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之前,小藤就清晰地感知到,学科之间是存在鄙视链的。
到了大学,这条鄙视链就成了:
商科 > 法学 / 医科 > 工科 > 理科 > 社科 > 文科 > 艺术
再生动形象一点,就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的——
“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
从“贵族学科”沦落到鄙视链底端,我们文科生真的有话要讲!
“文理之争”年年都有,这些都还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只是等到毕业季找工作时,文科生们才突然意识到,他们的处境是真的很艰难——
文科生确实没什么“钱景”
必须要承认的是,相较于理工商来说,文科在就业薪资上确实没什么优势。
2020应届生就业数据显示,某中部地区985高校,部分文科类学生一个月的平均薪水不到6000元;
而和他们同校的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的同学,则普遍一出校门就能拿到两三万。
在这种大环境下,还有一类人的处境更加尴尬,那就是中国留学文科生。
在学校里,他们没有同胞们的理科天赋,也没有美国学生与生俱来的语言优势,在图书馆埋头啃着那些艰难晦涩的英文大部头时,偶尔还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留美工作比不过美国本地的文科生,在美实习的同学们应该亲身体验过——offer极少,福利待遇也比本地学生差一大截,有的甚至压根就没有实习工资。
跟国内的文科生比,他们的出国留学的成本更高;跟同样回国的理科生比,他们的工资更低,竞争压力大,卷都卷不过其他人。
再看2020年PayScale收入前十的专业——
理工商科霸榜,文科则无一上榜。
总被吐槽是“无用学科”也就算了,工资也是实打实的低。不得不说,文科生实惨。
天降大锅,被文科生接着了
工资低也就算了,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文科生更是“惨遭嫌弃”。
前段时间,央行发表了一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论文。
其中,有一个观点颇具争议性:“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此话一出,瞬间引爆了互联网,许多文科生甚至是导师们纷纷下场驳斥这一观点——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背后是产业升级和人才机制的需求,这种复杂又宏大的问题,岂是仅仅甩锅给文科生就能解决的?
这锅,我们文科生不背!
无独有偶,今年美国也因为文科生的问题引发过轩然大波。
2021年,美国有超过50多个文科博士项目决定秋季不再招收新生。伯克利也已暂停人类学、社会学和艺术史专业博士学位的录取。
肯塔基州州长马特·贝文也声称:“你们想学文科的可以继续学,但不会得到补贴。”
“文科无用论”这种观点在国内已经有些年头了,受限于社会现阶段发展的需要,就会产生这类片面偏激的观点。
如果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那么被理解就是表达者的诉求。身为文科生,我们很有必要为自己“正视听”!
“不受待见”源于“偏见”
“文科不就是背背书就行了吗?”
“你们学文科不就是因为理科太差读不下去了么?”
“你学文科的?那家里肯定不差钱吧!”
这类言论文科生们都很熟悉了。
在他们的口中,我们是逃避理科才选择文科的投机分子,是家里有矿去文科混日子的富二代,是脑子笨到只知道背书的书呆子。
首先,文科不像理科一样,有一套系统的刷题、总结方法、举一反三的流程。
它的覆盖面之广、思考之深刻,足以佐证这是一门非常吃天赋的学科,绝不仅仅只是靠背书就能学好的。
这样的话,单说选择文科的人都是因为学不会理科就太不公平了,理科生们就一定都能学好文科么?
其实很多理科大佬在学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后,发现自己要追寻的终点其实是文科的命题——
无论人类在探索人与自然这条路上走了多远,最终都要回到追寻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去。
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科被迫“无用”
历史往前推一百年,谁敢说文科无用?
