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美国名校的选拔逻辑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提前布局的马拉松。
名校看中的不只是一个分数,更是连续三年的学术成长轨迹、贯穿高中阶段的个性化活动脉络、以及体现独特思维的文书素材积累。
因此,申请美本名校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备长线规划思维,新高一恰恰是站在起跑线的关键节点。
上周,四位明德立人美本资深导师对新高一规划进行了全面答疑,囊括美本申请各个重要环节:
在讲座过程中,很多家长热烈地提出了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关心的Q&A都有哪些吧~
*以下Q&A根据讲座内容整理。
01
托福多少分可以开始学A和SAT?
托福100+左右可以开始备考SAT,AP方面则是存在文理差异。
AP理科课程(如微积分、物理、化学等),托福98-100分基本可以胜任,因为这些课程主要考察专业知识而非语言能力。
AP文科课程,由于涉及大量文献阅读和学术写作,语言要求会更高一些,建议托福达到105分以上,才更有把握取得5分的好成绩。
02
托福多少分够用?
冲刺藤校/美国Top10,建议达到113分以上,Top25-30名院校则需要108-110分。
需要强调的是,托福成绩只是基本门槛,达到要求分数后不必过度刷分,更重要的是其他维度的表现。
美国大学采用holistic review(综合评估)机制,招生官会综合考量学生的学术成绩、活动质量、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在确保语言成绩达标后,应将更多精力放在打造独特的申请形象上。
03
怎么计算GPA?
最常见的计算方式是:每门课程会根据其学分权重(比如4个学分的课程)和取得的成绩等级(如A对应4.0)进行换算。
不同学校可能会采用略有差异的换算标准,有些学校还会对荣誉课程或AP课程进行加权处理。
如果家长需要了解更详细的计算规则
04
新10年级学生如何规划标化考试?
目前美本Top30中,有14所明确要求提交SAT/ACT成绩,13所标化可选,还有3所明确不需要标化成绩。
目前标化已经成为竞争的必需品,即便是标化可选的学校,比如像西北、杜克,在大家都去交的情况下你不交,就相当于少了一件“武器”。
总体来说,如果在高一时托福达到95-100分,就可以开始准备标化考试。
从申请顶尖夏校的角度倒推规划:大多数学生需要在11年级时将托福提升至110分以上,以满足顶级夏校的语言要求,那么10年级暑假前最好能达到95分,这样通过暑期强化可以冲刺到110+。
目标稍低的学生:11年级上学期结束时托福应达到100分,这意味着10年级暑假前需要达到85分左右。
冲最顶尖夏校,SAT在11年级上学期冲击1500+的高分,建议在10年级暑假先达到1450分的基础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时间线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调整,但核心原则是"尽早准备",可以给后面腾出更多时间去准备一些更难的课程或者是投入做科研活动等。
05
AP和IB选哪个更有优势?
学A-level的话,申美本受影响吗?
美国顶尖大学包括藤校对IB、AP或A-Level等课程体系并没有特别的偏好,录取的关键在于选择最适合孩子特质的体系。
IB课程强调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必须在六个学科领域都选修课程,同时需要完成大量研究性写作,这对有学科短板或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会构成挑战。
而AP课程则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允许学生集中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不需要强制完成研究项目,更适合有突出专长或偏科倾向的学生。
A-Level课程虽然主要面向英联邦国家申请,但在申请美国大学时同样被认可。
因此,决策时不应盲目追求所谓"大学倾向"的课程,最关键还是要客观评估孩子的学术特点。
06
申请美本Top30 AP要考多少门?
在提交申请时(11年级结束前)建议完成5-7门AP课程是比较理想的。
这个数量既能充分展现学生挑战高难度课程的能力,又不会因过多AP课而影响整体表现质量。
07
IB体系学生申请藤校时,
预估分需要达到什么水平?
