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A:3.99/4
SAT:1500+
SAT 2:Math2/Chem 700+
TOEFL:100+
AP:美国高中系统dual enrollment,有和ap对等的课程学分。
录取大学:埃默里大学
我高一去了国内一所国际高中,高二决定转到美高,在等待签证期间停学半年,在深圳参加了一个服装设计课程。高二下学期正式入读美国西雅图一所公立高学。后来在复读和准时毕业之间选择后者,毕业后gap了一年,申请了大学,在Gap Inc.服装实体店做part time销售,今年1月份前往秘鲁做和环境保护。3月回到西雅图开始漫长隔离...现在是埃默里大学大一学生。
由于在转美高的时候耽误了半年,我12年级才开始准备标化和申请。为了准时毕业,我在12年级上了我们高中和社区大学合办的加速课程,在一年里学完了两年的英语写作,历史,和政治,同时间又考了SAT,SAT2 chem & math和托福,这听起来是件压力很大的事,但这两方面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一开始我抱着保持GPA的心态,只求课程不要太难,论文不要太多,可上了几节课后我发现每一堂课都特别有意思:英文写作课上我们深度讨论各种社会议题和政治运动,历史课上听幽默风趣的教授讲述美国20世纪的社会变革,在政治课上老师带着我们刨析美国独有的民主制度.……这一年高强度高频率的阅读写作积累,是我拿下托福和SAT的最重要的因素。由于时间有限,我没有去参加SAT补习班,我有关注国内的备考公众号,从他们那获取题料,在考前一两星期自己在家模考,了解题型和自己的做题速度。我不是一个喜欢刷题的人,相反,而且来美国之后,我上的都是些人文历史方面的课,这导致科学成了我的薄弱环节,所以我会单独挑选科学文章训练和知识拓展。通过一个美国朋友的介绍,我请了一个当地小型的升学机构。在和美国升学顾问合作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美国人和中国人对大学的看法很不一样。在国内大家都比较强调的是大学的排名和名气,侧重于客观数据。但美国顾问给我分析大学的时候,更看重每所大学的属性。他让我意识到每所大学都有自己校园文化,我们要了解它们的特点,判断它们和我的性格是不是契合。我在看大学校园文化的时候,会从几个角度切入:
1. competitive or collaborative:同学之间是竞争性强还是合作性强?有些学生能在竞争中变强,另一些同学可能更喜欢在相互合作中成长。
2. energy outward or energy inward:这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有些学校的位置在一些大城市,机会很多,所以那里的学生的实践活动可能经常在校外进行,像华大西雅图分校(UW)就很彻底地融入了西雅图这个城市,连校园的边界都很模糊。而另一些学校可能会有更多在校活动,会有更多机会和同学教授建立关系。
3. 校园运动文化和school spirit
从这些角度切入,我意识到在国内最知名的大U比如UCLA,NYU都不适合我。顾问觉得我会更倾向小型文理学院:首先我的兴趣爱好很广喜欢探索新鲜物,而且相对于规模,我更注重一个社群的凝聚力。
在她的引导下,我对排名的意识有所降低,最后申请了很多文理学院和小型综合大学,Emory也是从她那里听说。我觉得国外顾问看大学的角度是国内申学大环境中比较容易被忽略的,不是说排名不重要,但是如果申请的大学和你的性格契合,你被录取的机率可能会增加。在了解大学“性格”的同时,我们也要将自己的性格充分地展示给大学,文书和活动就是你最好的机会。很多人强调文书要有一个theme,但是我是一个蛮杂的人,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所以并没有特意强调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执着。虽然说文书方面基本上是跟感觉走,但我始终记得文书目的是宣传自己。我会刻意去突出自己的几个值得欣赏的特质,比如我思辨性强,擅长探索,具有创造力,知识面广。我的每一篇文章,都能侧面展现这些优点。比如说,在的common app主文书里,我引用了当时最火的香港问题,提出了我的看法和想做出的改变,侧面突出了我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其实我本人还蛮享受写文书的过程,就像是端详镜子里的自己,在书写想法的同时我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总而言之,一定要真实,把文书看成是一个帮助大学判断你和他们的性格匹配度的工具。因为他们也希望你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不光能拿到文凭,也要真正融入校园这个大群体。2. 在文书中提及你的活动经历,可以让大学更好地理解你在活动上的投入。我认为活动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真正对你的活动感兴趣,或者你投入了并且从中得到了启发和成长。