《觉醒年代》如此火爆,其背后的伟人们是真真切切地以新思潮推动了历史之大变革,思想就是那个年代最耀眼的炬火。
只是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无亡国之危,也无需挽大厦之将倾,我们需要工业化,需要IT、航母航天、基建让国家更快实现繁荣复兴。
所以,以价值观论“文科无用论”,它是错的;以现实需求来看,我们理解这种观点的存在。
但它不会一直存在。
18世纪的英国曾陷入和我们一样的文理之争中,正在经历工业革命的他们把莎士比亚放到了一边,提出了industrialism(工业主义)的思想。
发展到现在,这种思想再也没有人提起过。
他们的大学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博雅教育,也就是他们的文科教育;在他们的政治领域,意识形态成为制裁全球最锋利的武器。
以史为鉴,不可再轻视文科。
肯定会有人问:“既然大家都不看好文科,那我们去美国读文科是不是真的就没有前途了?”
事实上,很多人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文科的本质。
“前途”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当人们用普世价值观看文科生时,就会像隔了一层迷雾,看不清楚。
其实很简单,在我们选了文科的那一刻,前途就已经不再是我们要追求的第一位了。
换句话说,就算是在最吃香的理工科,也会有生化环材这样的“天坑”专业,但每年选这些专业的人也不在少数。难道他们也不想要一个好前程吗?
只是,当所有人都在埋头捡六便士时,总要有人抬头去看看月亮。
这个道理,美国的精英教育已经奉行上百年了。
在美国,我们说的文科其实是文理教育,也就是博雅教育。
很多顶尖大学并不会把职业性强的专业安排在本科教育中,例如哈佛,它的商学院就不会对本科生开放。
这类顶尖大学更注重博雅教育,这里的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哲学,在4年的时间里广泛涉猎,积累大量知识并进行钻研。
它们不会教你如何为自己挣个前途,只会教你关注人类命运,更好地改变世界。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有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却收效甚微;有人看似在做“无用”之功却流芳后世,引为大用。
所以说,没有一个学科是无用的,只有学得浅薄和学得深刻的区别。
举个例子,你学好一门语言,可以努力成为一名像张璐、张京一样优秀的翻译;你是中文系的学生,也可以努力成为像易中天一样的学者。
再远一点,像陈寅格、王国维这样的国学大师,他们都是在文科领域深耕的人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文科生的能力很难被量化,所以人们会产生“文科无用”的想法来。
但其实我们的社会非常需要文科人才,只是现在的文科生大多是蜻蜓点水地上完四年学,会深扎进去的还是很少。
不是不差钱,
是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很多人都会觉得,学文科的人肯定都是家里不差钱的,毕竟靠文科真挣不了几个钱。
如果让文科生们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他们大多会告诉你:
不是不差钱,只是在我们心里,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有的人是因为喜欢,而有的人是因为这个学科所赋予的使命感。我们维度越高,得到的就越多。
有一个观点非常切中要害:
一旦大学被实用主义、职业定向裹挟,“ 无用” 的人文学科就会受到排斥、冷落而趋于没落。基于同样的思路,基础科学也难以幸免。
没有基础科学,人类所有的高精尖科技都是空中花园;没有人文学科,维持一个国家运转的所有体系都会全线崩溃。
正如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既学了文科,就不可短视,无论人们如何唱衰文科,都要有那些坚守信念的觉悟。
我们将心酸委屈和理想抱负都一并说痛快了,趁着大家都一腔热血,到这里就结束才是最好的结局。
但如果你正在选专业的话,出于真诚负责的态度,小藤劝你还是要考虑现实。
前文说过,文科是非常吃天赋的学科。
所以你在考虑之前,一定要多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文科,是不是一定非它不可。
这是一门注定孤独的学科,如果不是真正热爱的话,真的很难坚持下去。
另外,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让孩子没有顾虑地选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如果并没有自信能在文科专业里深耕下去的话,小藤也要建议慎选文科。学文科的人不考虑前途,但你需要。
同样的,有很多家长也会担心自己的小孩选文科是不是不好,该怎么劝孩子放弃......
小藤建议,不如去问问孩子?他热爱的,就是最好的。
太多过来人因为选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倍感痛苦,大学四年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但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无论再冷门,总能学出成绩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我们批驳”文科无用论“,却也不会”拉踩“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每一门学科的设立都有其价值所在,每一个领域都需要有人涉足。
所以,不要偏颇,也不要被外界影响,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如果你也想冲刺美国名校,有任何相关问题,都可以联系小助手咨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