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offer时笑嘻嘻,上了半年哭唧唧,学弟学妹要注意!”

明小藤 明德立人本科留学

Common App数据显示,每个学生平均申请5.8个院校,这就意味着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拿到两个以上的offer,这时候就会出现如何选offer的问题。

“这几个学校我都很喜欢,应该去哪一个?”
“这些学校排名差不多,我该选哪一个?”



一个学校可以考虑的方面有很多,很多学生在选offer的时候都会愿意选择一个排名较高的学校。

但是除了排名,我们在选offer的时候还应该看重学校哪些特质呢?

选择offer的五个tips


知名数据汇总网站College Transitions在今年3月份曾发表了一篇“How to Select a College After Acceptance“的报道,其中详细统计了大部分学生在选择offer时考虑的五个要素。



大学四年的经济成本


现在出国的大部分学子家庭都是中产阶级,美本四年学费的区间大概在$12.5-27w,折合人民币在81-178w之间。

大多数家庭要负担的是150w左右的学费压力,再加上学杂费、生活费之类的花销,四年下来需要200w+。

如果专业和学校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我们都会选择一个“更便宜”的学校。

另外如果offer里面有奖学金可以为家庭减轻一部分压力,真是开心都来不及了,选它!



专业资源


学位:学校的就读专业里有没有设立硕士,博士学位,这代表着学校有没有大量的学术资源,如果有大量的资源和最高的学位开设,证明这个学校的生命力持久,被社会所认可。

人数:大部分美国大学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小而精 ,师生上课的比例基本维持在1:6,但是也有学校高至1:5。

上课人数比例高的课堂很大程度上可以有1v1和教授交流的时间,这样的包围式教育,不用怀疑学习专业知识会更透彻。

收入:在拿到不同学校同一个专业的offer时,毕业生的收入就是活生生的专业实力的例子。

收入越高,学校专业综合实力越强,也可以了解一下offer的就业公司的排名情况,多个角度考虑。


交通


很多留学生在留学期间最苦不堪言的一件事就是:等公交,有时候一个多小时才来一辆,甚至更久。

如果喜欢周边体验风土人情的学子还是尽量选择有地铁的城市,毕竟不堵车不迟到发车多。

而且,美国很多城市没有直飞,在这些城市就读的学生,每次回家就像在体验各式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三管齐下。

学习的时候可以不出去玩,回家总得舒服一点吧。



就业资源


很多学子在选offer的时候都低估了就业资源,每所大学里有专门的职业服务办公室。

这些办公室的人员负责安排招聘会,社交活动,提供实习和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可以提供毕业时的第一块敲门砖。

可以根据offer学校的学生与辅导员的比例、从事职业服务的学生百分比、往年提供了多少个招聘会、有多少家公司参加,来评定学校的职业服务做的好不好。

另外,职业服务里强有力的大学校友网络也是在校学生的“后台”,他们为临近毕业的学子提供实习机会。

大多数校友迁往哪个城市/地区,也可以作为毕业后定居的城市参考。


学生团体


大学不仅是接受知识的滋养,更要体验有趣的校园生活。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族裔也不尽相同,如果能在校园里交到相处很好的朋友,大学生活应该会快乐很多。

可以在Niche查找一下学校里按种族,性别和LGBTQ身份划分的人口统计。

了解一下整体的人文氛围,也能清楚校园里的相处模式,提前为开启快乐的大学生活做好铺垫。

选择能让自己提高的大学


在根据这些硬性条件选择之外,至关重要的还有自己的想法,别人都觉得MIT的学术氛围很好,聚集的都是全球顶尖理工天才。

但是一个本身不喜欢竞争的人,去到一个压力强到窒息的学校,不仅不能学到知识,反而会浪费更多的天赋。


也有很多学子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职业规划,想要回国发展,这时候学生在选offer 时就会考虑学校的名气在国内是否够大。

实际上,不管是大家张口就来的还是很少听过的,美国的近百所学校都可以提供很nice的教育。

毕业的时候,企业和社会评判你的标准是,你怎么表达自己,你做过什么,你在大学里锻炼了什么样的能力,而不是去想你的学校怎么没听过。

当你读完大学之后,你不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有足够判断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社会精英,这才是大学给一个人最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选择能让你快乐的学校


布朗大学教授曾说:“在我见过的这么多学生中,没有听到一个毕业生说,选择这个学校是因为学校的录取率低、SAT分数高、学生社团数量比别的学校多、诺贝尔奖拿的多等这类学校作为宣传的部分,而是我在这里生活的很开心。”

接受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和就读体验。

人是社会性动物,真正决定生活体验的就是在学校遇到的师长、同龄人以及从十八九岁逐渐走向成熟,环境带给他们的力量和积极影响。

所以,拿到每一个offer都应该问一下自己:“我在这个学校会开心吗,一个真正合适我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最简单直接的就是和之前的学长学姐交流,询问就读期间有哪些比较好的体验和不好的体验,或者给招生办打电话发邮件介绍自己。

和这些人交流,从他们的语气和谈吐中,能够感觉到整个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再去考虑如果未来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是不是自己期待的样子,还有那些不好的体验是不是直接触碰到生活底线的。


前就有学子分享,拿到康奈尔和布朗的offer时,和前三届的学长学姐都进行了交流,由于接受不了布朗大学食堂“肥胖不分家“的华夫饼而选择了康奈尔大学。

每个学子心里对一所学校的期待都是不相同的,去了解你心里想知道的的地方,那才是你的学校。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而我们的人生是连续的选择题,需要认真的权衡,有自己的目标和期待,才能在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上很好的前进。

希望每位学子都能在自己最合适的学校里,深耕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收获精彩的大学生活!

如果你也想冲刺美国名校,有任何相关问题,都可以联系小助手咨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