若以42分为基准(不含核心课程3分),藤校录取的学生通常需要达到40分以上。其中更具竞争力的申请者往往能达到41-42分,甚至满分42/42。
比如今年我们被斯坦福录取的学生拿到45分满分。
如果预估分在39分左右,可能更适合定位在20名左右的学校,预估分处于在40分,IB的竞争力优势并没有很突出,可以去冲一些对GPA要求相对灵活的藤校,不过申请时需要重点突出其他方面的优势,比如独特的研究项目或突出的课外成就。
08
10年级是否需要选择低阶课程?
学校10年级开设AP3作为英语课替代,但孩子已经做过2-3个科研项目,是否还要选这门课?如果放弃这门课改选低阶英语,会不会让大学觉得在选课上缺乏挑战性?
大学招生时非常看重核心课程的难度递进性,若从高阶AP英语转为低阶普通课程,会在成绩单上呈现明显的"课程难度下降"趋势,这会对申请产生不利影响。
09
10年级如何规划竞赛准备?
竞赛准备的最佳时机其实是在进入10年级前的假期,建议利用这段时间充分了解各类竞赛信息。
对于大多数十年级学生来说,学术能力可能还不足以应对BBO这类高难度竞赛,这些通常更适合11年级参加。
但这并不意味着10年级就要放弃竞赛准备。相反,这个阶段正是探索和积累的好时机。
我们推荐学生从CTB这类团队项目制竞赛入手,虽然有些人认为这类竞赛"水分较大",但它能有效培养社会责任感、调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获奖概率较高,是个不错的起点。
对于专业方向明确的学生,比如生物化学方向可以考虑HOSA竞赛,传媒类或者喜欢拍摄,HOSA的公益广告环节还能展现人文关怀;数学方向则可以从AMC10开始尝试,基础较弱的学生可选择澳洲AMC这类相对简单的赛事。
选择竞赛时,建议先做真题自测,如果发现超过一半题目都不会,说明该竞赛目前难度过高,应考虑更匹配的赛事。10年级的竞赛策略应该是"广泛尝试,重点突破"。
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竞赛,既能积累经验,又能帮助学生发现真正的兴趣所在,为11年级的深度发展奠定基础。
10
如果没有参加竞赛,是否影响申大学?
在申请时,系统要求填写的五个奖项,可以包含校内荣誉如优秀班干部、学术荣誉等,但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首先,仅靠校内奖项可能难以完全展现你的学术竞争力,特别是当申请顶尖院校时;其次,竞赛成绩能够为招生官提供一个横向比较的客观标准,帮助评估你在同龄人中的学术水平。
如果完全没有竞赛经历,你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证明学术能力,比如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我们曾指导过没有竞赛,但发表7-8篇论文最终获得名校录取的案例。
但要注意,如果既无竞赛又无其他突出的学术成果,仅凭校内成绩申请前30大学确实会面临挑战,因为招生官难以全面评估你的学术潜力。
当然,如果目标是非顶尖院校,这样的背景也是可以接受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能够全面展示你特质的申请组合。
11
如何做夏校筛选?10年级学生在暑假
是否有必要参加基础类夏校
对于10年级学生是否参加夏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美国夏校有很多类型,比如分为体验式和学分类两种类型。
体验式夏校更适合9年级学生,而10年级学生如果托福已达到100分左右,可以考虑申请学分型夏校,这类项目能够证明学生具备大学课程的学习能力。
如果托福达不了100分,建议优先选择国内顶尖高校如北大、复旦等举办的科研探索型项目,这些同样能提供专业深度的学习机会。
参加夏校的核心价值在于拓展学术视野和探索专业兴趣,而非单纯为申请"贴金",对于学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尝试。
如果单纯从申请角度,为了申请大学硬套个夏校经历就没必要,对10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必选项。
比如托福成绩还是在78-80分挣扎,GPA和托福成绩仍存在明显短板,应当优先保证标化成绩的提升,因为学术基础永远是第一位的。
建议学生先明确自己的学术现状和夏校参与目的,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节奏的规划方案。
12
想冲刺美国Top10人文社科专业,
有哪些推荐的夏校项目?
