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门AP、SAT1580被名校全拒!一位父亲崩溃痛哭...

2025-04-09

美国大学申请真的进入玄学时代了。

今年申请季结束,许多优秀孩子被藤校名校惨拒,而一些有短板的孩子却获得了意外的录取。

这几天Reddti上一位暴怒父亲的帖子引来几万人围观,近千条评论。



他儿子各项条件接近完美,去申请CS,却被所有藤校拒绝,唯一的offer是一所综排很靠后的公立校—马塞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而且拒信还在一封接着一封来。


父亲既愤怒无语,又疑惑:

美国CS专业到底卷成什么样了?美国名校到底要什么孩子?



满分学霸被名校拒到怀疑人生


这位父亲口中的儿子既聪明,又上进,还很勤奋。

从他的背景条件看,也确实是「别人家的孩子」那一类。

儿子所在学校一共476人,而他成了优秀的毕业生代表。

他选修了18门AP课程,18门全是满分5分,修读了11门相当于大三或大四水平的双学分课程(Dual Enrollment classes),成绩也全都是A。

他SAT取得了1580的高分,接近满分水平。


他是计算机科学俱乐部的会长,数学队的副会长,两次参加美国数学竞赛(American Mathematics Competition)都入围了AIME。

AIME是AMC10和AMC12的晋级赛,主要目的是选拔参加美国数学奥林匹(USAMO)和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的美国国家队选手,入围AIME是对学生数学能力有力的证明,这也是美国大学录取重要参考。


他也是戴维森青年学者的成员,这是一个针对智商在145分以上学生的组织,由此可见,父亲对儿子的评价一点都不假。

除了硬性的成绩,这个父亲的儿子动手能力和商业思维都很强,凭借对计算机科学和科技行业的兴趣,实现了赚钱和学术积累的双丰收。

他曾经创建了一个面向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在线游戏网站,每月活跃用户在18万人,去年光是靠广告营收就赚了3100美元,约合人民币2.22万元。

他用两年时间趁着周末去杂货店工作并获得了当地一家科技公司的有偿实习的机会。

科研方面,他也有一手,在波士顿大学的一位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三年的暑期研究,并且其中有两篇论文是第一作者。


就连一位曾在康奈尔物理研究院就读的网友都惊呼:

“现在高中生真是太疯狂了,我一直到大三时,才完成了一篇研究论文的合著者(不是第一作者),而且我比大多数物理研究生同事都早到达了这一里程碑。”


所有这些活动和成就的取得全部是这个孩子自发自愿做的,完全没有被父母“鸡”过。

然而就是这么一份金光闪闪的简历,他儿子却无法步入藤校的大门。


父亲在评论区称:

他们收到的拒信来自:

哥伦比亚大学、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达特茅斯学院、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戴维斯分校、圣地亚哥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伯克利大学,名单还有很多很多。


对于儿子录取结果的震惊与疑惑并非他一人,评论区还有很多感同身受的家长。

一位母亲称,她儿子是全校455名学生的代表,修读了13门课程和10门双学分课程,也是校队队长,参加了很多社团,但3所藤校拒了他,芝加哥大学把他放进了Waitlist名单里。


还有一位母亲的儿子也是毕业生代表,GPA3.9,标化考试考试成绩很高,论文和课外活动都很多,然而他申请的每所学校都拒绝了他,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还把他列入了候补名单。



招生形势已变,无数人还困在过去!


在Reddit发帖的这位父亲十分感慨,从未想到如今的大学录取竞争激烈程度已经远超于他当时的形势了。

这位父亲来自北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他们那里除了最聪明的几个孩子,几乎没人考虑过上大学,高中毕业后他就为UNA 的足球队效力,后来又进入了一家顶级银行工作。


在他那个时候,上不上大学根本不重要,仪表堂堂、聪明伶俐就会被录用。

他身边的同事有曾就读于哈佛大学的,也有从不知名州立大学毕业的,更有一些没有大学文凭的人。

现在当他面试求职者时,清一色的藤校名校毕业生,个个优秀又自信。


一想到自己儿子从马塞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CS专业毕业后,他就要和藤校名校的孩子竞争,这位父亲就莫名的担忧恐慌。

在「名校至上」的时代,儿子只能被裹挟着走,在拿到offer那一刻就注定输在了起跑线,这恐怕是全天下父母最不愿接受的事实。

不管是这位父亲在网上的痛心控诉,还是今年真真实实的美本录取战况,都在印证着一个残酷的事实:


美国大学招生规则正在经历一场革命。

当GPA4.0、SAT1580和十项全能般的课外活动履历开始频繁遭遇冷眼相对时,我们不得不正视:美本这场游戏的规则已经彻底改变了。

申请人数越来越多,录取标准的门槛一抬再抬。

美本申请人数屡创新高,而学生的背景一年比一年优秀,甚至其条件赛过一些普通本科或是研究生。

纽约大学申请人数首次超过12万,创下新高,据称这是美国私立大学收到的申请人数最多的一次。



宾大有超过7.2万人学生申请,比去年的6.5万多名申请者人数显著增加,今年是宾大历史上申请人数最多的一年。

1️⃣入读的学生SAT中位数都在1510-1560,88%的人SAT是1500-1600;71%的人ACT在35-36分。

2️⃣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高中期间从事学术研究,其中许多人获得国内和国际性赞誉,撰写和发表在顶尖期刊上论文;

