你想要的方式上课。
合适不合适
路永远是自己走出来的
学校和教育的本质在于“教”和“研”,无论是大班还是小班学习都能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本身的性格本身无优劣,更多的是我们在选校时,要跟自己的上课习惯和思维模式相匹配。
就算是没有选到自己喜欢的学习课堂和模式,学习这件事永远是靠自己的践行到底的,精英教育也好,大班教学也罢。
学习的过程中,永远是逆境生长的更快,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知识的掌握和探索过程,是靠自己摸索和一次次试错得来的。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是把火炬点燃,而不是把容器灌满。”
在申请择校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接受教育的过程,多问自己几次,我适合吗?
我们接受教育终极目标就是不需要教育,拥有独立思想。
能够通过随手可得的“非稀缺资源”,经过自身的理解,来满足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信息。
我们会在工作时间2小时内进行答复,期待与您的沟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