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森林导师:美本申请形势已变,中国学生还被困在文书里...

明小藤 明德立人本科留学


如果你在明德看到一个高高瘦瘦、留一头卷发还带着点印象派画家气质的帅气小哥哥,就可以直接喊——


“Richard!”



本科毕业于维克森林大学、主修艺术专业的Richard,有国际视野和亲和度加成,最擅长深挖事情背后的底层逻辑,再讲给家长和学生听。


在留学行业里认真做过导师调研的家庭都知道,能遇到这类有才华、还具有创造性的导师是件多么幸运的事。


今天,小藤就专门邀请了Richard老师,把文书写作、名校看重的多语言学习、专业选择、申请趋势这几个方面抽丝剥茧,来跟大家讲讲申请背后的故事。



*以下为第一人称叙述


01


深陷于文书里的中国学生,

其实是被自己困住了


我自己是毕业于维克森林大学的,这所学校给我的感觉就是人文气息非常重,所以对文书的要求也特别高,特别重视人性和品格的展现。





(正在画WF著名的中心教堂的Richard)


像我们Z同学,在标化不太突出的背景下,ED脆录维克森林,成了我的学弟。这就说明,只要能过文书和面试这两关,被录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这几年作为导师跟学生接触之后,我对“中国孩子如何写文书”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在我把它归纳为以下四点:


A

跳出“第一句”框架,写自己的东西


我自己平时非常喜欢写一些创意性的东西,也喜欢在空闲时间做些短视频。像这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第一时间把人吸引进来


写文书也是一样,大家都知道自己被分配下来的时间有限,想要迅速抓住招生官的心,就要狂卷开头第一段话,最好能够直击人心。


刚入行的时候,我也喜欢用一句话作为开头,再加上一个双引号,就显得很有故事感


很多学生爱用,导师也爱用,后来就用得太多了。招生官一看:一句话带引号,好的,中国学生。


反而又跳进了窠臼里。



当然也不是说完全就不能用了,但我作为一个比较喜欢写创意类文书的人,肯定是想办法跳出这个框架。


你们想一想,大家都在用,你的写作水平得到什么境界才能脱颖而出啊。


所以我也在跟学生们不断摸索新的方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无限潜能。



说到底,文书和写作一样,本质是由浅入深来递进的。


比如你如何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又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成长和思考云云。开头写得特亮,内容却撑不起来,反而拖累了整篇文章的节奏。


B

去“讨好感”,

大学和招生官不需要被迎合


申维克森林的同学肯定都知道,这所学校的小文书都还挺有趣的。有篇文书题目就是“列出你最喜欢的5本书”


(T30补充文书汇总,后台回复“小文书”即可领取)


很多同学就想着说去投其所好,去看一些价值观超正、超有政治热情的书,或者专门去看一些特别小众的书,又或者估摸着去看招生官可能喜欢的书。


但其实是真诚还是迎合,招生官们都能看得出来的。


他们其实就是想通过你平时看的书,来综合评判一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而且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可能真的会问你:


“我看你文书里写的最喜欢的那本书,好像还挺小众的,能跟我说下,你为什么会选择它吗?”


这时候,你就必须从你自身经历出发,来告诉招生官这本书曾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人生经验,你看完之后有没有产生自己的见解。


像这种口头输出就很容易暴露你是不是在弄虚作假,是不是为了申请而申请,这是他们最忌讳的。


C

去匠气,讲真实的东西,

是写好文书的底层逻辑。


关于写文书这件事,我比较青睐于诚实,也就是展现真实的自己。


我自己平时也很喜欢用真实的视角,写创意类的东西。形式上用新颖的写作技巧,内容上保持真实,从内心出发,贴近生活,其实就特别有冲击力和信念感。


有的孩子会问:“老师,我想在文书里写俄乌战争,能不能凸显我关注国际形势?”