在选择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抱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放下功利心,单纯为了申请而做的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我基本没有参加什么国际竞赛或是科研活动,也没什么很亮眼的荣誉奖状。相反,我的活动很杂,为了探索自己的兴趣,我在美术,戏剧,音乐,时装,环保宣传都有尝试。所以我决定把涉猎领域广变成我的一个特点,突出我热爱探索新事物的性格,与此同时我也在申请作文里反思我在活动中的收获。这在我的社会实践列表里可能不是最突出,但我坚持了很多年,投入了很多时间,用Wix做了一个作品集网站把过去10年的作品放在一起,代表的是我成长经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体现我对美术的热爱和独特见解,我也在小作文里描述了我在画画时感受到的宁静和自信。
很多时候你的活动可能跟你想象中的不一样,你可能做着做着意识到这不是你想要的,也可能是一件你原本不是很感兴趣的事,你在做了后发现很有意思。对我影响很大的活动是在Gap期间做服装销售的经历。在我的application里,时装也是一个比较大的主题。其实起初就是喜欢买买买,高二上学期想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个行业,利用等待签证期间停学的半年,上了一个服装设计的课程。来到美国后对这里二手店文化 (Thrifting) 很感兴趣,开始疯狂地在二手店以旧换新(trade-in)还尝试在Depop经营自己的二手网店。12年级的时候,我想进一步探索marketing和销售部门运行模式,就申请了快时尚公司Gap服装销售的兼职。
我本以为有机会在女装部门销售接触到一些后勤和市场营销的策划工作,可事实是我被安插在男装和童装部门做客服(本来指望可以在工作之余了解一下最新潮流,没想到连了解女装新款的机会都没有),起初我以为我要做的就是守在销售区,对顾客疑问进行及时回应。由于性格比较内向,我喜欢把与人交流的工作交给我同事,自己躲在角落里叠衣服。可这样的工作模式还没维持几天,我就得到了经理的特殊关注。他开始督促我主动去和顾客交流,要求我每天都要说服至少5个客户开通Gap的会员从而扩大公司的常驻客户群体。我开始意识到,美国对服务行业的要求之高远远超出了中国,销售员看似微不足道,却是推动公司利益主要动力。我开始注重提升自己在服务业的职业素养:去餐厅或逛街的时候我会关注服务员的态度和专业用语,判断哪些行为能建立顾客的信任和好感度。除此之外我也变成了一个宽容的顾客,明白了服务人员不是机器,他们也会犯错,一个宽容的顾客可以让他们更真诚的服务你。这份工作也让我克服了社交恐惧。在这之前我从来不会主问候搭讪他人,但这却是作为一个销售员必须攻克的课题。我能想到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用英文打电话,记得经理第一次叫我“pick up the line”的时候,我颤抖着拿起电话,努力回忆曾经在客服热线听到过的专业用语,可事实是我紧张的连话都说不清楚。每一个销售都配有一台移动对讲机,方便我们在有需求的时候互相帮助,身为一个有点社交恐惧的人,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对着这个机器讲话,因为销售层每一个有对讲机的人都能听见。
直到有一次我需要同时服务三个客户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我拿起对讲机寻求帮助,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件这么自然而然的事……现在回头看这些恐惧是这么地微不足道又有点好笑,可以一年前这就是我迈不过去的坎儿。我一开始选择这份兼职的目的是想把它作为我对时装行业兴趣的延伸,结果是我被分到了单调的男装部门,并没有在时尚方面得到新的见解。但由于我选择给这个社会实践一个机会,没有在一开始发现它与期望不服的时候就放弃,它成了我成长经历浓重的一笔:让我对美国社会,尤其是服务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也通过这个机会克服了我对用英文社交的恐惧。除了这一样活动之外,我今年一月份去了秘鲁做环境保护,这是我申请之后才做的活动,但在申请中我明确提到这是我对环境保护这个领域的探索,想趁着gap year时间自由去第三国家看看,最后去了在秘鲁境内亚马逊热带雨林里的一个科学实地考察基地。
这项活动也突出了我涉猎广,热爱探索,敢于挑战自己的性格特点。一言以蔽之,我收获最多的社会实践都不是为了申请而做。
放下功利心,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用开放的心态来面对新鲜事物,并且多在文书里反思你的经历,是提高活动含金量的捷径。
我觉得现在主流文化有点把 Top 30 妖魔化了,大学申请其实是一个很朴实无华的过程,真的要“平常心”对待,真的要“做自己”。
美国大学强调的是个性化教育,他们对“优秀”的定义其实很宽泛,不是说你一定要有多好的标化,多丰富的国际竞赛荣誉,你才能被称之为优秀。他们更看重的,是你的独特性。
放宽心态,停止攀比,把注意力放在发现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方能被梦校翠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