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留学行业是一个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的地方。
为了利益抛弃底线,疯狂收割家长口袋,隔段时间就有机构爆雷的戏码上演。
当然也有一大群在背后默默负重前行的人,他们把学生当作自家孩子一样,精心去养育。
“这个行业是最需要敬畏感的地方。
所谓的敬,就是对万事保持尊重、严肃认真对待;
所谓的畏,就是不断自我成长和磨练。”明德立人首席执行导师——孙老师如是说。
Sun _首席执行导师
录取案例:Columbia、U-Chicago、Rice、Vanderbilt、Brown、UCB、UCLA、NYU、USC、CMU、Umich、UIUC、OSU等
• 英语语言学研究生,8年教育行业经验• 曾任教研主管,组织千人集训项目• 擅长文学活动设计和背景提升• 熟悉青少年心理,有独特的“启蒙方法论”
#效率J人#、#City Walk第一#
入行多年,是敬畏感让孙老师创造了无数个奇迹:
把社区学院的“学渣”送进了纽约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等校;
让平平无奇的普娃用认命不认输的心态获得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范德堡大学、南加州大学等校的青睐;
如愿进入哥大、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圣母大学等牛校的故事每年都在真实上演。
*以下内容,以孙老师第一人称口吻展开
当一名合格的美本规划导师非常有挑战!
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
我在留学行业待的这些年,每天都像是新生儿。
五花八门的专业、各具特色的学校、多种多样的规划项目、了解大环境……都要一个个啃下来,才有资格去给学生择校择专业、做背景规划。
这不是最困难的,因为学校、专业、项目很多时候是静态的,只要愿意去啃,难度就减半了。
最难的是扮演好沟通者的角色,为家长和学生做好情绪疏导工作,申请季需要情绪宣泄。
现在的孩子压力非常大,这种压力首先来自申请季期间的焦虑和不确定感。
申请季并非单线作业,学生同时面临着期末考试、托福/雅思报考、社团活动和竞赛项目的持续推进。
很多孩子在这种高压环境里熬不下去,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做出极端行为,甚至出现抑郁情绪。
去年我就有一个学生,因为托福没考到理想的分数,耽误了原计划的进程,跟家人起了冲突,半夜离家出走,家长慌不择路给我打来电话寻求帮助。
我跟孩子一直聊到了凌晨四五点,从学校聊到家庭,又谈到未来规划。
一开始孩子边聊边哭,我就默默听着她的控诉,那一刻她仿佛成了我的孩子,看着她被压垮,我内心也五味杂陈。
其实,导师不仅仅是做简单的背景规划,为了帮助孩子进行多任务内容,导师还要扮演好项目管理的角色,做好计划,一旦出现问题,能有及时的补救措施。
毕竟孩子和家长都是第一次面临申请季,难免出现差错,这也是考验导师实力水平的时候了。
申请季除了多任务处理的压力,还有与万千申请者同台竞技的明争暗斗的压力。
每年申请季都号称最卷一年,今年更是如此。
截至2023年11月1日,网申系统Common App的注册数已从 2019-20 年的 1,371,492 人增长到 2023-24 年的 1,862,719 人,整体增长了 36%。
其中,新生申请人数为 836,679 人,同比疫情前申请季增加了41%。
美国大学的申请总量突破335 万份,较疫情前暴涨了65%。
申请人数的暴涨,录取数据却屡屡创下新低,尤其是顶级大学,招收名额有限,学生不仅要与同校学生竞争,还要与全球学生竞技。
这种竞争压力往往是无形的,但也最致命,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拽进非健康状态下的死循环。
如果孩子持续陷入与他人竞争的漩涡,就会失去自我。
焦虑是因为在乎,申请季期间完全不焦虑根本不可能。
我们要教孩子学会管理焦虑,并且帮他们找到最适合他们自己的缓解焦虑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陷入竞争的思维,留学申请是一个自我找寻的过程,关注自身、把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结果自然不会差!
