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出国留学一直以来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升学问题,更多是背后呈现出的一种阶级和资源分配的复杂关系。
一直以来Holistic Review(综合评估)都被认为是较为公平的审核方式,不会因为家庭条件/某项成绩突出就被录取,甚至美国大学还有专门录取低收入人群的政策。
但是布朗大学&哈佛大学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大胆的揭开了这些“公平”背后的遮羞布:
富人录取率就是高;
收入越高,进名校越容易;
“富人”特性的影响深入且持久。
富人申请者录取率高近3倍
布朗大学和哈佛大学经济学家7月份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父母收入最高 0.1% 的人入读布朗大学的可能性,是收入最低 20% 的学生的 2.7 倍以上。来自Opportunity Insights的研究人员估计了富裕家庭的学生在录取过程中获得的优势,他们发现:所有“常青藤+”学校:8所传统藤校,以及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在考虑标化成绩的情况下,前0.1%的学生被录取的可能性仍然是普通申请人的两倍多。
研究依赖于1999年至2015年大学生的税收记录和联邦记录的数据,以及2001年至2015年的标准化测试数据。
(在研究中,至少有三所以上保持匿名的常青藤学校分享了他们入学评估的完整信息)
虽然研究人员没有按收入来估算特定学校的录取率,但他们计算了学生申请后就读这所学校的可能性,被录取但未就读的学生不被计算在内。
他们针对不同家庭收入的申请学生计算了一项指标,考虑到标化成绩的同时,录取率有什么差别?
以布朗大学为例,这种收入引起的入学和录取差异是巨大的。
数据显示,来自前 0.1% 的申请者就读布朗大学的可能性远高于任何其他收入阶层的申请者。
考虑考试成绩后,收入在 20% 到 40% 之间的申请人入学和录取的可能性是收入最高 0.1% 的申请人的 29%。
换言之,收入越高的家庭孩子,被名校录取的几率越大,这样的事实无疑是残酷的。
为什么收入越高,进名校越容易?
Opportunity Insights研究人员中的经济学、国际与公共事务教授约翰·弗里德曼在给(The Herald)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这项研究有两个关键点。
#1.“特权”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一点,弗里德曼指出,大学在招生过程中对校友子女的优惠待遇(也就是传承录取)、体育招生和其他非学术评分是导致高收入学生比例最高的最大因素。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a.传承录取
从传承录取的角度来看,名校的校友毕业后在社会中更有可能成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地位、荣誉等,对应其子女也会享受到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
在这样优越资源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有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要参加SAT/ACT考试,富裕家庭可以轻松负担起名师费用,让孩子去上最好的课外补习班,但是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则并不是那么容易。
所以对于名校来说,精英家庭背后传承的“精英血脉”和资源才是名校看重的。
b.体育特长生
然后我们看看体育特长生。
我们国家培养运动员的方式,从市、省、国家队一路政府出钱培养,但在美国要走这个路线,除了天赋,还需要一定的家庭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大家并不是简单的一些不费钱的运动,更多是高尔球夫、马术、击剑、滑雪等高端体育运动,这些都是“烧钱”的投入。
比如“天才少女”谷爱凌、高尔夫明日之星张斯洋都被斯坦福录取,她们的家庭都在体育这样特长上花费了巨大的金钱和精力。
这种体育运动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家庭对孩子培养的重视程度,以及愿意花费多大的成本去培养。
即便并没有培养出一个世界冠军,但这类孩子的个人素质、综合实力和成绩在家庭重视下都不会差的,这类优秀人才恰恰就是名校在寻找的。
c.非学术评分
精英大学通常会根据申请人的学业成绩和更主观的非学术表现(如课外活动、志愿服务和人格特质)来打分。
在考试成绩相同的情况下,前1%的学生并没有获得更高的学业成绩。但他们的非学术评分明显更高。
在一所提供招生数据的大学中,来自前0.1%的学生在非学术评分上获得高分的可能性,是中产阶级学生的1.5倍。
特别是来自私立非教会高中的学生会获得比社区公立学校更高的分数。
这类私立高中显然费用会更高,其升学顾问会更积极地向招生人员“推销”自己的学生,然而在大多数公立学校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些电话存在。
很显然,“贵”显示出了其贵的道理。
#2.精英阶层对权利的“垄断”
弗里德曼提出的第二个关键点就是,由于藤校毕业生在美国的领导职位占比过高,大学的录取决定会影响美国领导人的构成。
美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它的权利必定是由精英阶层垄断的,权利也好,各种社会资源也罢,这些东西的流通渠道必然会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虽然领导人这个因素可能和大多数国际生都没有关系,但了解一些社会政治形式也会有助于大家更好的理解申请中的一些影响。
“穷人家的孩子”真的难以打破阶级吗?
布朗大学负责招生的副教务长洛根·鲍威尔在给《先驱报》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
“(布朗大学)近年来对财政援助做出了革命性的承诺,包括布朗承诺、学生退伍军人的录取,以及从2029届开始对所有国际申请人的需求盲考虑。”
在过去的几年里,招生办公室扩大了其旅行资助计划,为学生,特别是为那些低收入和第一代的学生提供参观校园的机会。
从上述信息来看,教育中的不公平性已经被很多人看到,并且为之努力,致力于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消除这种“不公平”,但这必然是一个非常长的时期。
鲍威还补充说,布朗大学的招生办公室“在选拔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无法获得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数据”。
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是布朗大学“嫌贫爱富”,先获取申请人的收入信息,然后再决定录不录取;
而是收入越高家庭的孩子,其环境塑造的背景更是符合招生官寻找的学生特质。
对于贫穷家庭孩子来说,他们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些需要用坚实经济实力作为支撑的活动,导致在竞争中相对弱势。
这个结论确实令人扎心,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到一旦成功打破这种壁垒,获得名校Offer。
拥有前往上层阶级的敲门砖,那么其回报是巨大的,阶级跃升也就由此产生。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中产阶段的家庭明知道美国名校贵,明知道留学成本高,但仍然尽全力支持自家孩子去申请。
因为这是一条相对明确,可复制、可操作性强的阶级跃升路径。
收入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特别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悬殊更是明显。
好的资源必然是引来大家来抢夺,尤其是精英教育资源那是抢个“你死我活”。
但好消息是,无论是富人家的孩子、还是穷人家的孩子都是在一定的招生框架下去申请的。
这给了“穷人家孩子”可以成功的空隙和渠道。
俗话说“关关难过,关关过”,竞争激烈是肯定的。
那么在框架之下,同学们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质,从而获得招生官青睐就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