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进商学院,我只想逃出来!”

Katherine 明德立人本科留学



很多人问我在美本读商学院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当时刚进商学院一个星期的我只说了一句话:


“卷得我想退学。”



01


在本科时期,一提起最出圈的商学院,大家都会想起Stern,Wharton,麻省的Sloan, UC Berkeley Haas等。


很少有人强调在美国的本科阶段,并不是每所top大学都有商学院,也不是每所大学的商学院都招收本科生。


即使有的大学商学院也招收本科生,但很多大一新生也无法直接申请进入商学院。


大一新生一般需要在文理学院中上一些先修科目,等到了大一下学期或到了大二阶段再去申请进入商学院,比如伯克利、埃默里、北卡教堂山、密歇根安娜堡分校。



如果大家很坚定地想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追求顶级投行、咨询公司,可以在选校的时候好好考虑是想要高中毕业直接进入四年制的商学院


还是先进一所大学的文理学院体验一下人文教育再考虑要不要进入两年制的商学院。


一般来说,越早进入商学院学习专业课程,更早地接触到社交文化,对后期的recruiting会更有优势。


而有的学生虽然在进入大学前认为自己想进商学院,但在文理学院的氛围中待了一年之后也常常会开始纠结。


因为商学院的氛围和课程设置,和普通注重通识教育的美本阶段是非常不同的。


一般,美国大学的文理学院里不会提供金融、会计、 管理咨询这样的专注于就业的专业,也仅在本科阶段提供BA和BS两种学位。


而商学院的本科生们,大家一般拿到的是BBA 学位(Bachel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商学院的课程重心是职业化课程,目的帮助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就找到工作。


甚至在商学院中,有的课就是专门教你如何社交、如何面试、怎么理解各种不同的着装要求、怎么写简历和求职信等。


在结束本科阶段后,只有少数的学生会选择直接去读研究生。


大家常听到的解释是:


如果我是一家投行,看一个学生的简历发现他本科是商学院毕业,却没有工作经历直接读了master,我大几率会猜测这个学生是本科阶段求职没有上岸,没有办法才去读了研究生,这样他和其他的竞争者们相比就没有那么有竞争力。


02


很多人觉得,商学院教人找工作?这也太实际太practical了吧!为什么我会被卷得想打包走人呢?


我试图以一种不偏不倚的心态来写这篇文章,希望真正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发出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我之前会跟我的朋友们说,我觉得进了商学院就好像进了一场充满美梦的骗局。


这显然是冲动的气话。


如果要我形容的话,商学院并不是骗局,它更像是一个适合特定玩家的游戏。



如果你适合这个游戏,你能脱颖而出,成为赢家,然后得到很好的结果。


但如果你的性格或志向不适合这样的环境,那你就会觉得适应这场游戏的规则很痛苦,也玩的不开心。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从来都不觉得我想要进投行,做咨询,做高薪人上人。


在进入这所大学之前,我根本都不知道这所学校里还有一所商学院。


这可能得归于我的school research没有做好,但是更多的是在我高中的申请阶段,我完全没有把学习商科作为一个择校的因素来考虑。



首先,很多人为什么要来美国上大学呢?


因为美国的课程更灵活,想换专业就可以换,甚至一所学校不合适想转学就能转学。


美本同时更注重通识教育和人文情怀,所以给了学生很多机会去探索不同的学科和兴趣。


我曾就读于一所英国的高中,相比之下英国的大学更注重职业化的教育,定了专业和学校就不能轻易变动。


当时我不喜欢这样的教育理念,所以放弃了LSE也要来美国上学,而我现在又进了一所美本的商学院。



美本的商学院和liberal arts教育并不是一种氛围和体系。


商学院的课一般都是大课,一整个教室里大家摆着自己的名牌听着教授教课,一个学期下来教授可能连你是谁都不知道。


有问题问TA, 没问题的时候大家都很忙。


大二的学生都在忙着找大三暑假的实习,实在没有工夫专门去教授的Office hour和教授聊天,有时候聊了还觉得是浪费了别人问问题的时间。


相比在文理学院学习时,有的课就是十几个人和教授在教室里围成一个圈,互相发表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的看法,聊天聊地聊东南西北,有一种学术思维迸发的意义感。


平时去找教授聊天,可以聊学术,也可以聊生活,这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活。


在商学院中,这种人文氛围被求职的压力和职业化的课程取代,大家被鼓励着竞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如大多数职场一般浮于表面。


可能有人要问:“又为什么会进商学院呢?


对我来说,是我在内卷中迷失了。 


总感觉不进商学院就找不到工作,不进商学院就当不成高薪人上人。


大家都在卷,卷着卷着就都卷进来了。


客观的讲,我现在所在的商学院在知名程度上是绝对比不上LSE的。


如果我坚持自己的初心在文理学院里尽情享受知识和人文教育,我不会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去英国留学的决定。


但进入商学院之后,回头看往事,我总感觉自己好像忙忙碌碌做了一堆没用的事。


像是背着降落伞看世界,选择降落的时候错过了金灿灿的麦田,降落在一个没那么大没那么肥沃的油麻地里。



03


在我无数个夜里的自我怀疑和后悔中,我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人。


很多人因为不适应商学院毫无人文关怀又程序化的教学模式,深夜emo赶due, 赶完再给校友发几十封networking emails。


很多人会质疑,进了商学院又不适应商学院,难道不是因为自我目标定位不清晰和research没有做好吗?


我想说人的目标和passion是会随着时间、环境和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


我的高中时期热爱艺术文学,想学电影,学creative writing。


生活在父母为我提供的优越生活中,没有经历高考,舒舒服服也付出努力地度过了我的高中生活,对这个社会和未来的事业充满着理想化的想象。


进入大学之后,体会到了世界之大,竞争之激烈,连申请牛逼的社团都是费劲的。


在身边人的影响下,我开始了解各行各业的起薪和天花板,又开始计算如果不靠父母,保持自己现在的生活水平,那么月收入应该是多少。


算着算着就开始跟大家一起锁定高薪行业开始内卷,把兴趣爱好放在一边。


卷着卷着突然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是什么,自己有什么passion,此时已身在商学院。


进入商学院之后大家更要竞争,要竞争Junior summer intern,要竞争return offer。


学业是次要的,GPA过关就行,主要是社交和找工作。


好像进入了一个找工作的工厂,不找到工作就死定了。


但是退一步想想,事实真是这样吗?


人的一生有这么多年,有多少人这辈子换了无数的工作才找到适合自己的。


在追求高薪的同时,好像只有小部分人在坚持自己热爱的事物,这让我感觉很悲伤。



04


这篇文章绝不是为了talk trash about b school。


事实上,我承认有很多商学院的课程非常实用,教会了我如何像一个商人一样从方方面面思考问题,教会了我怎么从大学向职场过渡。


所以我说,有的人很适合商学院,因为他们目标坚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而在商学院的学习很好地帮助他们朝个人目标前进了,这是商学院存在的积极的意义。


而这篇文章更多是为了写给那些不那么确定,有自己的理想,即将要步入大学,或进入一个商学院的学生。


我想鼓励大家退一步看看人与人之间的内卷,再好好思考自己出来留学是想追求什么样的教育。


也希望大家能认真想想,商学院这个看似高大上的地方,是否真的能给你带来最好的大学体验。



最后,如果您在申请过程中,有关于标化、选校、专业、背景提升、文书等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小助手咨询。


我们会在工作时间2小时内进行答复,期待与您的沟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