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名校,普林、哈佛、JHU等招生偏好竟如此迥异!都在这19项里了……

明小藤 明德立人本科留学


小藤今天很想跟大家聊聊留学申请绕不过去的话题——美国大学招生办筛选标准到底是什么?


家长们在各种平台、机构咨询时,大多都会听到老师们在说这个,但多多少少都有点云里雾里的。


美国前招生官Derek,曾在明德的讲座中提到他们在招生时的标准多达19项,原来他们都是按这些标准来筛选申请者的!


这一下简直就是破云拨雾。



趁此机会,小藤要给大家好好掰扯掰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这19项筛选标准被细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的。


每所大学筛选申请者时都以此为标准,再把这19个要素按重要性划为四档进行筛选。


那么,如何按照他们设置的标准进行对号入座,就得发挥我们自己的聪明才智了。


现在,就跟着小藤一起来看吧~


01


通过这19项标准来筛选学生


6项学术性标准


Rigor of secondary school record 

中学课程难度


这是NYU官网上关于录取的一段话:

The admissions committee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number of honors, AP, and IB courses the applicant has completed in high school (when available). 

--- 录取委员会着重看申请者在高中时完成的荣誉课程,AP和IB课程(如果可能的话)。

与此同时,也有数据显示:USNews排名榜前100的大学,以普林、哈佛为首的37所大学将该项列为最重要标准。

这说明大部分牛校都很看重成绩的含金量。

Class rank 班级排名


以普林斯顿和布朗大学为首的14所大学都将该项列为最重要标准。

就申请者而言,这些顶尖大学将班级排名列为最重要录取标准。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要申请这些学校,申请者光是优秀还不够,必须得是远超竞争对手的优秀。

从大学层面来看,由于频繁泄题及成绩注水事件的发生,招生官只能更多地在国内已经有相当知名度的国际学校或普高国际部里选苗子。

申请者们往往更多是在跟与自己同水平线的优秀人才竞争,因此这个排名也显得尤为重要。

Academic GPA 


往年录取数据表明,GPA的重要程度大于SAT/ACT成绩。



图中显示,录取新生的TOEFL和SAT成绩权重10%,而与之相对的是其高中成绩,即GPA,占比高达60%。

众所周知,申请的学校越好,课业越重、课程越难。如果高中时候GPA没有到达一定水平,学校就会有“你能不能胜任我们学校课程难度”的疑问。

近年来Top30名校不断攀升的GPA基准线足以说明这一点。

Standardized test scores 标准化考试成绩


主要指TOEFL/IELTS成绩,SAT/ACT成绩,当然也包括AP、SAT2成绩等。

这算是学术六要素里最正规正矩的一项了,纯看分数有没有过线。

有一点比较好玩的就是,对于美国的顶尖大学来说,一旦申请学生的分数到了学校划分的基准线后,追求更高分的目标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

而因为疫情的原因,绝大部分大学都采取标化可选或不考虑标化的政策,所以大家可以量力而为。


Application Essay 文书


文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一个很宝贵的、可以透过文字直接与招生官对话的机会。

现在的社会里,很多人都不会关注你是谁,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但在你的文书里,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另一方面,当申请人各方面竞争力都很强时,或是两个申请人旗鼓相当时,NACAC数据显示,高质量的文书会成为决定性因素。

这一点上,芝大及UC系的偏好就非常明显了。

Recommendation(s) 推荐信


比“人脉”的地方来了。

如何能全面地了解一个人?除了他自己本身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其身边人对他的评价。

推荐信最好选择那些你曾给他留下过非常深刻的印象的人,能找到那种非常知名的大牛最好。

如果找不到,就要选择更了解你的人,更容易写出一封有血有肉的推荐信。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需要维护好与他们的关系,保持一个很好的沟通。不然时隔一两年突然再因为自己的事去麻烦人家,双方都会很尴尬。

13项非学术性标准


Interview 面试


近年来,社恐这一现象在年轻人群体中越来越普遍。

许多留学生原本拥有不错的标准成绩和个人背景,可是一到了面试就手足无措。

原本能洋洋洒洒能写出一篇优秀的Essay,面对AO却开不了口,错失了被录取的大好机会。

其实已经走到面试这一关的学生通常都有过硬的成绩,出色的活动、优美的essay。如果仅仅只是因为紧张才没发挥好,那就太可惜了。

简单来看,面试其实也只是一种辨识标准,不仅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是否与学校要求的品格相匹配。

