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体制内→国际校
GPA:4.2+
SAT:1550+
TOEFL:110+
背景:模拟联合国主席、学生会宣传部主席、足球运动员,热爱写小说及短篇故事(有发表)、黄梅戏、剪辑手书&插画。
明德立人学员风采榜:芝加哥大学录取学员在线分享继续,来自英国某高中的C同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文书创作的过程,让我们大开眼界,大家可以点击下方标题查看:
本次讲座依然干货满满,好评如潮,小藤听完讲座觉得受益匪浅,迫不及待的想要和大家分享,由于讲座内容太多,语音稿近20000字,因此内容依然整理后分成两篇为大家分享。
关于主文书创作历程和学生走过的弯路,以及芝大独特的补充文书打造过程,小藤下期为大家呈现,欢迎持续关注!
美本申请中最关键的是什么?一定是GPA,S同学初中及高一都在体制内学校,因准备留学,高二时转入某国际学校,从体制内到体制外,GPA都要如何保持,又有哪些不同的应对策略?1. 老师讲课会比较深,同学们基础科目都学的非常扎实,像数学、物理等科目涉及的知识面难度非常大,不过学习面没有特别的广,如经济、心理等科目完全没有。因此我建议大家在体制内高中的话,一定要把基础学科内容学扎实。
2. 时间安排非常的紧,课程安排从早上7:40开始,到晚上21:30或22:00晚自习结束。每天都安排的满满当当,可以学到很多东西。3. 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利于GPA和标化考试。
4. 利于竞赛的组队和获得培训机会,体制内学校会有一些参加竞赛、国际赛事的机会,而且一般都挺厉害的,往往也会有机会去参加竞赛培训。
我在高一的时候,也参加了一个数学竞赛培训,跟班里同学组队参加国际数列竞赛,拿到了很不错的团队成绩。
1. 实践活动机会多,这个是非常明显的。在体制内的时候,自己到处找都很难找到满意的活动。但是在国际学校,每年我们的升学指导老师都会给我们一张年度活动列表,包括活动的举办、各种科研竞赛等,时间、报名、申请材料、准备内容等都列的一清二楚,可以非常轻松的作出选择。
3. 良好的软环境,学校有很多外教,有些课程都是全英文教学,甚至学校要求进入校园都用英文交流,这样的环境中,听说读写都会有很快的提升。
体制内高中会比较简单一些,当时我的成绩是年级前三,成绩单只显示最后的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只需要专注于这最后一场考试就好。但国际高中不太一样,需要学习一些很奇怪的科目,比如说我们有一科中美文化差异的课程,需要自己去做一个项目,独立设计完成以及后续的报告,像伦理道德、心理统计等等。
平时作业成绩15%
课堂参与10%
课堂测验10%
章节测试15%
期中考试20%
……
不管是平常的作业还是论文报告、视频制作,或者是日常考试,都是非常重要的,最终GPA成绩4.2+,因为有AP成绩的加权分。
体制内我们都习惯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听,然后课堂结束之后再去做练习题,一天的学习就结束了。
但是国外的课堂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在旁边听,同学们自己去讨论,或者说学生在上面讲。
刚开始我有非常强的不适应感,我就强迫自己每天至少回答一个问题,强迫自己课上必须和同学进行讨论,大概几个月之后变得习惯了,在课上有什么疑问都会直接去问,有什么和老师不一样的观点,也会直接去表达出来,算是一个进步。

体制内时候我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能就会选择在网上去查资料,,但是到了国际学校,会强迫你去和老师沟通。
因为你会接触一些很新奇的科目,网上查文献资料非常的少,就必须得去跟老师去沟通,去问老师,才能拿到答案。
之前是因为只看最后的成绩排名,平常就挺不注重自己的作业,但是来到国际高中,就发现我的第一次的作业成绩很低,这个很低的作业成绩直接影响了那一学期的GPA.
很多项目的设计、视频或者模型,都需要团队协作完成。大家要沟通时间,依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任务,非常锻炼人际交流的能力。
刚来国际学校呢,下午15:30就已经结束一天的课程,相当于又回到了小学的作息时间。有很大片的自习时间需要自己去安排,老师留作业会给很长的时间,十几天一个很大的作业,需要分散到每一天去进行。
如果自己不安排好时间,非常拖延,可能剩下两三天的时候,去疯狂的赶一篇论文报告,非常紧张。
所以这个就给了我一个制定计划的习惯,我会把明天的作业截止时间都安排到日程本上。
我的竞赛主要是在初三和高一的时候,那个时间学的内容都偏向于基础学科,学的知识都比较深,所以参加竞赛也是比较容易的。
我当初参加了两个数学竞赛,一个是单人,一个团队,都拿到了还不错的成绩。来到国际学校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参加了一个国际比赛,也拿到了一个还可以奖项。
如果大家是在体制内的话,可以去参加数学、物理或者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竞赛。在国际学校的话,能接触到一些很新奇的科目,也可以选择参加这类科目的国际竞赛。除了学科竞赛,我还参加了一个全国的演讲比赛,还是一个网站的签约写手,也参加这个网站举办的作品比赛。
因为我申请的是社会学,比较偏文,所以我把这些文章的获奖、演讲获奖,放到了申请的那个案例上。
我的活动列表其实一个非常宏大的活动也没有,不论社会学研究还是环境监测,所有活动也都是在本地进行的,但跟我专业和兴趣相关的活动,都是我长期坚持的活动,比如我运营的女权公众号,已经有四年的时间,学生会、模拟联合国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最后体现的就是我的坚持、独特、领导力,还有对学科方面的热情。
就像2020年,大家遇到了一个大问题,所有的考试都取消了,给申请人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没有标化成绩。
我是2019年10月考了一次SAT,托福考试正好赶上疫情,暑假报了好几次托福考试都因疫情被取消,最后是高三9月份,已经离申请很近了才考试,当时的压力就非常大,所以建议大家,如果能在高二完成所有考试的话,尽量早一些完成,否则在高三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压力。
整个申请季对我的大学生生活,甚至以后步入社会、工作的,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开始总以为出国是一个非常轻松的事情,不像高考需要每天去刷题,去学重复的知识,很多人参加考试,但是最后考出来的人很少,会承担很大的压力,最后走上出国这条道路,我才明白出国承受的压力也很大。
从初三到高三这四年的准备,最后去交一份申请的答卷,没有前人的经历可以套用,时刻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需要自己去规划,需要把GPA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成绩,需要把标化考出来,需要做一系列的活动、竞赛,艺术的学生还需要去做作品集,最后还需要去做个人简历,或者给大学录一份自我介绍的视频,每个大学要求不太一样,还需要准备各种的补充材料。时间很紧,压力也很大,大家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和流程,具体内容可以看文章开始的视频,时间轴可以文末索取。

这个就是我的一个成长过程,申请前我会非常的紧张,我不知道这个决定对不对,如果申请芝加哥大学,没录怎么办?如果不申请芝加哥大学,申请了一个更容易录取的大学,录取会不会后悔?
不管如何,这就是我的一个选择,不管结果怎么样,我都要往我选择的方向去努力。最后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申请季能够非常顺利,进入自己的梦校。


扫码添加小助手,回复时间轴即可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