“申请季期间,为了赶文书,我呼吸过凌晨两三点的空气;
为了网申系统的填写,加班都是家常便饭;
还有无数家长和孩子的电话,都成了我下班路上要处理的事项。”
但看着满屏的congratulations,看着自己的学生手舞足蹈,那一刻的惊喜让所有熬过的夜、所有的坏情绪都在顷刻之间烟消云散。
做美本导师,要耐得住黎明前的寂寞与艰辛,黑暗过后,就会霞光万丈。
001\别人眼中的“学渣”进了范德堡大学
小W同学在国内某高中就读,身边学霸如云,个个都有自己的专长,在他们中间的小W就像个小透明,从成绩来看,也是个妥妥的“学渣”:
托福考了三次也才达到100+,AP有2门5分,其余5门都是4分;
SAT也是个“病茬”,多次考都未达到1500,最后的成绩也只有1490。
但Ta是个典型的不凡之人。
Ta痴迷于编程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知识和技术,自己去设计程序帮助领养人找到合适的小动物;
还设计了一种眼镜,帮助青光眼病人方便使用电子设备。
Ta从初中开始就捣鼓了一个志愿者活动,每个暑假都跟着朋友一起去乡村支教。
但影响力有限,Ta就开始自发组织捐书活动,现在又在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准备开发一个网站,为孩子们提供更多远程教育资源,真正帮助到每个孩子。
看起来似乎没有一个适合Ta的专业,我们也有考虑过很多,CS、应用数学、经济学、统计学,最后却敲定的是社会学。
因为Ta所做的活动都是关注社会中特殊群体的,而且社会学相对传统理工科来说申请要稍微容易些。
这个过程虽是艰辛而漫长的,但慢慢走进孩子的世界,就会发现每个普通孩子都是极具个人魅力的。
002「学术大拿」进了芝大
与上面录进范德堡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小W相比,小Y同学就是个学术高手。
在我们的高效时间管理下,Ta不负众望获得GPA4.0+,托福110+,SAT也达到1550分,AP有6门5分。
但现在各项分数水涨船高,单凭硬性条件不足以有说服力。
抛开“学术大拿”的光环,我们发现小Y同学还是个多面手。
Ta从高一开始就进了模拟联合国社团和学生会,一路摸爬滚打成为两个社团的主席。
Ta从小喜欢踢足球,在家长的支持下最后成功入选足球国家二级运动员。
同时Ta还擅长写小说及短篇故事,作品也都得到了发表。
这个孩子是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动静结合,能安心坐下来集中精力搞学习,也能在赛场上释放能量,更能在虚拟的世界脑洞大开进行创作。
择校时,我们也是煞费苦心,头脑风暴、仔细斟酌了好几周才敲定芝加哥大学。
但孩子和家人想去宾夕法尼亚大学,毕竟是藤校,排名好毕业后好找工作,况且他们叔叔的儿子也去了宾大。
虽然要尊重家长和孩子的意愿,但作为导师我们不能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宾大这种职业导向风格的气质和Ta不太符合。
据理力争之下,以及各方面分析之后,家长同意把芝大作为早申首选校,宾大退居二线,事实证明这个结果是正确的,芝大ED直接下车。
2023年是个被人工智能困扰的一年,ChatGpt的一经问世,人们都在开始恐慌什么时候自己会被AI取代。
有预测网站称: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在2026年4月20日实现。
听到这个数字想必很多人都在担心自己会失业。
文书AI能写了,择校择专业也能通过AI技术完美匹配了,以后美本规划导师指定不会存在了。
但我一直在告诉我的学生们和我自己,不管未来如何,始终记得关注当下,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库,做好自己,保护好自己的创造性、同理心。
未来的事你无法掌控,已经发生的事早成过往,唯有对当下充满敬畏感,才有机会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因为未来是靠一个个当下的决定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