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走到UCLA,花了800万值不值?”

2025-08-20

最近小藤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一篇妈妈分享的帖子——“女儿走到UCLA,我投入了多少?”

这位妈妈非常详细且清晰的罗列复盘了女儿从幼儿园一路走到UCLA的花费支出:

各种学费、兴趣班、学科培训班,夏令营,活动投入,语言考试......大大小小就花了800W+!

甚至还有家庭花了1000万。


一连串的明细和各种账单让评论区讨论激烈:

“从头开始培养一个孩子,光只是送进美本TOP30就投入800w+,还没有算大学四年的必要性费用,还是财力太深厚!”

“教育的作用大幅贬值,投资千万养出的小孩,说不定连养活自己都困难。”

“中产果然是走在'鸡娃'第一线的,非常感同身受,只要你想鸡娃,总有花不完的钱。”

教育投资,尤其是美本留学花费的高成本早已形成认知,有家长不禁要问——


为了教育花费这么多,到底值不值?


01

放心托举,教育永远不会贬值


即使“读一年成本近百万”,留学美国的价格与价值是无法轻易估值量化的。

美国大学的教育质量、教育理念、严进严出的风格等仍得到大部分留学家庭的青睐。

赴美留学仍是高净值家庭的首选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2025年《出国留学蓝皮书》提到:

在中国留学生综合评价中,英国排名第一,但整体数量上,美国仍为留学首选目的地。

无论是国际还是民间,对美本含金量和高质量的认可度可以说是一骑绝尘。



如今,62.5%的中国留学生选择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更有超过七成的留学生对交叉学科表现出兴趣,如管理+科技、金融+数据等“复合型能力”路径受到青睐。

这是趋势和需求倒推的连锁效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自身的规划路线。

而教育是终生的事情,受益终生,不能光看ROI(投资回报率)

好的教育影响孩子一生。

即使网络上充斥着不少“断供”、“烂尾娃”、“性价比越来越低”的唱衰论调,但对选择了适配的教育目标的人来说,教育永远不会贬值。

经济学家何帆就建议——


“年轻人有条件的话,或早或晚,出去看看。

这是因为游历就是一种教育,不完全是因为出去读了什么书、考了多少分,在异国他乡能够凭自己的努力生存下来,就是一种磨练。”


孩子能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自己生存下来,这种能力是无价的

能挑战自我、习得技能,学会在人群中沟通、竞争、合作,懂得处理情绪、拥有得体的谈吐,那么他就不会成为“空心人”。


02

让孩子完成自我的觉醒


有许多采取了极端方式穷尽精力誓死要把小孩一路鸡进名校的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双方感受到的都是无数痛苦和压抑。

在卷王之王的教育高地北京海淀,仔细观察一下也能发现家长的焦虑、不满足、情绪霸凌,会给孩子带来不可逆的伤害,更有被过度控制的孩子往往在成年后出现决策困难。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曾通过追踪调查发现:

在1000名被"鸡娃"进顶尖名校的学生中,38%出现"空心病"症状——

他们拥有光鲜的学历却丧失人生目标,这种状态平均持续3-5年。

而能够从中走出来的是留住基本的教育底线,明确教育的责任是让孩子完成自我的觉醒。



毕竟人生周期可能长达100年,即使父母能够事无巨细安排好孩子前20多年的学习、工作,但是独立进入职场与社会后,很多认知一定是会被刷新打破的。

如果没有完成自我的觉醒,形成属于他的经历和体验,他就无法稳健精彩的走过一生。


比如给孩子选定了专业/职业,从他20岁一直到不想干、干不动为止,可能有50年,大学4年学的东西能一直有用?50年,就干一件事?

比如在高度原子化的现代社会,如何平衡连接与独处、依赖与独立?善于减少孤独感也会是以后很重要的技能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可以直接辅助孩子的人生,助其人格完整、有趣。

要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20岁一直到80岁,都不断地在学习。

而这几十年的学习也不是说再回学校每天上课,而是在真实世界里'从干中学”。

好的不好的现实经历都可以是学习和教育。


03

适应时代的变化,

就是未来核心竞争力


1,未来是创新型社会,终身学习,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更能适应社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MIT媒体实验室教授米切尔·雷斯尼克就提出过"终身幼儿园"理论,强调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项目、热情、同伴、游戏很重要。



2,容错机制的建立能够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复盘收获。

斯坦福大学有过一项关于"成长型思维"的研究,结论表明定期记录失败经历的学生,其抗挫折能力提升了57%。

坚韧(养得糙,扛摔打能力强)、有上进心(特别想过好日子且知道只能靠自己)、不服输(经常输,但还会爬起来接着干)、生存能力强(能抓住每一个机会,能吃每一种苦)……


3,会玩+审美力。社会是一直在进步的,孩子如果被教育成一颗麻木的“螺丝钉”,生长空间会缩窄。

而“会玩的孩子”反而会成为稀缺资源。

会玩思路才开阔,有好奇心+创新+有开创精神,所以应该让孩子接触广泛,不断尝试新事物。

麦肯锡2023年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将有3.75亿劳动者需要转换职业赛道,其中40%的核心技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而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公布的未来十大核心竞争力中,"创造性思维"与"审美敏感度"首次超越"专业技能"位列前三

正如教育学家肯·罗宾逊爵士所说:

当算法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标准化工作时,人类最后的高地就只剩下机器无法理解的美与不可预测的创意。”


写在最后:

教育的真正意义,或许就在于它的不可量化。它既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计算,也不是一场零和博弈的竞争。

家长与孩子共同经历的这段旅程,最终留下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成长的温度、视野的广度,以及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

当孩子站在人生的新起点回望时,他们会发现,真正珍贵的不是终点的那张门票,而是这一路上,那些塑造了他们的每一个瞬间。


明德立人暑期限时福利来啦!!美本规划一对一规划评估(限10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