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申请国外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很特别的“爽点”——
申请人可以化身“海王”,投十几所大学都没有限制,最后成为手持多个名校Offer的凡尔赛留学er,把选择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听起来就是一桩“不投白不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美事,对于申请人来说是这样的,然而,对于各个高校来说那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谁都不喜欢被心仪的人拒绝,对于高校来说也是如此,更何况这Offer是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才发出的,你不来就浪费了一个学校录取名额。
而这也是影响美国大学学校声誉、排名位置、财政收入、债券评级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实际入读率
*实际入学率是指被录取后选择进入某一特定学院或大学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它的计算方法是将某一年中决定入学的学生人数除以发出的录取通知书总数。
实际入读率越高,在这一指标获得评分越高。
所以很多学校在发录取的时候,不仅会考虑高中的学术背景,也会考虑你所在的高中/地区之前发offer入读的情况,以及已经就读的学生的表现。
在实际入学率的影响下,也会对这部分学校/地区的录取情况产生影响。
甚至有学校专门拒优秀学生,来提高入读率,比如塔夫茨大学。
一般而言,排名越前的名校,其实际入学率会越高,像哈佛、MIT这些顶尖的名校,其实际入学率基本上都是在80%以上。
但随着排名下降,越往后的学校其实际入学率必然出现很大的变化。
顶尖名校虽好,但是名额有限,因此Top20-Top50区间的学校是不少学生和家长的RD重点择校范围。
小藤扒遍全网,根据Top20-Top50学校的最新通用数据集,给大家汇总了这部分学校的实际入学率情况,给大家作为RD选校参考,9-11年级家长也可以先收藏为申请季备用。
全美Top20-Top50实际入学率大盘点
从上表的整体情况来看,入学率超过50%的仅有两所,分别是位于第20名的圣母大学,将近60%,以及综排第40名的塔夫茨大学。
入学率超过40%有11所学校,分别是: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乔治敦大学、北卡、CMU、弗吉尼亚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南加州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佐治亚理工学院、纽约大学。
而低于30%的学校有15所,占Top20-Top50区间学校比例的45%。
更有些学校的入学率低于20%,比如UCD全美排名第28,但入学率仅有17.38%,第35名的UCSB入学率17.32%,这个比例居然仅有排名第50的维克森林大学的一半左右。
然后我们可以留意到,在Top20-Top50区间的学校,公立学校有20所,占比60%。
而实际入学率在20%-30%的学校,大部分都集中在公立校。
相反私立学校虽然所占比例较小,但是入学率都比较高。
除了综排靠后的像理海大学、罗彻斯特大学入学率在20%左右,其余私立校基本上都在40%以上,或者是接近40%的程度。
可见虽然公立学校的实力不俗,但是在美国社会中,私立学校更符合大众对精英名校教育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UC系学校几乎可是说是公立校的标杆存在,Top50中有6所学校上榜,Top30就占了4所(UCB、UCLA、UCD、UCSD),Top50前的还有UCI、UCSB。
然而UC系学校的入学率两极分化明显。
比如排名全美第15的UCB和UCLA,它们在2022fall的入学率分别是50%和46%,但轮到UCD、UCSD、UCI、UCSB就断崖式下降到20%附近。
UCD和UCSB更是以17%左右的比例,成为Top50入学率垫底的学校。
说句实话,UC系学校的排名真不算低,实力也非常抗打,但是除了UCB、UCLA,其他UC系学校更多是作为保底的选择。
会选择把UC作为保底的申请人,其综合素质、软硬实力也不会很差,因此一旦有更好的选择,UC学校首先沦为“弃子”。
看完Top20-Top50的数据,相比也会有家长好奇Top20的战况究竟如何。
最近美国著名的ivywise网站公布了2027届各个学校的入学率数据,小藤特意把Top20的数据整理出来。
可以发现Top20学校前后的区别是真的很大,Top20入学率标准操作基本都在50%以上,像是八大藤校更是没有一所低于60%的。
大家要知道这些入学率数据都是摆在台面上,美国各个高校都能看到。
在这样的趋势下,如果一些有实力能够申到Top20学生同时也申请了一些Top20-Top50后的学校,那么招生官会认为这个学生有“over qualified”的风险。
那么有两类学生首当其中。
#一种是虽然优秀,但卡在优秀边缘,申请Top20风险还是极大的,但这类学生对下显然绰绰有余。
但如果一不小心被入学率的因素影响到,被心目中的“保底校”拒了,又冲不上藤校,最后只能去一个比保底校更保底的学校,那真的欲哭无泪。
#还有一类就是真心实意地被排名靠后一些学校吸引,但无奈被误解称海王,最终“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不仅如此,美本申请就是环环相扣,比如“海王”一多,又被录取了,那原本可以给到你的名额不就没了吗,因此池子中其他的申请人其实也很难独善其身。
看完上述的数据和分析之后,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布局申请呢?投得少怕没书读,投得多又怕被“误拒”。
那应该如何去规划申请呢?下面小藤给大家支支招。
建议大家在申请过程中,还是分档次去择校,按照Reach(冲刺院校)、Match(匹配院校)、Safety(保底院校)去组合型选校。
重点在于选校有梯度、有质量,而不在于数量多,否则投得太多学校,其准备材料的时间也够呛的。
一般而言一两所“冲刺学校”+三四所“稳妥学校”+一两所“保底学校”的组合较为妥当。
各位家长和同学要合理分配ED,EA和RD的学校名单。
有些同学放弃早申轮的Offer,想在RD轮冲刺更好的学校(这部分学生应该还是少数),但最后却与梦校失之交臂,去到了一所不是预期想去的学校也是经常发生的情况。
所以如果对于一些有较大把握,且是自己十分想去的学校,能在早申轮上岸就尽早上岸。
一些学校之所以会怀疑一些申请人不是真心入读的很大原因,就在于在看文书的时候就觉得这个申请人敷衍、不认真。
所以同学们对于自己要投递的每一所学校,都要认真打磨自己的文书,认真对待.
一些错别字、学校名称之类的小细节千万不要弄错,要让招生官感受到你的个人特质、和学校的匹配度很重要。
申请说到底,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一所和自己情况相匹配,对自己来说是最优选择的方案,确定好择校目标之后,用尽全力向招生官展示出自己的能力、热情、对学校向往等等。
各位家长和同学也不必担心塔夫茨综合症而变得畏手畏脚,不敢投递,只要我们在申请过程中始终抱有真诚的态度,招生官也是能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