3️⃣超过80%的录取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4️⃣近40%的学生在高中期间赚钱养家。


300多年申请进入哈佛大学,你只需要用拉丁文阅读维吉尔和西塞罗的原著,展现自己有希腊语的阅读知识,然后就会被录取。

300多年后的今天,每年近6万人申请,录取人数不足2000人,录取率仅仅4%左右,96%被拒绝的人都是「人中龙凤」,标准化的优等生。


正如麻省理工招生办主任Stuart Schmill在其招生声明中直言:“我们拒绝的申请者中,超半数以上的人学术表现完全达标。”

美国前10大学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每年在放榜当天都会公布学生的背景,比如今年:

RD录取的1732人在高中全部是最杰出的学生:

· 92%的人从事过兼职、实习或是暑期工作;

· 45%的积极参与艺术活动;

· 51%的人参与体育运动;

· 48%都在为积极社区发展做贡献。



过去,SAT 1550+、GPA 4.0、AP 10门5分可能稳进藤校,但现在,这些只是基础配置,甚至无法保证进入前20。

遍地的满分选手也不再罕见,大奖和发表论文成为标配,普通老师的推荐信已无竞争力,藤校教授背书成为新的流行。

这还只是针对所有专业的普通意义上的录取条件,细化到CS等热门专业,录取越来越玄学。


现在不管是前10大学,还是全美综合排名找不到身影的大学,只要一碰到CS,录取率低至5%都是常态。

全美排名前20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去年新生整体录取率11.4%,而CS有1万多人申请,仅213获准入学,CS录取率1.9%,98%的人被拒之门外。


综排在美国前40的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其工程学院CS专业比所有专业都火爆,年年打破申请纪录。

即便是高GPA和高标化成绩都不足以被录取,其整体录取率仅6%左右,相当于美本前10或是前20大学的录取水平。


马里兰大学的整体录取率接近50%,但是它的CS专业录取率是前20大学的水平,只要是申请CS,绝大多数人成为陪跑员。

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申,CS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正如Reddit这位父亲帖子下面一位网友所言:


CS的竞争异常激烈,录取可以说完全是随机的。


热门专业的录取就像从一个“有规律、有逻辑的理工学生”变成了“随意、甚至有点感情用事的的文学少女”。



美国大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从Reddit这位父亲的控诉,再到几天前发生的不幸事件,菲利普斯安多福的Lucas Lee疑似被藤校全拒而自杀,名校录取已经逼得无数人走上了绝境。


再优秀的孩子,都有可能被拒,这很残酷,但很现实,毕竟招生录取的解释权在美国大学手上。

美国大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答案是:

他们不需要完美优秀的学生,因为名校不缺满分学霸,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独一无二的学生。

美国大学的招生就像是玩拼图游戏,每块拼图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这就是大学每年都会重复character(个性)、diversity(多元化)的原因。



#首先是,保持个性。


美国大学其实早已从培养学术精英转向了塑造未来世界的领导者和改变者,他们需要学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放弃完美履历,追求独特故事,专注于单点。

早前有个很知名的事件,华裔学生Stanley被谷歌录用却遭16所大学拒绝。


其中收到的拒信包括:

加州理工学院、CMU、康奈尔、佐治亚理工、MIT、斯坦福、UCB、UCLA、UCD、UCSD、UCSB、伊利诺伊大学、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

只有马里兰大学和德州奥斯汀分校给了offer。


而Stanley高中未加权GPA 3.97、加权GPA 4.42、SAT成绩1590 分;在高中期间创立了电子签名平台 Rabbit-Sign,编程竞赛成绩优异。


这是一个典型的亚裔理工男的特点,但在华裔圈里,这样的孩子一抓一大把,他们很优秀,但没有差异化。

美国名校的筛选方式就是“看谁的故事更吸引人,谁的个性更突出”


#其次是,坚持多元化。


美国大学招生KPI改变,核心目标不是录取最聪明的学生,而是构建一个更加多元的社区,这种多元包括性别、家庭条件、专业、地域、种族。

在这样多元的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1+1>2的效果。

这就是为何现在美国大学特别强调服务精神、贡献精神、领导力的原因。


实际上,如果我们翻看很多满分学霸的经历,他们都是在围绕着自己做事,并没有为自己所在的社区做出改变。

比如Reddit上那位父亲的儿子虽然利用自己的技能开发了在线游戏平台,但他只停留在创收的层面,没有做到影响力的扩张。

而Stanley虽然做到了影响力,比如教低收入孩子学编程,但学校大概率录取了太多亚裔学生,为了保持各族裔学生的平衡,一些同质化的学生很可能会被无情拒绝。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竞争对手不是“全体申请者”,而是和自己同背景(种族、地域、兴趣)的那一小撮人。

前几天纽约大学官网被黑客入侵,黑客曝光了该校的招生内幕,公布不同族裔录取学生的SAT、ACT、GPA数据,结果仅SAT一项,亚裔与非裔学生差距接近200分。



其实站在美国大学角度上看,他们也实属无奈,追求多样化损失了部分学生,但放弃又有可能被“单一化”所割伤。

好在Stanley的经历也给了我们些许安慰,申请场失利,职场上得利。

没有得到名校认可,只要真本事在身,就会绝处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