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美国本科早申请提交还剩不到一周时间,你的所有申请材料都填写完成了吗?文书定稿了吗?还需不需要润色优化呢?
我们都知道美国TOP 30本科申请,尤其是顶级名校,大家基本都会去赶早申请,录取几率相对来说也会大很多。
因此早申请的文书就尤为重要,我们导师也会花很多精力在上面,从往年录取结果来看,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两类学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小藤请来了明德资深文书老师帮我们分析一下:
TOP级名校招生官看好什么文书?
文书创作中最常犯的5类错误有哪些?
头脑风暴挖掘文书最怕哪两种情况?
独家技巧,另辟蹊径写好Why School/Major?
对于美国名校,不管是藤校、Top30还是Top50,材料审核的本质都是挖掘人才,而优秀的学生往往都有一些共性,当然也有一些自己的个性。
很多同学会问,写作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把自己成长的经历,痛苦的经历要写出来?
其实不管是CA系统还是UC系统,文书题目可选范围都是很广的,我们只要从中选择几个适合自己的就可以,并不一定非得去描述一个比较痛苦的经历,更何况现在大部分孩子成长环境都是挺顺利的。
所以,我们只要结合自己的背景,如家庭、地域、民族、宗教等来写即可,最重要还是把自己的经历及背景表达清楚,把自己的特质展现出来。
上文我们提到,经常会有成绩很好但录取结果一般的同学,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原因也是方方面面的:
提交的材料是不是完整的、质量如何、申请系统填写时要规避的问题规避了吗,文书呈现的素材、角度、人物形象等,够吸引人吗?
其实都是文书的一些问题,那么文书写作中最常见的坑有哪些?
有些同学只在文书中去陈述自己的活动奖项、参与内容、个人优点等,这就相当于变成了申请系统里活动列表或简历的扩充版,不仅对录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反而会削弱你在招生官心中的形象。
有的同学在文书只列活动的大框架,列举重点事项,甚至写成了活动流程节点记,但是在活动中如何带队、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从中学到了什么等更重要的细节却没有。
很多学生都会去写参加志愿者、体育比赛、艺术训练等各种重复度非常高的话题,但这类话题一定要有自己的亮点,有能够脱颖而出的写作方向,否则也是白费力。
接触过申请系统的学生,一定会注意到申请系统中文书的要求,比如“story”这个关键词,我们需要以故事的形式呈现自己的经历,而不是说明文,更不能像理论报告。
因为成长背景不同,我们和招生官之间一定会存在文化差异或者语言差异的问题,我们在表达一些场景的时候,用词一定要考虑招生官能否准确get 到你的点,这个是我们在写作中需要反复斟酌商量的。
文书写作前,最重要的事项必然是头脑风暴,头脑风暴中能不能挖掘出申请者的亮点、特色,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文书的质量,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又会出现什么比较常见的问题呢?
头脑风暴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前两轮,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和家长更侧重自己的活动,但是这些内容招生官在活动列表中都能看到,很多时候决定性或影响比较大的事情,都是在活动之外。
头脑风暴中,总会有一些学生和家长说:这个事情太小了,略过!而这就可能会涉及到素材挖掘的完整度。
比如我们去年一个学生,不经意间学生说了一句,“我昨天刚跟我妈吵完架”,我们就非常好奇,因为学生和妈妈的关系非常好,孩子的性格也很nice 。所以就这个话题我们深入聊了一下。
后来在文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就以吵架为由,然后中间引入学生生活中其他一些琐碎的小事,打造了一篇文书,从不同方向来展现了学生的特性,文书成稿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学生录取结果非常好,拿到了前30的名校Offer,也是一个低分逆袭的案例。
所以在创作文书时,从读者的角度来写会更立体,往往一些小事更能看出来申请者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人。
在美国大学申请中,尤其要注意:招生官不仅要看到你是优秀的学生(这些从比赛成绩、活动列表就能看出来),更要看你的社会属性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些小事情有时候就能让文书阅读者和你产生共鸣。
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孩子在沟通的时候,因为性格比较内敛,家长就成了主导,总是“我们家孩子怎么怎么样”、“活动经历怎么怎么样”、“活动过程中他做什么了”、“结果是什么什么……”
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样转述出来的内容,总是缺少点东西,其实就是学生的切身体会、内心想法,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一定是要学生为主体,父母以一个辅助的作用提供补充说明,如果家长参与过多的话,那这个文书很可能是两个灵魂,呈现出来的学生形象不是真实的。
学生在下笔前,是不是总希望老师先发一下以往学生优秀录取学生的文书案例?
借鉴有必要,但一定要注意借鉴的角度,不能简单模仿,而更多的是要总结或者是找到跟自己相关的着眼点。
对于目标院校的Why School、Why Major ,又有什么写作技巧?
其实Why类型的文书,大概可以分成三类:
1. Why Major、Why School 的混合交叉,比如说纽大,就直接会说你为什么申请我们学校。
2. 学校会结合专业兴趣来说,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比如密歇根大学更侧重学术资源。
3. 针对性,你的专业兴趣是什么,为什么要深入到这个专业里面去。
我们在写Why School时,一定要遵从一个原则——双向选择。
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在申请这所大学时,需要让招生官知道你跟学校的匹配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想要表达跟学校的匹配度,一定要先去真正了解这所学校,在写Why School时,我们需要重点去表达以下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