我只能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话题其实并没有纯粹的好与坏之分。


举个例子,2020年爆发的 “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很多同学都在写,有的直接被耶鲁录取,但有的连T50都没有冲进去,最后证实爆款话题对于部分人来说,很有可能就是“天坑”。



如何判断一个话题是好写的、出彩的,那就要看这个话题与你自身有多少联系。


比如俄乌战争,如果你是一个对地缘战争和地缘政治感兴趣的人,这个话题它正好能把你的兴趣和专业导向结合起来,那它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引子。


如果再输出一些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观点,那这篇文书就非常出彩了。


但如果你只是想要通过一个看似很唬人的话题,来展现自己思维深度和敏锐度,但它又离你非常遥远,最终也就像镜中月水中花,非常空洞且虚无。


D

“阅读量少”是中国学生永远的痛点


前面说的三点都是技巧性的东西,现在我们回归本质,聊聊为什么中国学生的文书总是要么“难产”,要么同质化严重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阅读量的问题。



就拿我带的美高学生举例子,每次看他的文书总会眼前一亮,毫不夸张的说,就是被惊艳到了。不管是文笔还是思想,都让我发自内心觉得他这个人真的挺厉害的。


并不是说他在美国读高中就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而是他自己非常热爱阅读,在美国读了很多书。


每次我在跟他meeting的时候,随便从我家书柜拿一本,他就会说这本书我知道,作者是谁谁,讲的是什么。


他读过这么多书,所以写作必然出彩,必然优秀。


后来这个学生就被爱荷华写作营IYWS录取了——这个写作营是美国非常顶尖的写作项目,也是美国最难申请的,被录取就足以证明其阅读基础和写作基础都比一般人扎实得多。



语言输出分好几种,写作是最基础的一种。它不需要你随机应变,你有非常多的时间和资料来辅助表达。


但它是最看得出水平的,因为写作本质上就是量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无数本书堆起来的,这是最不能偷懒的地方。



我们国内的孩子写作能力差一点儿,其实就是国内缺少一种阅读的环境。


他们不像美高的孩子一样,收个邮件是英语,看个广告牌还是英语,每一天都在阅读大量的英文文字。在中文环境下,他们只能强迫自己多阅读,多看点国外文学作品。


所以说本身基础就没有那么扎实,接受面也没有那么广,就会比较吃亏,这也没有办法,很多时候只能自己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行。


02


多语言学习者,

为什么会被招生官偏爱?


明德今年有位录取到耶鲁的学生就是多语言学习者,她有项活动是把匈牙利书籍翻译成英语,这个活动非常亮眼。


据我所知,今年还有位美高的女生在2月份就被哈佛RD提前录取了,还收到了哈佛的Likely Letter


这位被藤校争抢的女生,有项活动就是用拉丁语写了本书,讲了一个古罗马女孩穿越到现代,告诉现代同龄人古罗马女性真正社会地位的故事。


(毫无地位的古罗马女子图鉴)


我自己也是多语言学习爱好者,没事也喜欢做些语言研究,所以对于多语言学习在申请过程中有多重要这件事,我还是有一点看法的。


首先,如果你是在校学的语言,坚持学了四年,水平还挺不错的话,这就代表你在语言学习上有一定天赋,还能印证你的学习能力不会太差;


另一方面,如果是你自己因为兴趣报班学,或者说自学达到一个非常不错的程度的话,那就更厉害了。


这就代表你不光有这方面的天赋,你还很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并愿意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学到精通这门语言,这就说明你绝对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孩子,美国大学是非常看重这个品质的。


所以说我认为他们偏爱多语言学习者并不只是说看中了表面上的技能优势,他们更看重这个孩子背后所展现出来的潜力和学习态度


而且我觉得学语言的人都有一个追本溯源的特质,需要逻辑感很强,喜欢刨根问底。



世界上有九大语系,每个语系就像一棵树,各类语族是它的树枝,上面生长着代表各种语言的叶子。


想要掌握一门陌生的语言,就必须从根源了解它的体系,这个过程就需要非常强的毅力。


这些综合素质一叠加,基本上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申请者模型


03


专业选择应跳出“功利化”,

甚至可以先放一边


每年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就开始担心选专业的事。


哪些专业比较好申?哪些专业挣钱?哪些专业适合孩子学?


说起来我自己修的专业就很奇葩——艺术



无论是前几届还是我的下一届,没有一个中国人像我这样,他们都觉得很奇怪。


经常有人跑来问我:“你在WF只修艺术,不怕找不到工作吗?你怎么会选这么一个专业?”