如果考虑美国Top10的人文社科方向,推荐参加YYGS(耶鲁青年全球学者项目)、斯坦福人文夏校等顶尖人文类项目,这些夏校能很好地展现学生的学术热情和研究能力。
我们也整理了一份详细的人文社科夏校清单,包含写作营、社科研究等项目。
13
人文社科方向的学生,
应参与哪些竞赛和科研活动?
与理科不同,人文社科确实缺乏标准化的学术竞赛,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展现学术潜力。
首先,扎实的写作能力是基础,建议参加有影响力的写作类竞赛,比如约翰洛克论文比赛、哈佛国际评论学术写作挑战赛等。
对于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高水平的辩论活动也是很好的选择,虽然辩论不完全等同于学术活动,但能有效展现批判性思维和公开演讲能力。
我们需要根据具体专业方向采取差异化策略。
比如我们今年成功被宾大历史专业录取的学生,TA独立撰写世界史专著,充分展现了扎实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潜力。
对于传媒类申请者,辩论和公开演讲等活动则更为适合,这类活动能直接体现沟通表达优势。
实际上,人文社科背景提升的途径十分多元,从深度阅读、专题写作到参加人文类夏校,都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14
国内大陆学校的背书,
对申请国外大学有影响吗?
国际学校的背书确实会有一定影响,但具体取决于目标大学的录取风格:
部分大学倾向于录取过去3-5年有稳定录取记录的高中,即他们“信任”的学校。
这类大学通常会优先考虑一线城市知名国际学校(如北京、上海等),因为这些学校每年都有稳定的名校录取数据。
但也有一些不拘一格的大学,并没有对某个地域学生有所倾向或者延续性。比如像斯坦福,也会录取一些非超一线城市传统名校的学生,更注重学生个人能力,而非高中背景。
从当前国内整体录取来看,确实一些顶尖的国际学校(如北师大附中国际部、北京鼎石、包玉刚、深国交等),由于有成熟的升学指导、海外大学合作项目等,能够保持稳定的名校录取记录,“背书”作用很强。
不过,正如我们前面说的,还是要看不同学校录取风格,另外这种“背书”是加分项而非决定项,最终仍取决于学生个人表现。
15
中考转型到公立校国际部,
9、10年级的重点应放在哪?
对于转型的学生,首要任务是要过语言关。
建议利用好暑假这个黄金期。先通过模考摸清当前托福或者雅思水平,再针对性强化训练,争取达到托福100分左右的水平,为后续全英文学习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即将升入10年级的学生,则是要补足学科短板 + 规划课程体系 + 启动背景活动。
一方面系统性地衔接国际课程体系。针对中考课程与国际课程(AP、A-Level、IB)的差异进行查漏补缺。
特别是那些曾经因中考不考而中断,但未来可能选择的学科,例如若初中生物因中考不考而搁置,但未来想学AP生物,需尽快补上知识断层。
另一方面尽快适应国际教育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摆脱公立体系“被动学习”的思维模式。
同时开始有意识地规划课外活动和竞赛项目,公立学生通常缺乏活动经历,10年级需开始探索兴趣(竞赛、科研、社团等),避免后期仓促准备。
以往在公立学校,孩子和家长更多关注是如何考出一个好分数,但转型后要去拓宽视野,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能力。
16
想申请数学或者物理方向,
10年级学微积分BC,11年级学统计
是否可行?
对于理科能力不错的学生,一般在11年级学习微积分BC,所以10年级学习这门课程,难度拉满并能证明到自己的数学能力很强。
如果计划申请数学或物理专业,11年级学习统计其实帮助不大,因为难度比微积分BC低一些,可能无法完全满足专业需求,相当于难度降级。
建议这类学生可以在11年级同时选修多门AP数学课程,但需要平衡其他高难度文科课程的时间投入。
若学有余力,12年级可以尝试选修多变量微积分,这门大学水平的课程对物理和工程专业特别有帮助,相当于工程学院大二的数学课程难度,但需要确认学校是否提供这门课以及是否允许选修。
17
计划申请生物和化学方向,
11年级考完AP统计是不是比较好?
