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是由一位2021美本申请家长撰写的,她在文中详尽讲述了留学申请这一路的感悟和心得,希望可以和各位家长分享交流~
2021年秋季美本申请,除少量候补转正的情况外,基本落下帷幕,回顾过去两年半的时间,还是有很多感慨。
下面,我想尝试用Q&A的方式,自问自答,对几个关键的问题以及我们的心路历程做一整理,希望对后来的家长们有所借鉴。
Q1:是上本部“两条腿走路”,还是彻底放弃高考、一心一意上国际部?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考虑是,让孩子两线作战太辛苦,得不偿失。除非是特别强的孩子,例如有国际大赛优异成绩的,否则不建议两线作战,还是专心去国际部更好。
如果明确了想选择出国读本科这条路,就应该全力去准备,不为了各种的“万一”或为了省国际部的学费(除非经济确实困难)等考虑,而造成效率低下或准备不足。
这一点上,我有些犹豫不决,但孩子爸爸在我们不太能分辨几所国际部的差别的情况下,选择了孩子最想去和离家最近的一所。做这个选择的前提,也是我们对几所备选学校的情况了解非常有限。这点上也鼓励后来的家长尽量、尽早了解可选学校各方面的情况,然后做出评估和选择。Q3:A-level、AP、IB三个项目,选择哪个?当时,IB项目是据我所知难度最大的项目,我也希望孩子能尽量挑战一个难度大的课程;孩子爸受我影响,也倾向于报IB项目。但是,在参加学校的招生说明会时,孩子爸爸意识到两个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情况:1. IB项目相对而偏文科,而我们希望孩子本科能学理工科方向;2. IB项目因为有大量的写作和研究课程,感觉挑战更大,爸爸不希望孩子压力过大。而我和孩子都没有特别坚持要选IB,因此这个问题上又是以爸爸的意见为准,选择了AP项目。从后面的情况看,爸爸的判断也是准确的,AP确实是最适合我家孩子的选择。还有一点是我们现在深有感悟的,就是孩子同学的素质很重要。从我家孩子所在学校的情况看,AP课程最受欢迎,许多优秀的学生首选了AP课程。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当中,优秀的同学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他从同学当中学到的、以及得到的激励,可能和学校的影响一样大,因此这点是一定要考虑的。这个问题,孩子爸爸全权交给我来主导,我选中的机构,孩子去面试后觉得可以,就确定了。我在孩子结束SAT考试后,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搜索“我给孩子选语培机构的体会”这篇文章,详细了解。这篇文章是应我们选择的语培机构的约稿所写,但文中所述也都是我的真实体会。1. 何时学习、何种方式学习不要盲目跟风,要多做调查研究,也要看孩子的承受能力;2、要对比和了解不同机构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找到孩子和家长都满意的学习方式(和机构);以我的孩子所在的学校国际部为例,根据我的判断,如果目标是USNews排名50-100之间的学校,那么找不找机构都问题不大,或许找一个文书老师给适当把关一下文书别出现语法等硬伤,就能达到目标。如果目标是排名30-50的学校,对申请细节和流程的把控就需要更强的专业性。以我家为例,我们开始时对目标学校的排名没有特别的要求,和孩子商量后,决定DIY,我也买了相关的书籍进行研究和自学。但孩子进入高二后,我开始“心虚”起来,担心自己万一在哪些环节“掉链子”,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就太大了。因此,我把我们的申请方式,从DIY调整到了半DIY,或者叫做“Guided DIY”,也就是请了一位朋友的孩子也请过的外教老师,来帮忙指导我们DIY,老师也会在选校和文书方面给予我们帮助和指导。而等到真正进入申请季后,我们又很偶然地接触到明德cc老师所带的团队,cc老师面试孩子后,给了我们相当的肯定和鼓励,这也促使我们进一步调整了申请目标,对申请藤校及其他较高排名的学校也有了进一步的信心。从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除了个别非常有主见、也能力超群的申请者,或者有类似机构老师的亲友资源外,大部分申请到排名较靠前学校的学生,在申请过程中都找了机构协助。说的极端一些,除了个例之外,申请美本前三十的学校,还是建议要考虑机构协助。我们走过申请季后的一个感慨乃是,申请是一个相当专业的工作,需要很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不是孩子语言好、家长会英语就能做得了的。如果家长的英文好、对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情况有相当的了解,那就可以充当孩子的半个申请顾问或者助理顾问,在申请的所有环节都可以给予孩子具有专业性的指导与协助。