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前段时间录取了西北大学ISP荣誉项目&西北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L同学吗?

能够被全球仅录25人、全美最顶级的本科项目之一录取,而且L同学所在高中没有美国大学录取传统,Ta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虽然小藤之前从导师的角度了解过这个案例(西北大学2026er:托福115+,GPA接近满分,险因这个「致命问题」,错失Top10...),但没采访到学生本人,总觉得有遗憾,毕竟,当事人最有话语权,我们希望能够把录取最真实和客观的原因剖析给家长们看看...
这不,我们的L同学带着他最真诚的分享来了!
为保证“原汁原味”,我们以Q&A+Summary的形式,将L同学的意思完整呈现,相信看完你会有一些收获。
Q:你高中是在新加坡念的,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规划出国和留学的?A:大概从初二开始考虑的,因为感觉国内这种比较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适合我这种比较喜欢自己进行探索的风格。虽然我成绩保持得不错,但是一直压力都比较大,也没有时间进行太多的课余活动。我在和一些外教的交流过程中得知了国外的教学风格,就很想去体验一下。于是我在初二升初三的暑假我没有做暑假作业,而是学了一个假期的英语并且去考了语言。选择新加坡是因为它离中国比较近,社会治安也不错,并且华人多,可能比较适合我这种刚踏出国门的留学生。接着选定学校后就开始准备入学考试了。Q:你学的是公认的最难的IB课程体系,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IB课程的学习体验和心得吗?A:其实对于经历过中考的我来说,我个人感觉IB还是轻松很多,比国内高中好太多了。但是我身边有些人感觉压力非常大,甚至有的同学轻度抑郁。IB和国内很大的区别就是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自己规划、安排时间,以免所有任务都堆到一起,最后到deadline的时候焦头烂额。国外的老师风格也和国内不一样,不会压得很紧,所以自觉也很重要。IB主要的难点在于研究论文(包括IA和EE),还有让人很无语的认识论(TOK)和必须完成的课外活动(CAS)要求。虽然这些需要我们花费很多额外的精力,但我们也可以从中收获一些宝贵的research experience,为大学打好铺垫,同时可以拿来充实活动列表。我觉得IB比较适合英美混申的同学,因为IB在美国可以被看作AP的替代品拿来换学分,在英国也能展现出自己除了学习之外的其它能力。但是我觉得只申英/申美的同学可以考虑A level/AP,因为它们在各自国家被接受程度是最高的,并且也不像IB有一堆乱七八糟的额外要求。Q:你的活动列表里,最喜欢和最享受的一段经历是什么?A:我最享受的活动肯定是花样滑冰。我长大的地方并没有冰场,所以高中到新加坡才有机会接触到这项小众运动。通过不断努力解锁新动作的这种成就感逐渐让我越来越热爱花滑,它也在我的IB过程中为我提供乐趣并且帮我减少压力。在IB第二年(最忙的一年)的时候我决定参加一场比赛,而我为了比赛也付出了许多,比如放学后立马赶去冰场上课或者周末早上五点起床去跟音乐训练。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崭新的经历,我也体验了自己选音乐、编辑音乐、选服装、编舞等一系列过程。准备比赛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为我的主文书提供了素材。不管比赛结果如何,我在这段时间的高强度训练中技术长进了不少,并且也更深地热爱上了花滑。Q:最近冬奥会也很多人认识了花滑和其他冰上、雪上运动,作为一名花滑“选手”,你觉得花滑运动的魅力在哪里?A:感觉花滑和其他运动不太一样,他是过关斩将的感觉,很有成就感!还有就是有一种学的东西逐渐越来越高级的感觉,让人非常享受这个过程。Q:为什么会选择ED西北大学?你最喜欢西北的哪些方面?你是怎么发现西北ISP项目的,为什么会对它感兴趣?A:我选择西北大学很大一部分因素其实是它的ISP项目,甚至可以说我就是奔着ISP去的。对ISP感兴趣的原因是我的爱好比较广泛,并不想抛弃理化生中的任意一门课。在IB选课中我不能同时选三门科学,所以自学完成了IB生物课程并且获得了一些相关奖项。我认为所有的自然科学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并且现在有很多重大发展都是跨学科的。同时学习多门科学也可以为我之后做research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ISP项目也有一些它独特的优势,比如小班教学和顶级教授配置。西北以跨学科教育闻名,这里的学生大多数都有两个甚至三个major。这得益于西北的quarter system,也就是一年分为四个学期,选课非常灵活,也可以广泛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因此我就算没有被ISP录取,我也可以接受到很好的跨学科教育,比如选择多个major或者带上minor。
Q:主文书是如何构思的?你觉得主文书和小文书的写作重点分别是什么?A:主文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之前提到的滑冰比赛出现的小意外。当时我们报名成功后投入了很多精力训练,却在比赛前没几周被通知外国人不允许参加这次比赛。我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向新加坡花滑协会不断争取机会,最终成功加入比赛。这个题材既包含了对梦想的追求,也体现了敢于为少数群体(外国人)发声、挑战权威的精神。在和老师的讨论中,老师也提到敢于挑战权威也是一个科学家所需要的特质,所以就选择了这件事作为主文书。主文书和小文书的侧重点非常不同:主文书主要是通过一个故事表现出自己的性格特质或者独特的精神。而(西北的)小文书是典型的why school类型,主要要写自己为什么对西北情有独钟。主文书基本上是记叙加上少部分议论,而小文书比较偏向说明文。在小文书中我提到了西北的跨学科教育、我会怎么利用它的quarter system、它独特的ISP项目等,同时也列举了几个具体的我感兴趣的教授以及研究课题。我也具体提到了一些西北独特的club、internship opportunity等,可以表现出我对西北的了解。
