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专业哪家强,STEM工程当称王。
但是,知名网站《普林斯顿评论》(The Princeton Review)前段时间公布了一份「10大最佳大学专业」名单,排名结果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该排名根据工作前景、校友薪资和受欢迎程度等几大维度,所公布的这份名单里,竟然有超半数的文科专业。
无独有偶,在线就业服务平台——Zip-Recruiter.com,2021年就业数据显示就业空缺最多的也是文科类型的职位。
那么,究竟在《普林斯顿评论》评选的十大专业里各科目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快跟随明小藤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普林斯顿评论》十大专业
计算机科学
传播学
政治学
商科
经济学
动辄几百万上下,掌控经济命脉!
英语语言文学
心理学
护理
化学工程
生物工程
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及其生活环境,也有可能会在医学院学习,比如,此次疫情就有很多生物学的传播理论交叉,而疫苗研制及防控措施也是在多位生物学专家的联合帮助下进行的。
“我们不是最挣钱的,但能让你破卷”
That doesn’t mean every course of study listed here will guarantee you a job, or a huge paycheck,but each of these majors does offer unique intellectualchallenges and will help you develop skill sets that will be applicable in a variety of professional positions.
文科和理科的本质区别
我们先来说说到底什么是“文科”?
广义上的文科一般是指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叫Social Science, Humanities。
社会学科的专业大致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传媒、新闻、人类学、公共管理。
主要的人文学科有各种语言文学、语言学、古典学、罗曼研究、宗教研究、哲学、历史、艺术等。
文科-思想变革者的先驱
学习文科的人到最后,往往都是有想法的思想领袖,不管东方还是西方,从老庄孔孟,文艺复兴到宪法制定,思想浪潮的兴起和社会变革的新进程都是由学习文科的人推动的。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读期间,就是《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之后又发表了多篇社会阶级分析、人民考察运动的文章,主编《政治周报》创刊。
马丁·路德·金15岁时进入摩尔豪斯学院攻读社会学,之后又在克劳泽神学院和波士顿大学就读。
奥巴马是以优等生荣誉从哈佛法学院毕业的,米歇尔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及哈佛大学法学院,罗斯福曾在哈佛大学政治学、历史学和新闻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就读。
鲁迅弃医从文的时候愤慨的说,要真正的唤醒中国人就必须从精神上入手
这些社会变革的领导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沉淀思想。
学习不难,沉淀才是最难的,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思考,才有勇气用文字和精神去领导大部人,而这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说说而已。
而文科的学习就是探求自身,吸收前人文化的同时去发现新的社会问题并解决它,文科的使命是通过思想来使社会向前走。
如果说文科是思想革命,那么理科就是技术革命。
理科-创新科技的上帝
美国大学的学院分得很粗枝大叶,理科一般在college of science下面,主要研究基础科学,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都说理科好,那理科到底能干什么,什么工程师建造师的暂且不提,就说眼前的外卖,wechat,手机,哪个不是生活必需品,就连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小藤都得感谢一下网络支持。
之前点煤油灯的时代,放现在孩子的眼中就和神话故事一样,二十年前是坐着火车一步步挪的,而有了新的技术和媒介,有的人坐着飞机就来了。
这些技术是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经过数据、设计、清晰的思维结构和精确的计算,综合而来的成就,实打实的测试调配,不是我有想法,明天就能实现的。
阿里合伙人程立说:“2016年支付宝业务出了一个产品故障,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影响到上亿用户,故障比较复杂,我们只有三天时间去解决,当时整整三天三夜没有睡觉。”
理科的技术讲究的是能够落地的创新,谁能做出来谁就是“老大哥”,人们能记住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加加林,却永远不在意第二个是谁。
理科带来新的技术,文科负责新的思想,这就好比人有七窍五官,每一样都是必须的,没有谁能够代替谁,也没有谁比谁强。
未来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被淘汰
——复合型&持久力
不用怀疑,理科好像在现在的发展趋势上更有“钱”(前)景,也适合更多的孩子,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再过十年,他们就业的广度在哪里,如何应对未来的变化。
有人说,新的机遇就像一列火车,我们苦苦把它盼来,它终于来了,但却可能呼啸而过,把你抛在身后。
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曾出具了一份报告,给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
在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内的自动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到2030年,全球8亿人口的工作岗位将被机器取代。这也就意味着,至少有8亿人将要面临转型。
所以,到最后我们需要的是能够长久的在这个社会生存下来的人,而老生常谈的“文理之争”,争的就是持久力。
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流动的,是一段时期的大背景,但自我是惟一的,有着无可替代性。
在最开始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跟着自己的心走,在你用专业获得更多金钱和社会地位之前,要确定热情和耐心能让你在这个领域坚持下来。
没有一个企业和领域会拒绝具有持久力的人,希望大家在专业选择和评判专业时,既能着眼于现在,也能放眼于未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