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愿意去看那些成功申请到名校的同学的故事,想从这些成功的经验中学习、借鉴,希望能对自己的申请有所帮助。但其实在每次申请季结束之后,更多的还是遗憾,每年都会有很多同学表示“如果当初早知道XXX就好了”......即使认为自己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解得够多了,可在申请季,还是会有很多地方让人措手不及。而这些申请季里他们后悔的事,或许会比你想象得要更有帮助,希望能让大家避坑、吸取教训,少留遗憾。“等我开始关注到GPA的时候,我已经跟那些优秀学生拉开一大截差距了。而当时最好的办法,也只有立刻开始去努力提高GPA,并安慰自己,招生官会看到我的进步的。但也担心,会不会被认为是,平时不努力,临时搞突击。我总是在想,如果当初我能早点了解到GPA的重要性、早点重视它,会不会能去更好的大学。”我们经常会认为美国大学不以成绩论英雄,觉得他们是博雅教育,更在意的是活动、文书这些。但其实,美国大学是不只以成绩论英雄,藤校、大部分名校录取学生的GPA、SAT等这些分数都是很高的。

(宾大录取学生数据)
特别是GPA,尤为重要,因为它不像SAT、托福一样可以刷分。所以很多留学家庭甚至从9年级就开始注意了。而像这样在之后补救,会需要耗费更多精力,也并不一定能追上。而且我并不是很外向的性格,平时和老师的交流除了偶尔问下问题,就没有其他的了。当时我想申数学专业,所以去找了我们的数学老师,其实我和他也并不是很熟。而且当时如果想要赶上早申的话,时间其实有点紧了,不过当时老师也答应我了。虽然推荐信在整个申请材料中,不是那么至关重要的一环。但自己在总结申请季经验时,总觉得如果能早点就和老师接触、早点和老师说写推荐信的事,就更好了。”如果像这样等到该要推荐信的时候才去找老师,就已经晚了。在平时的时候,就应该要和老师多接触、多联系,让他了解你。这样老师在写推荐信的时候,才有可写的东西,写出来的推荐信也才会更可信、更有力度。而如果老师并不了解你,写出来的也只会是千篇一律、客套的内容了。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找替你写推荐的老师,一定要找相熟的、了解你的并且对你的态度是发自真的的肯定的。
切忌找一位名望高但却跟你没有啥交集的老师,老师不了解你,给你写的推荐信自然也就没啥看点了。“要尽早开始进行申请流程,这几乎是每个申请者都知道的事,我当然也知道。托福、SAT第一次考之前也没好好备考,总觉得之后还有机会。但等之后再准备时,其他事情也都扑面而来了,完全处理不过来。文书之前信誓旦旦说要给申请的每个大学都写专属内容,结果就是一篇文章改来改去,勉勉强强提交了。什么事情都是“能拖则拖”,最后结果就是什么事都做不好。”美本申请,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首先就需要提前有一个细致的规划,不至于之后慌乱。不要对自己的自制力太有自信,人都是有惰性的,我们也需要有外在的约束力。可以让父母、朋友、申请导师...去督促自己,按照计划进行每一步。“当时大家都在纠结‘ED选reach还是match’,但对我来说这根本就不是问题。那个时候我觉得,此时不冲更待何时?!而且,万一哪所学校不小心碰运气录了我呢!结果当然是被拒了,后来还应验了那句老话“ED冲刺一时爽,RD被拒火葬场”。你们千万不要像我一样虎,ED一定要谨慎选校,那些名校招生官可不是吃干饭的。”
比如2021 fall,杜克大学ED录取率为17%,而RD录取率仅为4.2%,整体录取率9%;范德堡大学ED录取率18%,而RD录取率仅为5.3%,整体录取率9%。所以ED这个机会非常珍贵,一定要认真分析利弊,谨慎选校。但一些同学,因为总觉得还有RD“托底”,而且总想跟身边的同学一样,冲刺一些排名高的学校,希望能侥幸获胜。但往往,因为选校过高,准备又不充分,错过了ED这个上岸的最佳时机。等到RD轮次,大学的Offer发的越加吝啬,才发现自己最能去保底校...
当时不知道怎么想的,觉得不申白不申,申了还能多一个机会。哈佛、哥大这种试试又没什么,万一碰上了呢。但我没想到的是,每多申一所大学,就意味着我要多了解一所大学、多写一个小文书......时间完全不够分,精力也分散了,反而分配给那些本来能冲一冲的大学的时间少了很多。“多申一所,多个机会,万一申不上,也只是多花了一点申请费”,从理论上讲好像不无道理,但大家忽略了一个前提——你有那么多的时间吗???大多数学生时间本来就紧迫,往往到最后准备出来的东西都是比较粗糙的。
最重要的是,它压缩了你本该去申请你的match校的时间,最后申上了还好,最怕就是没冲上,匹配校也丢了...选择学校,合适的大学数量大概10所左右最佳,最好控制在15个以下。当你申请的时候,要想好自己是否真的想去这些学校。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中,要选那些自己喜欢、适合的大学。如果只是为了碰碰运气,其实并没有必要,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刚开始选校时,心里比较没底,就问了一些也要出国的同学,想看看他们都是怎么选的。问完以后,心态就彻底崩了。发现他们很多人都说要冲名校。好多同学说“不是名校有什么好申的啊,申上了也没什么可读的”;有的同学说“肯定要多选些排名高一点的啊,那些没名气的,别人还以为你去了个野鸡大学呢”......然后很长时间里,我都陷入了这种“非名校不读”的焦虑中。满脑子都在担心,万一将来我的朋友们都去读了名校,就我不是,那多丢人啊......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这些名校上。去模仿录取学生,打造一个我以为的名校喜欢的形象。反而之前觉得合适的几所大学,花得心思却不多了。后来,在我收到那一封封拒信时,我才突然清醒了过来。”其实在申请季,自己本来就会很焦虑,也难免会在心里和同龄人比较,太在意他们的选择、别人的看法。但peer pressure一直都会存在,最重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因为别人的话、别人的成绩、奖项,就陷入长时间的紧张和焦虑。要时刻记得提醒自己,尽快调整心情。即使被别人的话影响了情绪,也不要被别人影响了选择。在慢慢缓解情绪、恢复了理性思考之后,再想想自己最喜欢、最合适的是什么。希望这篇文章能在申请细节、策略和心态上,对大家有一点点提醒和帮助,祝愿大家的申请季都不留遗憾~如果您在申请过程中,有关于标化、选校、专业、背景提升、文书等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小助手咨询。
我们会在工作时间2小时内进行答复,期待与您的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