是的。生物和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在申请时具有独特的跨学科优势,特别是与统计学的结合形成了生物统计、计算化学等新兴交叉的专业细分方向。
在保持生物/化学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加强统计方面的学习,尽早考出AP统计学等能证明量化能力的成绩。
18
要从凤身转到鸡头吗?
是否要从头部学校转去第二梯队
孩子准备9年级升10年级,就读于头部国际学校贝赛斯,学校竞争激烈十分卷,孩子大概排名前30%,处于凤身的位置。
一直纠结当鸡头还是凤身,在考虑要不要去第二梯队学校冲鸡头?
在择校问题上,家长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
贝赛斯是很不错的学校,在美国大学中的认可度确实具有优势。目前孩子在150位学生中排名前30%,其实是不错的情况,若能继续保持并争取进入前10%,将大大提升申请TOP20院校的竞争力。
然而,我们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如果孩子能够承受当前的学习压力,并有望进一步提升排名,留在贝赛斯可能更有利于长远发展。
但若学业压力已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率,转学到竞争相对较小的学校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关键在于评估转学后是否能获得更合理的学业压力分配,让孩子既能保持优异的GPA,又有余力参与课外活动。
建议家长与孩子深入沟通,了解其真实感受和意愿。同时可以联系明德本科顾问老师进行一对一评估,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目标院校要求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19
计划申请生化方向,
9年级暑假和10年级规划建议
孩子从国际学校转入一梯队公立国际部(9年级升10年级),未来计划申请生化(生物科技或者生物商科)方向,对9年级暑假和10年级之后规划有什么建议呢?
在选课上,需重点强化生物和化学这两大核心学科,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细分方向。
比如,是想专注疾病研究、药理学、病理学,还是医疗器械开发?或者数学和计算机较强,可以考虑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交叉领域。
关键需要明确具体兴趣落脚点,希望用生物化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确定了具体方向后,通过科研、实习或相关活动深入探索,这样不仅能展现你的学术能力,还能形成独特的申请故事。
生物科技(如计算生物学或生物技术)这类专业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工程背景和数学基础,但数学要求不像工程专业要求那么高。
而关于"生物商科"这个方向,可能有少数学校开设,但目前在本科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专业体系,建议要深入研究生物+商科具体是怎么结合,避免出现学习内容与预期职业发展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20
申请生物方向,非工程类专业
时间有限且物理不擅长,能否不考物理?
生物方向可以不考物理,但大方向还是理科,所以要展示出理科学习思维,至少还要有1-2个理科成绩,化学最好要考一下。
另外还有和生物方向相关的——比如对神经科学感兴趣,心理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若偏好生态方向,环境科学也是不错的选择;数学方面AP统计也是生物研究的必备工具。
21
计算化学方向难申请吗?
计算化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方向,这个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AI技术的进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化学实验研究正在向计算驱动的研究模式转变,行业对具备计算机技能的化学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并未设立为独立专业,通常作为化学系下的一个细分方向(concentration或track)存在。
要求学生同时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能力,这两方面的要求几乎是同等重要的,相当于要掌握两个学科的核心内容,学习难度确实不小。
但正因为如此,这个方向在当前化学领域中竞争相对较小,大部分化学专业学生仍集中在传统方向如材料化学、食品化学或药剂化学等领域。
计算化学方向容易形成独特的专业优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有志于交叉学科的学生重点考虑。
22
早申阶段刺藤校或Top10,
申请季结束前,5-8门AP课程够吗?
