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本申请中,学校一直有着不成文的“等级划分”——Top10、Top30、Top50。
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学校实力,也隐形的变成了学生实力的证明。
每当申请季放榜,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奔走相告的除了录取学校名字之外,一定会加一句:“对了,是Top30。”
如果说Top30是美本申请学子心里的一道坎,那Top10就是一座城,人人都想进入、围墙很高的城。
能够申请到Top10的学生也一直是大家心中的“神级”人物,他们是不是都有各种惊人的研究和影响很多人的活动?
其实不是的,那——
TOP10的学生都做对了哪些事情?
相比于Top30的同学来说,Top10的学子在申请的时候,只是多做了一点点。
就是他们会把申请中所有的问题都更细致的看待,并且准备的更精细。
比如,从9年级甚至初一就开始准备各项成绩。
选校的时候不是等着父母、老师发一大堆资料,选一个录取率高排名又高的学校,而是清晰的告诉所有人:“我想去xxxx。”
文书头脑风暴的时候,至少能有自己的想法,提出几个“我觉得可以写在文书里的方向”。
当然,申请不是我们说起来这么简单,仅凭这几点还够不上“TOP10的台阶。”
申请虽然不是玄学,也不是科学,但是,它是有技巧的升学。
最近,college transitions也陆续发表了关于如何进入美国名校的一系列文章。
通过数据和招生策略以及录取学生多个方面发现:
TOP10的学生在申请的时候,都通过一些方法,将自己的录取率无形的提高了!
接下来小藤就和大家一起看看“Top10的学生如何提高录取率?”
在Top10院校里,
“录取率”这个数字没啥用
我们先来看一组今年最新的录取数据。
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如果让大家从哈佛和MIT里面选。
大多数家长从录取率角度考虑,会选择麻省理工,而不是哈佛。
因为麻省理工录取率高。
这也正是现在大多数留学家庭看数据的方式,基本都看的是录取率。
很少有家长关注到,TOP10低到不能再低的录取率,对我们的参考价值已经没那么大了。
我们再看一组数据:
MIT在2020-21申请季中,国际生申请人数:9165,录取人数:123,国际生录取率相当于是1.7%。
哈佛国际生录取人数1962人,国际生占比14.8%,也就是录取人数291人。
虽然MIT整体的录取率比哈佛高,但是对于国际生来说,哈佛的录取几率更大。
争夺屈指可数的几个名额时,每一个名额都是机会。
很多学子在“冲Top10时吃了闭门羹”,很可能是最开始,就把属于我们申请池子的录取人数算错了。
所以,在看录取数据的时候,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除了录取率,还有国际生占比,结合起来看。
甚至还要挖的更细,看学校的亚裔学生人数、中国学生人数。
数据很多,得看对我们有用的,这样才是“把录取掌握在自己手里”。
除了看数据之外,“了解学校”也一直是一个大学问。
除了学院、专业、录取偏好、招生过程之外,我们还能看哪些方面来提高录取率?
把了解学校当作一门“研究”
了解学校其实和我们买奢侈品的过程是一样的。
Top10的学校就像橱窗里的奢侈品,我们需要一点一点观察,计算自己现在有的钱。
最终的目的是得找到一个“能买得起,又能使自己身价翻倍”的。
所以,了解学校最主要的就是“剖析”学校,研究出最能使我们拿到入场券的抓手。
我们来看看几个剖析Top10学校的例子,真是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就让小藤“吓一跳”~
普林斯顿大学:
SCEA录取率超高、
运动员占学生人数的 20%
疫情影响,普林取消了 2025 er的 SCEA批次,2026 er的EA批次重新开启。
2024 年普林的SCEA批次中有 791 人被录取,(未公布申请人数,暂无法计算录取率),2023 届的早申录取率为 13.9%。
在这更早之前,早申录取率也曾达到过 21.1%。
相比RD 5%以下的录取率,明显的说明了SCEA 进入普林斯顿的可能性更大。
这也是小藤昨天跟大家说的“能尽早下车就尽早下车。”
另外,大多数留学家庭可能不知道,普林的运动员占学生人数的 20%。
而且普林有的38 支 NCAA 一级运动队,并且直言:有运动天赋是很加分的。
在美国校园,学生运动员都是同学中的明星。
也有学子分享过自己凭借体育特长,拿到了offer。
哥伦比亚大学
“隐形套磁”不管用,
活动列表,在“精”不在“多”
有人这样形容哥大2025er的录取:之前是爬华山,现在一下子变成了攀登珠穆朗玛峰。
明德上一季学员的哥大录取,也是历经“千辛万苦”才摘得硕果,详情可查看链接👇:
战绩丨哥大offer+1,录取率历史最低不足4%,它的魅力无可阻挡
综合明德学子和college transitions的案例,小藤发现哥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喜欢做减法。
首先,哥大对于“表现出的兴趣”,并不怎么理睬。
也就是说不会根据是否访校、有夏校、联系招生官、参加在线招生会,这种“隐形套磁”的行为来评判学生的录取。
另外,课外活动方面,不要热衷于把活动列表填满。
填满并不能给哥大的招生委员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会根据一些特定活动来看待申请人的能力。
比如招生策略中提到的著名的国际数学竞赛、顶尖的大提琴手、原创科学研究、或者创办了产生巨大影响的慈善组织等活动。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活动顶五个”。
今年哥大的录取率比普林都低,成了美本录取“老大难之最”。
准备申请哥大的学子还是要做充分的准备,把所有细节都把握到位!
