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a Chinese。任何时候,不要忘了自己的中国文化。我们要对中国本身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他问你们中间有多少人,读过论语,唐诗?你们以后回国,或者是在美国留下了,最后的价值,是因为你们是中国人而体现出来。 多年以来,我越来越体会田教授这两句话的wisdom。在美国的华裔,一般有三个生活圈子。 第一是工作单位的圈子:你所在的那所大学,研究所,公司。你的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 第二是专业的圈子:比如学术社团,学会等。这对你的事业发展很重要,因为你的同行,老师,学生,竞争对手都在那儿。 第三个是社交圈子:朋友圈,俱乐部,公益社团,教会,等等。对中国留学人员来说这个圈子绝大多数是中国人,很多在国内。 成功的华人往往能够进入这三个圈子的中心,即有影响力的内环(inner circle)。 怎样进入内环呢? 我发现很多华人包括我本人被邀请进入美国一些主流社会的inner circle,不是或不仅仅是因为science做得好,而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想问题的方式跟别人不一样,我对中国的了解比他们深。 现在越来越是这样。You bring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所以不管你是选择去还是留,都要记住这句话:be an American, be a Chinese。
在今年求是基金会的颁奖仪式上,我主持过一个讨论会pattern discussion,参加的有施一公,贺福初,邓宏魁,就是很红的做stem cell的北大教授。 还有王晓东,饶毅,曹雪涛等人。我们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海归被批评最多的一个题目,就是不懂中国国情。 饶毅被批评,施一公也被批评,王晓东,everybody。总有一个说法是,你不懂中国国情。另外一个是科研环境的多样化。 再说几句比较哲学化的话,就是回国与否,还要看你怎么看待生活本身。林肯曾经说。 In the end it's not the years in your life that count. It's the life in your years.”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的人生有多少年,而在于你每一年中有多少人生。 林肯没有活到五十几岁吧,短短的人生,有多精彩呀。还有一句话是Johns Hopkins大学校长在一次毕业演讲里说的。 Ask yourself, not what I will do, but what I will become。就是说,不要问你要做什么事情,而要问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另外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叫Booker Washington。他是一个黑人,也许没有马丁路德金那么有名,但也是一个黑人领袖。 他说,Success is to be measured not so much by the position that one has reached in life as by the obstacles which he has overcome. 鲁迅的小说“过客”中,赶路者被告知,前面是坟墓!有一句名言,叫做“wherever you are,be there”,就是无论你在哪儿,好好地享受那儿的风景吧。 追求的过程给你带来的快乐,往往比成功多。人生是过客,对生活中的美,去深深地体验吧。精彩today,精彩tomo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