这个数量对于顶尖名校申请来说略显不足。
通常申请藤校的学生在11年级暑假(申请材料截止前)完成8-10门AP,12年级还会再修读3-4门,总量达到12门左右比较理想。
不过这个标准也需考虑学校具体情况,部分顶尖美高没有AP课程,学生考5门AP已是全校最多,这种情况另当别论。
但如果学校本身提供AP课程,且多数学生都在积极报考,那么5-8门确实偏少。
23
目标Top10人文社科方向,
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目标Top10名校人文社科方向的申请准备,核心在于通过holistic review(全面评估)展现独特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往往学人文社科的孩子心思会更细腻、想法更有趣,人文社科更看重学生对某个社会议题或人类现象的长期、多维度探索。
虽然人文领域也有像John Locke这类写作竞赛能证明批判性思维,但总体不像理工科可以通过一些竞赛直接体现学术能力和思维,所以文科领域的规划因人而异。
但最核心的还是要在申请材料中传递出的思想独特性,对某个社会问题的持续关注,然后是如何形成个人观点,这些思考又如何推动你采取实际行动等。
24
申请理工科方向,目标非藤校
如何规划历史等文科课程?
12年级选修一门世界史课程够吗?
对于理工科申请者的文科课程要求,即使目标不是藤校,申请排名10-20的学校仍然需展现文理兼修的能力。
包括美国非常看重历史,虽然并没有定量或者定性要求,但如果有修读历史课程还是很不错的选择。
关键在于质量而非数量,比如世界史学得非常好,或者科研、活动等途径展现历史素养,通过整体背景资料去体现,这比泛泛地选修多门文科课程更有说服力。
25
高中阶段是否还需要
继续投入时间参与辩论活动?
孩子准备申请理科方向,初中阶段有参加美式辩论的经验和特长,高中阶段是否还需继续投入时间参与辩论活动?
现在的理科生早已不是埋头实验室的形象,顶尖院校同样看重学生清晰表达科学观点的能力,出色的辩论经历也能展现批判性思维和公众表达能力。
首先要看孩子是否真正热爱这项活动。
如果孩子在初中阶段(9年级起)已获得过有分量的辩论奖项,且现在仍然对此抱有热情,那么完全可以继续参与,辩论反而能成为申请材料中的亮点,证明"文理兼修"的特质。
若初中阶段辩论未取得显著成果,高中阶段又面临紧张的理科学习压力,可以适当减少投入。
关键是要保持逻辑一致性——如果声称热爱辩论,却在高中三年完全中断,这反而会引起招生官的质疑。
26
演讲在申请中的含金量是否相同?
申请材料中应该如何选择呈现?
辩论和演讲本质上都是展现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水平的重要活动,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辩论更侧重逻辑论证和即时反应能力,而演讲则能更直接地体现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深度,关键取决于演讲主题的选择。
在申请材料呈现方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如果两项活动都有参与,建议优先选择影响力更大、平台更具选拔性的那项。
对于尚在规划阶段的学生,选择时需要考虑个人特长和申请方向:擅长临场应变的学生可能更适合辩论,而善于深度表达的学生则可能在演讲中更能发挥优势。
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建议可以联系小藤提供具体背景信息,以便给出更精准的个性化建议。
27
申请藤校时是否需要艺术类活动?
艺术类活动在藤校申请中并非必需品,而是属于锦上添花的加分项。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发挥艺术特长的价值。
如果学生确实具备艺术才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呈现:一是将艺术与主申专业结合,比如理科生用数字艺术展现科技创新;二是纯粹展示艺术造诣,如参与乐团演出或比赛。
活动的含金量取决于其影响力,校内演出可以作为兴趣展示,而国家级剧院表演或大师指导的经历则更具竞争力。
资源有限的学生可以通过校内活动展现坚持与热情,资源丰富的学生则应追求更高水平的艺术成就。
28
AP体系下如何规划英美双申的情况?
孩子即将升入十年级,在AP体系下准备申请英国经济专业,应该如何规划?英美双申的呢?