芝加哥大学:
开设新专业,
多看官网!多研究“新动向”
芝大作为老牌文科院校,在我们的印象里,最出名的就是它形成了“芝加哥经济学派”和“芝加哥社会学派”。
CS和工程方面好像并不多见。
但是,芝大在今年三月和八月发布两条公告,宣布成立“媒体艺术与设计”与“数据科学”专业。
媒体艺术与设计(简称MAAD) 的学生事务管理员 Riss Ballard 称:
“这个专业的主要是根据现有的学生需要和社会发展。
如果有学生想从事计算机科学类的专业,并且他们真的想探索更多创意元素,那么 MAAD 将是一个不错的去处。”
Liew 家族计算机科学主席兼教务长高级顾问 Michael J. Franklin 说:
“数据科学专业的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数据并将其应用于医学、公共政策、社会和物理科学领域的关键现实问题。
我们正在扩展数据科学的传统观,考虑其伦理和社会影响,使它能产生世界影响。”
老牌文科校会不会更大范围的做理科方向的延伸,我们无法预测。
但就目前来看,芝大确实希望培养出一些具有数据思维的学生,而且在加快这一步伐。
跟着学校的发展走,这些新的专业就是我们机会。
看了上面“剖析学校”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
有的学校是申请批次选对,就相当于提高20%的录取率;
有的学校是选对专业,就吊到了招生官胃口。
研究学校来提高录取率有很多个方向,小藤只是列举了几个不同学校的例子。
具体申请的过程中,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想去的学校进行评估和把控。
相关信息一定要利用起来,尤其是官网!!!
小藤现在都能背出各大学校官网的目录了(叉腰.JPG),你能背出一所梦校的官网目录吗?
现在,所有实用的申请技巧小藤已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小藤还要再唠叨几句,就是申请过程中一定要有的——自信。
多听听自己的声音,
有自己能拿到offer的勇气和自信
很多学子在申请的时候一直被成绩和活动裹挟,加上外界的各种消息和push。
有的会出现深度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有学子分享自己在准备申请时候的状态:“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忙碌,而是无穷无尽的忙碌。
一是不知道,这种为一分两分托福担惊受怕的状态,什么时候可以结束;
二是不确定,这持续且重复性的忙碌是不是能带来自己想要的,或者说让父母满意的不那么差的结果。”
从客观角度来说,申请就是一个我们没百分之百把握的事情,充满了不确定性。
这不是对某一个人来说的情况,而是大家都一样。
我们的美本申请,大概可以用这样的一个非绝对恒等式来概括:
准确的评估+正确范围内的选择+有效的规划+可能存在的运气+全力以赴的努力=有限时间内的最佳成绩。
不出意外的情况,我们可以获得好的申请结果。
就算有意外情况发生,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路,自己也不会后悔。
主观来说,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勇气和信心”,甚至是“一些盲目自信”来让我们更好的表现自己。
“心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有人嗤笑说这句话的人是白日做梦,有人说先想了才会有做的过程和实现的可能。
各位美本申请的学子们正是年轻有希望的时候,当然是属于后者。
听听自己对未来的声音,可以给我们更直观的鼓励。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乘风破浪之后终有云帆沧海时,大家一起加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