当时我觉得,我就是喜欢艺术,所以我修艺术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要考虑那么多?我就是不喜欢商科不喜欢CS,勉强自己去学就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我是觉得选专业这件事真的不要太功利,兴趣才是一切的起点。


如果你真的对这行感兴趣,那你就一定会花大量时间在上面,一定会坚持下去,最后走到这个行业的顶点。


就像我的偶像金政基,他被称为人肉打印机,就是因为他能在不打草稿的情况下,把任何东西都非常还原地画下来,而且比例都非常精确。



他在十一二岁开始就喜欢观察这世界万物,他去看赛车就能凭借超强记忆力把内部结构全都画下来,别人说是天赋,我觉得就是热爱和坚持


我会觉得他好厉害,但不会觉得他不可超越,因为画画是我感兴趣的领域,所以我会用尽全力追上他甚至超过他。


我这几年给自己总结了一套人生逻辑:跟随自己的心,想做什么就去做好了。



但大家还是学生,所以我能给到的建议就是:


在申请阶段,大家可以不用着急去确定自己的专业,因为美国大学在大一阶段是不定具体专业的,所以你完全可以进入到大学之后再去选。


比如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多去上不同的课程,物理、化学、计算机、心理就不用说了,甚至你还能去学一下动物学,去研究一下马的结构,或者去学一下酿酒......


很多大学开设的课都千奇百怪的,你完全可以去探索一下再决定。


04


美本申请大趋势困难,

不代表个体也难


客观事实摆在这里,这两年国内的申请确实越来越内卷,孩子们也越来越难。



但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并不认为大环境困难就代表个体也困难,得看自己怎么选择。


对于那些十一年级还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孩子,突然来找我们说要出国留学,去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方向都不确定,那肯定非常困难。


而这正好占了一大部分。



大陆背景本来就比美高要吃亏一些,规划的时间还留这么短,想要进入自己满意的学校真的就要靠“玄学”了。


所以我建议大陆家长还是让孩子提前做决定,提早进入到规划这个阶段里面来,这样的话,就还是有很大的希望去赶超美高的学生。


05


名校学长想对

他的未来名校生们说:


很多时候我都是以一个导师身份去做申请,但往往就忽视了这些十五岁孩子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导师这个身份很容易被当成一种权威,但我更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亲身走过了留学这一程路,懂得更多申请关窍的人而已。


(Richard导师)


我有个学生想走社科类偏心理学方向,但是他自己也没搞清楚这个专业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就根据他的背景活动和兴趣,找到了一个跟他契合的心理学细分方向。


他听了我的分析后恍然大悟,说原来心理学跟他想的还是不太一样的,还能分到这么细!


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未来方向的这个瞬间,是除了收到offer外,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另外我觉得,现在的孩子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在现在的申请节奏中,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的身段,跟孩子们站在同一视角去看一看这个世界,这对我们来说不仅能提高申请成功率,也能算是一种减负吧。


就像很多同学对文书写作望而生畏,把它视作洪水猛兽,觉得特别枯燥。师生之间一个催一个拖,互相折磨到白头。


那我就希望自己能带着学生们,把写文书这件事变得有趣起来。当他们看到学校文书题目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逃避,而是“哇,这个题目好有意思,我想从这个角度写,那个角度也想试试......”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同,我们的角色始终都在变。


对于迷茫无助的孩子来说,我们的引导者;对于思维跳脱、想法超然的孩子来说,我们是把控者;对于焦虑不安、内心脆弱的孩子来说,我们是陪伴者。


引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人生就是应该翩翩起舞的,前行之路就是充满热情、充满激情的。


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好好生活的机会,如果不是疫情,我会每年都出国旅行、滑雪,我对这个世界充满憧憬和向往,希望能以自己的热情去浇灌这个世界。


(永远在路上的Richard)


我希望能把这种对生活的热情传递给我的学生们,教他们用跳脱的、充满创造力的思维去看待申请这件事,带着他们学会做自己,创造无限可能。


我已经见过这个世界了,现在就希望把我的学生也送出去看一看。



以上,就是小藤给大家新推出的——明德导师专访系列(第三期


后续小藤会继续给大家推出更多的导师故事,让大家能以更全面的视角去认识明德,认识我们的导师们~


前两期导师专访,可点击链接查看:



如果您想认识我们的导师,可以带着链接找小藤咨询,帮您预约免费专属规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