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藤校生制造藤校生,是近些年一大热门话题。
投入几百万进藤校,计划着毕业后进名企,结果误打误撞进了留学中介。
顶尖名校生进入留学行业是大材小用,还是物有所值?
每个人的经历各异、所处角度不同,看法也千差万别。
明德立人首席执行导师Nancy是藤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育学硕士,专业使然,她一毕业就进了留学行业。
Nancy Li——本科留学导师总监
部分录取案例:
耶鲁大学-伦理政治与经济专业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物理专业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历史专业
南加州大学-经济学专业
埃默里大学-生物专业
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专业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专业
巴布森商学院-经济学专业
布兰迪斯大学-生物化学专业
波士顿大学-经济学专业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传媒专业
从最初参与小学到成人阶段的授课,到帮助费城当地的美国学生走进名校,再到生源不断从国外蔓延至国内,录取战绩遍历美国藤校、Top30的Nancy导师说:
“选择行业就如同学生择校,底层逻辑就是发挥优势。我是教育学出身,毕业后当老师是主流。
我也见过藤校理工科学生进了留学行业。
单从薪酬而言,一般的理工专业本科毕业刚入门的收入并没有预想得那么高,比如生物化学这些天坑专业,我怕会打击到一部分理科学生哈哈哈。要想收入可观,只能往博士方向前进,可绝大多数人熬不住。
兜兜转转进了留学行业,帮助无数学生进了名校,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收入也有了保障。
经济疲软下的实用主义思想没有错误一说。名校与好工作、高收入之间,也无法划上等号。”
留学规划是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导师不仅需要对美国大学申请有系统深入的了解,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沟通能力,还要随时关注国内外大学动态,不同专业的行业趋势,对导师的要求极高。
藤校生制造藤校生本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丰富的个人经验和实力,继续为留学家庭造梦。
留学规划就好似医生治病,面对各种类型的孩子,必须一病一策。
一名优秀的导师,本身名校毕业、有亮眼的成功案例皆是表象,内核是有自己的方法论对症下药。
Nancy导师进入留学行业已十年之久,服务过的学生不胜枚举,海外高中、北实验、人大附ICC等顶级高中、苏杭、济南、合肥等二线城市学生均有。
谈起海外高中和陆高学生,不少留学家庭会悲观的认为海外高中就有天然优势,尤其是美高,录取结果100%超越陆高。
在国内学校就读,认可度大打折扣,特别是这几年造假风波不断,美国名校招生官对国内学生信任度直线下降。Nancy明确反对留学家庭持有这种观点。
的确,我们的竞争环境是不公平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留学规划的目的绝不是让孩子在面对规则时感到绝望,或者因为知道了不公平因素在起作用而认为所有努力毫无意义。
相反,Nancy希望留学家庭能够了解到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意识到此前没有发现的可能路径。
像人大附ICC、北师大附等顶级高中的头部学生和美高比较厉害的公私立校第一梯队学生实际上他们的差异不大。二者在个人背景、语言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甚至结果上都不相上下。
绝大多数一般的陆高学生,在两个方面是处于劣势地位:
首先,规划痕迹明显;
美高学生整个语言文化环境、参与过的活动、与社区间的联系,都是很切合招生官口味的,在录取结果上原本T40水平的学生都能踮踮脚进入T20学校。
而陆高学生苦于语言成绩,会在考试上浪费太多时间,活动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
还有一部分同学的活动可能主要动用的是家庭资源,活动本身看起来高大上,但实际学生的参与度并不深入,并且脱离了自己生活的社区,因为整个过程很被动,一步步被推着走,明显规划痕迹过重。
其次,独立意识较弱;
Nancy服务的大部分美高学生是自己独立生活和学习,家长陪读非常少,她发现这些学生的思维和心理都极其独立,自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而这种精神就是美国名校稀缺的。
国内学生基本上被父母保护的非常好,规划时家里提供不少资源,全盘接受后,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在执行上明显有拖延,甚至自我怀疑和内耗情绪上升。活动断层现象经常出现,还容易眼高手低。
“专业兴趣也好,学术能力也罢,皆是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生硬堆砌与自然而然发生,招生官一眼就能识破。陆高学生若能意识到这些差异并积极改进,结果不会差。”
Nancy说自己仿佛就是一个基站,每年在海高和陆高学生之间徘徊,这不仅让她有了清晰的、适用于各自的规划策略,也输送了双方信息,提供了方向借鉴。
名校只是一个光环,不是护身符,经历过整个过程的Nancy深有感触。
从业十年,Nancy也很高兴能看到家长对于留学的认知不断提升,唯名校和职业导向的论调在步步隐退,取而代之的是相信导师的决策,尊重孩子的想法。
而学生、导师、家长三方通力合作,是牛娃和普娃实现进阶的关键点。
2021年Nancy导师亲手将Betty送进了耶鲁大学,这位学员的规划之路十分坎坷,但正因为父母的支持、孩子的信任,才有了藤校的惊喜录取!