对于英国经济专业申请,建议至少准备5门以上AP课程,冲刺牛剑则需要8-10门AP,并需搭配经济类竞赛和科研项目来展现专业深度
活动规划上英国侧重专业深度,另外要关注英本申请时间线,比如笔面试比美本早2-3个月。
对于选择AP体系且计划英美双申的学生,美国Top30对领导力和综合能力有更高要求,因此在活动规划上,除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外,还需补充体现领导力和个人影响力的课外项目。
29
在规划课外活动时,
应该更注重参与过程还是最终成果?
关于活动过程与成果的关系,需要辩证看待。
虽然参与过程确实能培养个人能力,但大学申请时招生官需要通过具体成果来评估活动的价值。
不过也不是完全不管过程,但需要分时间线,不同年级应有不同侧重:
9年级建议广泛探索兴趣;
10年级聚焦2-3个核心活动并尝试取得初步成果;
11年级则要追求深度发展和实质性突破。
关键是要确保每个活动都能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你的投入度和成长轨迹,这些都将成为文书写作的重要素材。
30
美本申请中,非学术活动究竟有多重要?
根据我们的经验,出色的非学术活动完全可能将申请结果提升5个以上的学校排名档次。
每年我们都会遇到不少学术成绩优异(如SAT1570、托福112、7门AP5分)却被普渡等学校拒绝的案例,究其原因往往就是活动单一、缺乏特色。
美国顶尖大学采用全面评估机制,在规划策略上,建议避免简单重复使用同一活动来填充不同申请板块。
比如将CTB竞赛既写在奖项又写在学术项目里,这会让招生官觉得活动经历单薄。
若必须复用,可采用"差异化呈现"策略:在奖项部分突出奖项等级,在活动描述则侧重项目内容和成长收获。特别提醒,如果采用这种策略,务必在后续面试中保持叙述一致性,避免前后矛盾。
31
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探索兴趣方向?
孩子即将升10十年级,但对任何学科都缺乏兴趣,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探索兴趣方向?
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区分为牛娃、普娃,更贴合应该是说分为有自学习惯的孩子和自学习惯还不足够的孩子。
对于有自学习惯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通过YouTube、B站等平台观看各类专业介绍视频,特别是搜索"XX专业就读体验"这类内容,能直观了解不同领域的学习内容;
对于长期接受体制内教育、缺乏自主探索经验的孩子,我们专门开发了"AI+X"轻量级探索项目,比如现在已经推出的AI+天体物理课程,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激发兴趣。
为即将升入10年级但尚未明确兴趣方向的学生,设计为期六周的专业探索项目,由专业导师带领进行小规模学科探索,通过每周固定课程安排强制建立学习节奏,特别适合需要外部督促的体制内转轨学生;
其次项目设置明确的学习成果要求,包括每周作业和最终的学术报告与展示,这既能培养国际课程体系必备的学术写作与表达能力,又能产出可用于申请夏校的实质性材料;
最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化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判断适合的学科大类方向。
家长可以从观察孩子的日常偏好入手(如喜欢的视频类型、课外阅读倾向等),逐步引导他们接触相关领域的入门内容。
32
生物和文科应该如何跨专业结合?
生物和写作可以吗?
可以的。生物与文科的跨学科结合确实存在许多创新方向。
在生物与写作领域,可以探索流行病主题的文学作品分析,比如研究古代文学中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描写,或是分析以生物危机为背景的影视作品。
这类交叉研究需要学生既具备生物学知识,又对人文领域有真正的热情和研究能力。
33
文理均衡但缺乏突出理工科竞赛奖项,
如何选择理工科目标校?
这种情况首先要看孩子在理工科领域哪一个技能点更突出,评估孩子在具体理工领域的相对优势,选择其中表现最强的方向作为申请重点。
例如,孩子是在数学、物理、计算机工程商有优势,那就可以尝试数学+其他理工科,若生物学科表现突出,可以优先考虑生物相关专业。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33个美本规划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如果大家还有疑问,欢迎联系小藤进一步咨询哦~
明德立人暑期限时福利来啦!!美本规划一对一规划评估(限10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