严格来说,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喜欢咱就上,不喜欢咱就“互删“。所以,要面试的同学真的不用太紧张。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一种能体现组织领导能力、体现社会责任感的工具,也是招生官希望通过活动本身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

做活动之前,我们可以看看美国顶尖大学的官方对于学生的要求是什么,然后再针对性的做活动。例如——

普林斯顿 :“It is our mission at Princeton to ensure that our community is as diverse and 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as possible.” (我们的任务是确保普林斯顿的学生群体尽可能保持多样化、能激发智力和思维的发展)

Talent\ability 天赋


能将天分和能力列为最重要标准的学校通常都是牛校或是特点鲜明的大学,这一项主要看竞赛项目。

含金量越高,提分越高。

Character\personal qualities 个性


热情(passion)、好奇心、坚韧(perseverance)、领导力、敬业(a commitment to service)等都是美国大学非常看重的品格。

当该项标准成为最重要因素时,一定要确保通过论文用事实或实例将这些品格展现出来。

First generation 第一代大学生


指家族里没人念过大学,你是第一个念大学的人。

耶鲁大学招生官特别提到过第一代大学生在录取过程中的重要性——

“Although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can be challenging for first-generation applicants,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at Yale College is proud to recruit, admit, and support first-generation students upon matriculation. In fact, more than one out of every six Yale students will be the first in their families to graduate from a four year college.”

耶鲁大学里每六个人就有一个是第一代大学生,他们以入学后录取的第一代学生为荣。

Alumni\ae relation  校友亲属


美国私立大学中,以哈佛为首的顶尖名校十分看重家族传承。

早在2010年至2015年,哈佛“传承生”录取比例高达34%,而“非传”录取率仅为6%。换句话说,只要父母中有一人毕业于哈佛,子女的胜算比其他人就高5倍多。

他们这么偏爱校友子女,其实也是在鼓励校友回馈母校。毕竟像这类名校,每年光校友捐献的资源,都足够让其他学校眼红了。

Geographical residence居住地

State residency 本州居民


这两项是针对美国本地的学生,在这里我们先不做讨论。

Religious affiliation \commitment 宗教信仰


在这里点名圣母大学和佩珀代因大学。

虽然大学是不能因为你不信他们的宗教就不让你上大学,这样会被告歧视,但在录取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壁垒。

也有很多同学因为不能接受其中的宗教氛围就放弃申请的情况,这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权衡一下。

Racial \ethnic status 种族


美国法律虽然严禁种族歧视,但在每年的大学录取时都会有一些“反歧视”的官司要打,有很多著名的案例可以作证这一点。

这些“老派绅士”风格的大学十分注重自己的声誉,但近年来也总被本地学生认为有矫枉过正的趋势。

但无论如何改革,有一点是很让人感到无奈的——作为亚裔、特别是华人,录取的比例和名额往往是最低的。

但他们也架不住我们优秀,美国有许多名校都有“中国人大学”的绰号,比如南加大。

说到底,实力可破一切。

Volunteer work 志愿者工作


对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是义工的核心,这也是藤校、名校们强调的特质——

你能为社区、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Work experience 工作经验


这一项在增加essay主题上有很大的优势。

之前就有一个很经典的案例,一位田纳西州的女生把自己在Domino披萨店打工的经历写成essay,最后成功录取梦校还登上了纽约时报。

Level of applicant’s interest 对本校的兴趣


对本校兴趣和新生入学率密切相关,通常是名校非常看重的一个因素。

录取就像“相亲”一样,它是双向的。学校在选择自己心仪学生的同时,申请者们也在挑选自己的喜欢的学校。

对学校的兴趣程度也是双方匹配度的另一种表现。

学生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展现对某所大学的兴趣:第一是ED、EA申请(ED、EA、RD,对某校的兴趣依次递减);

但要注意的是,我们不喜欢被学校发WL的好人卡,学校也不喜欢成为我们的备胎。所以在ED、EA和RD的申请上,我们需要慎重选择。


02


每所大学的筛选标准都不一样


经过上面一番简单介绍,相信很多家长都已经对招生办的19项筛选标准有了更深的认识。

可光认识也不够啊,跟大学的录取偏好对不上号,不也是盲人摸象么?