Betty从小浸润在商业家庭,跟随做生意的父母一路奔波,从东北老家转到匈牙利立足。
商科就业好,况且家里资源丰富,Betty父母,包括Ta自己的择校定位就是商业氛围浓厚的纽约,目标剑指哥大,所以9年级Ta就去参加了哥大的一个授课制商科项目,印证自己的想法。
Nancy导师跟Betty聊过多次,每次谈完Nancy都坚信这个孩子志不在商科,Ta只是被周围环境蒙蔽了真实的自我。
如何帮助Betty拨开云雾看见真实的自己?Nancy在与Betty一次头脑风暴中的不经意间找到了答案。
Betty做过一项关于匈牙利人权的社区活动,主要是帮助中国人适应匈牙利生活以及研究匈牙利拒绝外商进入的民族心理。
情到深处,Betty滔滔不绝,Nancy导师慢慢引导,Ta更是说出了埋藏在心底的想法。
“Betty其实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文情怀、并一直关注文化平等、文化多样性的学生。
Ta跟我讲时,能感受到Ta心中的那团火焰,如何让孩子心里这团火不受压制的熊熊燃烧?
我们导师需要有定力,作为基站用多年经验给孩子提供信号,精准决策方向,期间源源不断输送信号说服孩子,让他们忘记曾经拥有,构建一个全新的自己。
Betty本身实力不差,让Ta放弃大热商科需要充足理由。说服牛娃考验的不仅仅是导师的沟通技巧,同理心与专业度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Nancy导师对Betty各个方面清晰了解后,把方向锚定在了伦理、政治与经济学专业上,Betty父母全程听从导师安排。
Betty也很配合,按照导师的建议,先是顺利申请到了Pioneer夏校,获得了《纽约时报》夏季阅读亚军的好成绩,导师指导后又啃下了John Locke 的high recommendation奖项。
期间有个暑假Betty经常性失联,原来是因为Betty通过Pioneer的研究项目结实了美国前10文理学院的一个关注东欧人权问题的教授,在继续跟着他做研究,两人不仅在课堂上讨论,课外更是相交甚欢,最后教授主动给Ta写了推荐信。
“像Betty这样条件不错的学生,在规划时就是一个说服和提供信息的过程,一旦说服了他们,挖掘到了孩子的兴趣点,发挥出孩子擅长写作的长处,他们配合和执行度极高,根本不存在拖延症。
但有短板的普娃这一套就不管用了,想要普娃有逆袭,前提是能否利用好木桶效应。”
Nancy对普娃的规划理念可以形象的用“木桶效用”和“反木桶效用”来体现。
普娃一方面要评估好短板,做好选校的预期,也要找到长处,把优势放大,不能只关注弱点,总想去弥补,从而忘记了亮点。
普娃经常要面对的短板是语言水平不佳,成绩单有明显的偏科或者劣势,如果这些短板很致命,就需要我们去适当降低对于学校排名的期待。
但在Nancy看来,短板极其严重的孩子这些年几乎很难见到,绝大多数普娃是整体实力平平,这个时候就要反木桶效应,尽量帮孩子找到两三个长板。
如果孩子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的话,就无限拔高一个长板。
其实根本没有普娃一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只要找到方向长期投入,再加上导师耐心指导监督,在规划过程中把任务细化分解,每个普通的孩子都能去到属于他们的理想的彼岸。
为什么外界总说留学规划痕迹很重?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特点,没有很好的去结合学生本身的资源和他当时所处的社区环境,只是循规蹈矩。
如果真的做到有效结合,长期坚持,哪怕就做了一件事,这种深入的程度以及由这件事情而引发出来探索的欲望都是成功的必然。
“从宾大毕业成为准留学规划导师,如今成为导师总监,10年之久,名校招生规则出现了细微调整。
中国学生的刻板印象虽然依然存在,但从我观察到的情况看,孩子们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家长和孩子已经觉察到了差异化。”
如何找到自己的特点呢?
