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获CMU offer
所在城市:某沿海城市
学校:某普高国际部
GPA:4.0+
TOEFL:111
AP:3门5分、2门4分
无SAT、SAT2成绩
录取专业:Statistics & Data Science
录取阶段:ED
12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我刚从浴室出来,穿着简单的睡衣。南方的冬天并不冷,将要放榜的ED甚至让我紧张得出了些汗。
时针刚走到10,我就赶紧刷新了Portal界面。
理工学校的界面多少有些死板,没有满屏的彩带,连decision letter都需要下载到电脑上才能打开。
在downloading的进度条一点一点爬满的过程中,我已经给自己做好了收到“Thank you”拒信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当decision letter加载出来的那一刻,开头竟然是大写的“C”。
提前规划,确立目标
申请之路,不仅仅是赶文书的那几个月,而是从决定出国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出国念书是在分班考试前一天晚上才决定的,所以高中开始前的一整个暑假,我都在补习数理。
本以为开学以后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殊不知相比其他趁着暑假就攻克了托福的同学,我已经失去了宝贵的两个月时间。
所以,提前规划,及时确立目标,尽早开始准备,是少走弯路的重中之重。
申请大学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段长达三、四年的马拉松,所有申请者要跑的路程是相同的,提前起程的人总是能比其他人先一步冲过终点线。
选择高中甚至也至关重要。
虽然不是明文规定,但to be honest,大学会更倾向于从往年已经有收到offer的高中里录取学生。
因为这里有努力的学长学姐,他们让招生官相信这个学校出来的学生也应该同样优秀。
所以,在决定就读的高中时,可以参考一下这所学校往年的录取数据。
我在普高国际部学习的三年时间里,不光需要学习AP或A LEVEL课程,还需要掌握高考的内容,并且需要通过学业水平考试才能顺利拿到高中毕业证。
算下来,高一需要记入GPA的课程多达16门,以至于那一年我所有的时间,都几乎花在了完成学校的学业上。
所以,因为普高国际部相对于国际学校便宜的学费而想要就读的学弟学妹们,还需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够同时兼顾AP课程、标化、竞赛、活动和会考。
全面探索→集中一点,登峰造极
我是属于什么都会去尝试,什么都学的人。
小学时我是舞蹈队和管乐团的成员,初中加入了合唱团,高中鼓励“走出教室”的教育环境,更是给了我许多尝试各种社团活动的机会。
高一的课程虽然多,但课程的难度相对而言也不是很大。
所以剩余的时间都被我用来探索各种课外活动——从定向越野到新闻编辑,从辩论到机器人,从义工联组织者到杂志的市场总监,从校级学生干部到新生orientation主席……
在我的活动列表上,大部分都写着学校的社团。我也担心过这样的活动背景,会不会有点太大众、太“小儿科”了。
但是我的导师马上让我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她说:“招生官更想知道申请者在学校是什么样的,所以你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诚然,在高中阶段比较有限的资源中,是很难做出“高大上”的活动的。
专注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思考自己能对所处的团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样反而能体现出我们不一样的一面。
尝试过多种多样的新事物之后,便很容易找到自己的passion。
这时候,做出取舍至关重要。我们的精力有限,所以只能去集中一点,登峰造极。
保留自己花了最多精力、感悟最深的活动,或者单纯觉得最开心的活动,并且深入思考在现有基础上,还能靠自己的力量做出什么样的提升。
同样的思路,也适用于专业选择。
在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之前,可以先在学校多选择一些不一样的课程,深入了解每一门学科,积累学习经验。
在全面的探索之后,找到自己最擅长最感兴趣的方向,再由浅入深地钻研。
我对于数据科学的兴趣,其实始于去年在选秀节目中观察各种榜单上的数据,分析我的pick是否能够顺利出道。
所以千万不要忽视自己任何一个兴趣点,多发掘发掘,也许就成为了某个重大转折点的契机。
接着我又参加了一个南加大学长带领的“分析全球超级市场的市场效应”的project,进一步学习用python建模和用经济撰写分析公司的历史数据,去得出insights。
“人类使用数据的巅峰形式,是通过数据训练机器,让机器获得智能,在不远的将来,无处不在的计算设备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作和服务。”
“回望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人类不断地开发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地表到地下,物理性的资源终有耗尽的一天,而大数据将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资源,在这篇资源之上,再通过软件和算法,人类将建设一个智能型世界。”
——节选自涂子沛《数据之巅》。
如果这也是你对于未来职业的向往,欢迎入坑DS!
写文书,不要放过自己
在反复修改文书的那两个月里,我总是“灵魂拷问”自己:是什么让我成为了今日之我?这几年来我身上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未来的我是什么样的?
由于今年的疫情爆发,前半年几乎所有考试都被取消了,在备考时间的空余,我的导师让我在去年的四月份就开始了对于文书的初稿构思。
尽管不能出国实地访校,提前的准备让我有了更多时间去网络上筛选自己心水的学校。
A
“看对眼”是我筛选学校的首要原则
因为接下来申请的每一所学校,都可能将成为我未来生活四年的地方。
如果我不喜欢这里的生活、气候、环境,那么接下来的大学生活极可能会过得很不快乐,从而影响心情和学习状态。
而对于我自己来说,定好专业之后,选校的目的性就非常明确了。
既然我在大学四年里会接触大量有关计算机的知识,我就想着不如去一所“全民计算机”的学校,感受浓厚的“计算机氛围”,反正要苦大家一起苦,要秃一起秃嘛(doge)。
虽然选校的阶段十分顺利,但是我改文书的这几个月,可以用纠结两个字概括。
一开始,我也曾陷入总是想要写出角度独特、思想深刻文章的困境,但反复思考过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之后,我改变了我的思路。
650字的主文书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反映自己过去的经历,而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
于是我删掉了第一稿文书中大段类似于“表彰”的流水账,拓展了对于自己过去的经历的反思,以及未来道路的规划。
当然,在撰写文书的过程中和导师有效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平铺直叙地说出来,积极地跟导师讨论你觉得文章中值得保留的句子,以及多余冗杂、需要删减的部分。
其实,我也并不知道我写出来的文书是不是非常让人眼前一亮。但是,我知道那些文字就是我,只要招生官阅读我的文章,就能想象我站在他们的面前。
我的优点,我的不足,我的坚持,我的热情,我的信念,我的独特,我的思考。文书里的每一个单词,就是我自己。
最后的心里话
申请大学累吗?
很累的。
求学之路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不会轻松,每个留学生都曾经为标化和GPA奋斗着。
每天都给自己打鸡血,在埋头苦学与筋疲力尽之间反复横跳,眼皮子在打架与闭上之间来回试探。
焦虑吗?
焦虑得枕边的头发越来越多。
面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在尘埃落定之前,所有人都会不安,包括那些托福120和SAT 1600的大佬们,其实也跟我们一样焦虑。
在结果出来之前,我们不可能知道答案,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因为,今日所经历的困难,跟以后要攀登的高峰、要欣赏的风景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情绪的低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好像每个人都会感冒一样,小病,马上就会好的。
在申请中任何经历的挫折与失败都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财富,等乌云散开,光会照在你站着的地方。
Bonus!
截止写完这篇稿之前作者所有收到的大学的消息都是admitted(除了已经withdraw的学校),祝所有看到这篇推送的人都能和作者一样的好运~
在6月20日13:30分
L同学将在现场更详尽地分享她的申请之路
活动应如何规划、时间如何分配?
是什么让她脱颖而出,被CMU选中?
在申请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