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小藤这就跟大家分享分享,如何能用这一套标准摸清梦校真正的核心需求。

小藤随机抽出了五所大学做19标准的程度划分,分别有普林、哥大、JHU、布朗和UCLA。

具体情况如何,大家可以来跟小藤一起来分析分析——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对这19项标准要求都很高,只能感叹一句:不愧是普林。

天赋和硬核学术能力极其看重,但学生对学校的兴趣却“不在考虑范围内”。

怎么还有点傲娇的感觉??

另外,小藤在普林官网里挖到一些小细节——

学术方面,申请者个人的成绩单和教授推荐信被特别强调。



非学术方面,作为一所相当Old School的大学,普林毫不意外地在第一代大学生和校友亲属方面非常看重——虽然被它划到了第三档里。



傲娇的人心思很难猜,傲娇的学校也不好对付,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细心,挖掘细节。

布朗大学


紧跟普林老大哥步伐的布朗同志,在其不羁的外表下,也藏着个学术派的灵魂。

布朗大多数标准都与普林重合,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单出来的点。

但小藤不信邪,这么一所不走寻常路的大学真能没有彩蛋?果然,作为黄金矿工顶级玩家,小藤挖到了——



“我们不建议你把奖励证书之类的材料作为补充材料交上来,但是如果你是个YouTuber的话,我们不介意互关一下参考一下。”

太潮了,本5G选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等着,布朗粉丝榜一必定是我!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在JHU的评判标准里,班级排名、标化和文书上的重要性是仅次于课程难度、GPA和推荐信。

这可以推测出一点,JHU更看重申请者的可塑性和抗压能力

而令人惊讶的是,在非学术方面,JHU最看重申请者的个人品性,天赋和活动能力都要为它让位。

这让小藤不禁联想到了那句医之大者,为国为民。



可见这是一所非常有情怀有使命感的大学。

UCLA


这是五位参赛选手中,唯一一所不把班级排名和推荐信放在眼里的大学。

或许是UC系一脉相承的自由开放,UCLA走位最风骚,也是最摸不清套路的一个。

学术的要素里有两个被拉进“不必care”的名单里,而非学术的要素里没有一个被它列进S级。

于是小藤又一次摸进了它的官网,在犄角旮旯里找到了一份几乎是“申请者说明书”的材料,以下是截图——

(点击查看大图)

哥伦比亚大学


哥大在课程难度、班级排名、GPA和推荐信上有明显侧重,而在标化上,哥大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



在官网里,哥大明确表示,由于疫情,他们将不会把标化作为必选项。

意思就是,提交了SAT or ACT对申请不会有更多的优势,也不会因为你没有提交这些就把你排除在外。

除了学术能力,哥大更重视非学术能力。像个性、活动能力、天赋和志愿者经历都是它很看重的点。

或许相比起天才,他们更倾向于一个内心世界十分圆融的申请者。

03


“匹配”是最重要的筛选标准


看完小藤的分析,相信大家心里都已经有一杆秤了吧~

其实很多聪明的家长都已经发现了,这19条标准里,除了部分非常硬核的分数要求外,大多都在讲一些“软实力”的东西。

近几年,我们总能看到一些“牛娃”“鸡娃” 的新闻,要求超高的竞赛成绩、逆天的分数和疲于奔命的背提项目。




大家似乎都快忽视了孩子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申请者本身而言,这种“软实力”是一种可称之为“天赋”的存在。

天生聪明、天生热情、天生对自己热爱的事情保持永不磨灭的好奇。

那么我们说:天赋不可辜负,务必全力以赴。

对于申请家庭而言,我们更多在说“匹配”这个话题。

没人愿意在破釜沉舟之后得不到胜利。

每个留学家庭都为孩子的留学付出了太多,每个人都在盯着哈耶普斯麻,但现实是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那里。

当不适合成为唯一的阻碍之后,或许我们就该在“匹配”上寻找出路。

最后,明小藤祝愿所有2022Fall的同学们都能申上自己喜欢的学校!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标化、选校、专业、背景提升、文书等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小助手咨询。


我们会在工作时间2小时内进行答复,期待与您的沟通~



<end>


开年重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