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教授科研有用吗?费了多少人脉找到的教授科研还不如...

明小藤 明德立人本科留学

-----
-----

在疫情之下

文书和背景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

随之而来的是

许多家长聚焦于高中生科研

其他美本申请者都有科研经历傍身


看过很多战绩的同学家长们,或许会经常看到上面这样类似的一段话:

一次定制科研,就能让一位学生原本较为弱势空白的背景经历,变成了能够向学校展现申请者能力的强有力证明。



那么问题来了

高中生如何做科研?

我该做定制科研还是名校教授科研?

科研后,都能获得什么?

科研竟然也要前期准备?

有没有专业的科研建议?


关于科研,Michael老师为我们带来了:

【完整版详细解析】




Michael老师

  • 全美 Top 3 (Both QS & TFE)商业分析/数据分析(数据科学方向)硕士 GPA 4.0 / 4.0

  • BAT 数据工程师 / 数据分析师,兼有知名咨询 & 创业经历(青骢数百万融资)

  • 国际预测者协会会员(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Forecasters)

  • 参与北美(及国内)Pepsi,Sam’s Club, South Edison, Farmers Insurance 等十余个商业、政府或科研项目,涵盖金融风控、供应链、客户画像、人力资源、自然语言处理(NLP)、营销、能源预测等

  • 环游世界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 GMAT 760(世界Top 1%)


我们把科研分为两个方向

基础方向Basic Science
01

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知识,一般多为传统学科(数理化文史哲),非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应用方向Applied Science
02

相对于基础学科,以解决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所开展的相关科学研究


科研和项目其实本身就是一样的,大部分公司会说“做项目”。

那么我们进入科研(项目)后,都会怎么展开呢?



——以数据科学为例(核心相似):

1. 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2. 定义科研(项目)目的与完善框架,即常见的Problem-Framing

3. 数据收集与获取

4. 数据预处理(包括清洗、脱敏、整合等)

5.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数据建模、分析

6. 总结完善、展示展望、交付反馈、持续迭代



在科研中,你会获得什么?



01

思维架构:系统化逻辑、结构化思维


比如,你的教授问你一个问题,要你写一个论文。那么拥有系统化逻辑、结构化思维的人会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我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用什么工具?搭建什么样的模型来解决?使用什么分析方法?用什么理论?等等,可能还有更加细化的考虑。这就是系统化逻辑、结构化的思维。


02

能力技能:软技能和硬技能


软:专业知识 Domain knowledge。软技能是,你在领域内才能知道的。很多人如果没有在这个领域中,是很难了解领域内的前沿知识与经验。


硬:专业技能 Tech skills & tools。硬知识方面,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是逃不过的,那么高中生学习这些可以提早学习,提早适应,让大家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学业上的适应更加容易。


03

姿态心态


第一次面对一整个大型科研(项目)暴露各类问题...

如何适应、调整、利用、乐在其中?以前老师接触到一位国内名校的理科很强的学生,但是在科研中学到的知识,对他来说也是比较难的,学会了以后发现自己很快就能领悟其他方面知识并应用。这也是一个思维的形成。


04

过渡适应


从填鸭式的初高中学习真正向自发式学习的转变

提前走弯路、少走弯路、减小错误成本与损失


其实老师之前接触过很多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就是一开始不知道学习理论数学还是应用数学,在和老师一起做科研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比较慢,那么理论数学是要求较于反应快,逻辑性强的学生,那么我们就能分析出来,这个学生适合应用类数学,可以发挥优势。


或者是,很多同学在科研中接触到了商科和计算机,才发现原来商科/计算机那么有趣/难,那么我们就知道了自己以后本科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方向了。


如果你在公司或者学校犯错了,可能会造成几百几万等等的损失,但是你提前在科研项目中犯错了,老师们会告诉你,并且教你如何解决和规避,如何适应,如何调整...


那么这就是一种成长,也会让同学们以后求职过程中更有竞争力。最后大家能够乐在其中,爱上科研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05

美本申请


成为本科申请的巨大助力

体现内驱力,在学术领域的钻研和探索

成为TOP1%的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是面试官,在几千的申请中,我需要选择100人,大家标化成绩都差不多那么我们会看重什么?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申请者能用产业的方法,运用一些硬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深入思考和解决,并且还有完整的报告,报告还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不是会令人眼前一亮?


通过科研项目,我们就能甩一份报告给面试官,这就是我做出来的!

这和我们两手空空去磨嘴皮子说自己有多厉害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想而知哪一个更有竞争力!


很多招生官其实不止有教授导师,还有职业中心的老师。

教授们会关心内驱力,那么职业方向的老师会更关心自省自知等综合能力。而科研项目就能够满足所有不同类型的招生官看重的素质。


竞赛和科研有什么区别?



如果说竞赛和科研的话,其实竞赛只是科研的手段,美国的Facebook,微软,国内百度,阿里,其实大家都是在做科研,而不是靠着竞赛,因此科研才是最终的目的。


可能竞赛只是TOP10-20的人会做的,但是科研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情。


定制科研or名校教授科研?