Nancy给出了两个方向,一是以兴趣为导向,二是以学生所处的环境为出发点。
兴趣优先说再多次都不为过。之前包括现如今的一些规划,都是以项目含金量高低为限,含金量高就督促学生参与。专业选择也是直奔就业的理工科。
未来进名校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以孩子的角度、他们的资源去努力找到突破口。
Kevin就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所处环境中汲取到灵感,最后一举进了宾大化学专业。
Kevin曾经在费城当地的教堂做过志愿者,免费给流浪汉发饭。
“我当时带着Kevin去,实话说心里也害怕,因为那些人邋里邋遢,眼神恍惚,还有精神问题。但作为导师,我必须比学生要更勇敢!”回想这段经历Nancy就觉得不可思议。
因为Nancy打了头阵,Kevin每两周固定去做志愿,慢慢跟其中和蔼的人打上了交道。
在交流中Kevin得知,这些人有退伍老兵,也有做生意的,还有时尚界的服装设计师等等,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才华,只是因为家庭或者工作原因沦为了流浪汉。如果有更好的福利帮他们一把,也许就能实现生活自理。
在Kevin的分享中,Nancy抓住了这个苗头,正好赶上Kevin选择了AP的US History和Government的课程,老师也讲到了美国的福利制度。
Nancy导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找到了Kevin的老师,并把Kevin的经历写成文章让老师引荐给了费城一个政府福利部门同事。
然后Kevin又去组织学生专门去做了一个流浪汉的大规模社会调研,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政府把这群学生的调研放进了年度财政计划里。
“Kevin是之前被宾大录取的,但我对Ta的印象非常深刻。
Ta对美食特别感兴趣,喜欢研究火锅食材,家里也是开餐馆的,每个假期Ta都喜欢四处旅行,了解世界各地的美食。我们的文书就是从美食出发。”
美食文书很常见,比如用美食交朋友、用美食传播文化,体现文化多元性。这种大众化的写法毫无新意。
Nancy导师因为有过宾大的求学经历,宾大校内Locust Walk两旁都有很多餐车,很多学生中午会去哪里就餐,各国美食都有,餐车背后又是来自各国的摊主。
Nancy导师当时立刻想到了Kevin之前就去过各个国家了解当地的美食特色,再加上他家里就是速食餐馆,这跟宾大餐车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Nancy提议在文书中让Kevin就以餐车为切入点,联系家里的经营方式,进入宾大后去采访摊主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帮助他们降本增效同时创立他们自己的品牌,推广美食。
“正因为我在宾大的经历,Kevin这篇宾大文书显得特别真实,Ta的独特性与宾大的匹配性有了高度融合。”
Nancy导师很庆幸在宾大获得的视野与回忆如今传递给了自己的学员。
Nancy说担当留学导师这么多年,她其实就是一个提灯人,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心得体会传递给留学家庭,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平台。
每年看着自己的学员纷纷走进名校学府,Nancy就有了力量感和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