然而,即便不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和条件,家长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最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和谐、温馨的成长空间。如果爸爸妈妈整天吵架,家里鸡飞狗跳,或者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不好,就不仅提供不了帮助,还会给孩子的申请拖后腿、帮倒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什么都不用做,只要爸爸妈妈彼此相爱,不让孩子担心和烦心,就是孩子最大的福气了。其次,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动向,及时和有智慧地进行疏导。要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进入申请季后,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申请参与比较多,很可能会在很多方面和孩子发生意见不一致甚至冲突。这种时候,家长自己首先需要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把情绪都爆发在孩子身上。我对孩子的申请参与较多,也会因为觉得孩子拖延等问题而着急甚至生气。因为这些问题,我和孩子之间也爆发过几次冲突。后来,我对此作了调整。平常,我会与我的闺蜜及孩子同学的家长定期、不定期地沟通,交流我们家长的感受,很多焦虑和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释放和化解。如果实在有压力大的情况,我就会和孩子爸“告状”。有一个有趣的插曲:有一次我发了很多微信给孩子爸,例数孩子的罪状,结果孩子用爸爸的手机点外卖时,竟意外地看到了我的“控诉”,反过来问爸爸“妈妈为什么在背后说我的坏话?!”这种时候,孩子爸爸充当了我和孩子的很好的解压阀,两边解释、两边安慰,两边做工作。后来,等进到申请季后期的时候,我家基本上就是一派“母慈子孝”“其乐融融”的气氛了。孩子的拖延、打游戏甚至发脾气,其实很可能都是压力的表现,对此做父母的要对孩子有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而不能一味要求和指责孩子。申请固然重要,但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毕竟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如果为此而导致伤害了亲子关系,就得不偿失了。申请季基本结束后,我对选校有了更加直观的切身体会。如果是录取了也不会考虑去的,就不申请。我们的保底校是两所排名60+的学校,最后都录取了很好的专业,有一所还给了高额的奖学金,都是我们会开开心心去的学校。我们在EA阶段,就拿到了一所专业和地点很满意的学校的录取,一所高额奖学金的录取,和2所前三十的录取。有了这些录取保底,让我们在RD阶段敢于放手尝试和冲刺更好的学校。虽然前二十的学校我们申请了好几所,但回头来看,我们和孩子都觉得其实可以尝试申请更多,即便被拒,也不会有遗憾了。如果早有此想法,我们就需要更早动手做申请准备。后来,等进入常规申请阶段,我们即便有了这个想法,那时候孩子的精力也很有限、压力也很大,再追加申请就不太现实了。这是我们在复盘的时候不多的感到遗憾的事情之一。最后想说的是:经过这个申请季,我们全家都收获良多、感慨良多。写了这么多,还是感觉有很多未尽之言。仿佛我们和孩子一起并肩战斗,打了一场硬仗、也打了一场胜仗!我想,这会是我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美好回忆。虽然我们的申请结果很好,但我还是要说,过程更加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孩子经受了历练和挑战,我们作家长的,也感觉有很大的成长和感悟。但是,无论申请结果如何,相信做家长的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我们的孩子扶上马、送一程,今后的人生,更多是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和体验的人生,父母该放手时也要放手。例如,如何从录取的学校做最后的选择,我们就完全交由孩子决定。我们还是会尽力帮他了解备选学校的情况,但孩子最后如何选择,我们都支持。最后,衷心祝愿2022申请季的莘莘学子们申请成功!如果你也想冲刺美国名校,有任何相关问题,都可以联系小助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