从专业角度出发


差异点


定制科研注重高中到本科基础性、根本性思维思考的建立与转变,大量输入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sense与方法论;

名校教授关注某一学科领域的上层建筑——无论是知识or技能,精益求精、钻研深入。


他会更喜欢你已经掌握了这一学科的知识,然后他们会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你搭建,希望你和他一样做这些深入的事情。但是其实高中生还没经历过本科,研究生,这中间是有断层的。


相同点





都是为了塑造更好的思维架构与知识技能体系,名校硕博士兼有学院派 & 产业派思维、能力、技能,在基础思维架构与知识技能教授、研究上不会逊色于名校教授。



到教授阶段,早已不会花更多时间去教授、提及基础的思维与知识技能方式,然无根不成木,此层级思维、知识与技能对于高中甚至本科阶段的塑造至关重要。


所以,对于基础研究,思维教授和能力知识,名校硕博生会更多地教导,名校教授们已经对这些很烂熟于心,会要求学生本身已经有这些技能,或者不屑于教这些技能。


其他方面


另外,市场上有的教授的项目是有点问题的。甚至看到过,有的教授会拿大学上课的PPT来照着读,那么这对于还没上大学的高中生来说,有很严重的断层。并且,因为名校教授会吸引很多人,经常一个教授需要带50甚至上百学生,这样能真正学到东西的还是要靠学生自己。


而我们定制的一对一科研,是完全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评估后定制项目,真实一对一带领大家做科研。定制科研中,家长,顾问,学生,Mentor四方都参与其中,那么互相牵制监督协商之下,你的科研项目一定会有所保障。而与名校教授的科研,很少能获得与教授协商的机会,基本是教授们说了算。


硕博士生离高中向本科转变阶段更近,知晓更贴合时代的当代人共同痛点、心路历程、思维思考转变并共享有相似解决方案,是名校教授不具有的优势。更高的亲和力、耐心与适应性,名校教授会有更高的要求、更绝对的自主性,更多会需要高度的自觉自省。



科研的过程与收获



那么我们先看一下明德立人教育一对一定制科研的流程:


  • 学员整体水平水准的评估

  • Mentor和学员、家长、顾问老师共同定义此次科研目标、方向、内容框架

  • Mentor根据以上内容设计编纂具体科研(项目)

  • 科研(项目)推进与开展

  • 交付科研项目成果

  • 总结回顾与反馈




通过这样的流程,我们能从一开始就制定适合学生个人的科研项目,并且随时调整科研项目的难度,保证同学们获得满意的科研成果。


以下是几位同学在定制科研时候的过程:



在科研中,高中生都会遇见什么问题?






态度被动

有的同学会有程度不一定的拖延症,有些极其恐怖;

大部分高中生都是被动沟通——高中Spoon Feeding的后遗症

那么我们就要系统化地解决:

像拖延症这类问题,很多人会在碰了多次壁以后才知道要如何解决和克服,那么科研过程中,老师们会尝试尽早地带领同学们克服自己的拖延症,并教授同学们自己克服的方法。







欠缺专业

我们会发现很多高中生在口头与文本表述的专业度、系统度与逻辑性有所欠缺

这期间也能帮助同学们学会协作与沟通(over-communication)这是以后同学们的必备技能

老师们会定义项目、工作与学习的流程,让大家逐渐变得更加专业。







思维框架

较为专业的科研与项目所需要的严谨而开放、系统而活跃的思维,这是高中生们高度缺失的。

大家要么思考很活跃但很混乱,要么是不思考,就等待别人的答案,那么我们就要把这样的状态都转变为有系统化、逻辑化的思考。




那些参加过定制化科研的同学们都有什么改变?



科研前置准备与建议


决定要做科研后,我们还需要有一定的准备。


在科研(项目),甚至专业选择、职业选择前的核心认知和思考:

定义自身能力、自身兴趣和外界客观因素(社会与时代前驱性,例如数据化、本土化与全球化并行、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寻找以上三者的平衡点,若是对于个人三者方向一致,则毫无疑问且最优,但大多数都是存在矛盾——需要平衡,尤其出现在纯文科与理科中


其余前期准备:


自身心态姿态的调整:科研项目必然不是轻松的、小打小闹式的,而是一个需要高度专业性,思维知识技能态度的的综合工程。只是想镀金、面子工程、让简历申请更好看,提早打消,尤其部分mentor要求非常高和严格,那么同学们也能在科研阶段充实地度过并获得很大进步。


预期和目标的调整:获取思维结构、知识技能、高专业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风格,完成naïve到professional的转变为第一要义,推荐信、美好的简历加分项和可以让招生官赞叹的报告只是以上的附属品


沟通和交流渠道的打通:高中生自发性主动性的不足需要Mentor、申请顾问老师和家长三方合理施加一定外部压力,除有助于推进,之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只会有更高的压力,不妨提前适应


确定重要原则:在项目开始前,需要确定基本原则:包括及时沟通与回复要求、DDL、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penalty & rewards等,有助于形成系统的、有逻辑和结构化的专业作风和学习工作方式


确保基础的主观积极性:不同于项目推进中形成的自发性,在项目开始前就需要确保学员自身对于科研(项目)的认可,了解其意义与困难程度的前提下,仍有较高做科研(项目)的意愿。单纯父母与顾问的一厢情愿毫无意义


学员基础水准的了解:学员基础能力水平对于整个项目设定与推进至关重要,提早、随时暴露问题、水准和困难是必要的


总结



【从学生整体实力评估入手,多方商讨制定独特科研项目】


明德个性化定制独立科研:

遵从以学生个人为本,最大化探索兴趣点,塑造批判性思维,打造个人独有经历,提升美本申请竞争力!


如果你也想要拥有自己的定制科研

打造美本申请的秘密武器

识别下方二维码

明德老师们帮你组建

专属于你的科研团队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