Q:请说一说你跟明德导师合作的感受吧,你觉得她们对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在申请开放前,我的导师每个月都会给我一个当月总结并且对未来几个月需要做的事作出详细规划。这样就让我对我自己申请材料中欠缺的部分非常清楚,并且知道之后应该做一些什么事来使申请更完美。主文书方面,导师也给了我许多建议:我一开始的主文书其实有两个不同的主题,经过和导师多次讨论后敲定了上文提到的题材;我在构思主文书的故事结构时也稍有欠缺,也是根据导师的建议不断修改才让故事变得更扣人心弦,而不是平铺直叙。选校时我们也进行了很多次语音沟通,导师也根据我的风格给我介绍、推荐了不同的学校。还有一次我的面试视频在申请截止日期前一天晚上才出来,即使是半夜老师们也给了我很多建议(关于提交还是不提交,因为并不是特别出彩)。A:由于大学学习进度还是比较紧张的,所以我也在自己学习一些IB范围外的知识,以便为大学课程打好基础,甚至提前预习大学课程。我个人比较喜欢在Youtube上找视频学习,然后做好笔记。除了科学之外,我还在哈佛大学的网站上找到了免费的计算机网课并且正在学习。因为计算机在现在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很有发展前途,在科学以及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也会用到编程来做模型或者解决问题。我可能还打算去找一些科研或者实习的机会,来丰富自己的经验。当然除了学习之外其他活动也不能少,比如我打算去学习一项新的运动——网球。
在看过导师和同学关于西北录取的综合解读后,小藤总结了以下5点Top级录取经验给到大家。
Top级高校,以西北大学为例,它向来以严格录取出名,其中录取的亚裔非常少,录取中国留学生录取率低于1%。
不夸张的说,近年来小藤看过的西北录取,其中国学生的托福和SAT分数就没有低于110/1500分以下的,年级GAP排名基本都在前5%以上;
L同学也不例外,作为一个经历过体制内中考,且考出Top1成绩的学生来说,各项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已经非常深厚了。
最终在规划季出来的各项标化已经基本无瑕疵。很多家长认为这就稳了,但其实这只是敲门砖...
聪明如L同学,在转学前后,他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已经拿到了各种数理化生等各类大小奖项;
但过犹不及,导师了解完他的各种情况后,立即就发现了他活动规划中的短板——缺乏非学术类的活动。
特别是在学术类活动相对丰富的现状下,衬托得非学术类活动更加贫乏。
这,不就是国外招生官常挂嘴边的“亚裔理工男”形象吗?
在导师的帮助下,L同学迅速梳理出了一条非学术活动路线,于是就有了大家后面看到的花滑、公益及一些其他文艺活动;
同时也查漏补缺,继续丰富自己的科研经历,使学术类活动更加锦上添花。
所以,中国学生切记不要进行“偏科式”发育,要好好理解美国的“全人教育”。
申请只有一次,在构思主文书时,大家理所当然要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招生官看。
L同学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他有丰富的奖项、傲人的成绩,可能随便拿出一个来写都是“优秀”二字的体现。
然而最终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选用了他觉得“业余”的一项非学术类活动——花滑运动。
并且巧妙的将发生的事与自己未来专业学习中需要的品质和特质相结合,最终让招生官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他的不同。
L同学也十分坦诚地说,尽管他对美国申请已经有了一些概念,但一开始他也是没想到的。
关于主文书的选材和构思逻辑,这一点十分值得美本申请的同学和家长去揣摩。
在申请中,L同学的另一项特质,也经常被导师提及。那就是他非常善于接纳其他人的意见。
这一点从上面他跟导师的配合中就可以看到,而且还有个改文书的细节——
文书是需要打磨很多稿的,值得一提的是,每次L同学都会把做改动的部分标注出来,方便导师查看。
这种做法使申请季变得非常高效,可见L同学做事情非常靠谱和有条理。
另外要补充一点的,除了善于接纳,还要善于辨别,在真实的申请过程中,学生会接收到来自导师、学校升学指导以及家长的各种建议;
这其中有坚持有放弃,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决策能力。
从一开始L同学决定留学,期间完成IB的各项课程任务,到后来剑指西北大学顶级项目ISP,每一步都是提前树立目标,并用超强的执行力去完成它们。
甚至拿到offer后完全没有松懈,甚至为了今后可能会用到编程作为工具解决科学问题,准备专门自学计算机课程。
还打算也想再学习一个新的运动充实自己。没有拖泥带水,也没有太多纠结,每一步都间无虚发。
这,不就是优秀孩子的培养模板吗?
小藤只能说,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看到的都是躺平;而优秀的人都在“自卷”。
谷爱凌是,苏翊鸣是,L同学亦是。
L同学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您在申请过程中,有关于标化、选校、专业、背景提升、文书等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小助手咨询。
我们会在工作时间2小时内进行答复,期待与您的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