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直有关注明德讲座的家长们,肯定对Lynn老师已经很熟悉了。
在今年申请季,Lynn老师帮助学生成功申到西北大学、莱斯大学、纽大等Top30大学,以及多枚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香港的Top级大学offer。
除了讲座中的干货知识,Lynn老师在平时也是一位经常“爆炸输出”观点的导师。
Lynn老师的三重身份:
“留美过来人&留学预备家长
&申请导师”
Lynn老师是纽约大学管理学硕士、旧金山大学经济学硕士,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了10年,可以说是一位资深留学过来人。
在加州的时候,Lynn老师拿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大学申请和职业规划”的认证,这是国内留学行业很少顾问具备的专业认证。
在美国工作期间,去了一个非盈利公益组织做志愿者,免费帮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改文书。帮改文书的其中一个男生,还拿到了斯坦福大学CS专业的全奖offer!
这样一位手握各大名校offer的导师,也是一位“曾经想提前17年帮孩子规划大学申请,入行后决定躺平”的妈妈。
小藤也特意邀请了拥有“留美过来人&留学预备家长&申请导师”三重身份的Lynn老师进行了一次访谈,让大家对这位“犀利直爽”的导师有更多了解。
访谈中,Lynn老师不仅对今年录取情况,特别是加州系大学的录取怪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更提到了今后学生应该规划的重点方向;
她还分享了自己在美国读书工作生活这10年带给她的感悟,她对自己孩子进名校执念的改变,对于孩子即将要申请美国大学的各位家长们,应该也能有所启发。
Lynn老师是一个很有意思,分析问题很透彻的导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Lynn老师的大实话吧~
Q:今年UC在国内录取出现了“怪象”,您觉得是为什么?之后几年的趋势会是什么样?A:今年UC国内的录取结果,第一,录取少了很多;第二,“学霸”少了很多。原来加州大学有两所学校是出名地喜欢“学霸”,一个是UCLA,一个是UCSB。所以中国学生录得非常多。
往年只要你是一个真的“学霸”,基本上是能进UCLA和UCSB这两所中的一所。当然这并不是说原来只要你学习好就能进UCLA,这都是相对来看的。但今年UCLA的变化就很明显,以一两年前的标准,我们觉得UCLA应该能录的小孩,今年被疯狂发waitlist。然后再看被录取的孩子,他除了学霸以外,一定有某一些方面是非常非常有特色的。这是因为整个大环境都在强调多元化,有色人种能有更多的人入学。学校需要录到更多种背景的人。成绩只是录取中的一点,如果把成绩的要求降低一点,那么学校就可以在背景上录到各种各样的人。其实加州一直都是这样标榜,但至少原来UCLA和UCSB在这一方面没有那么严重,不是说没有,而是没有那么严重。原来在这方面最严重的是UCB,伯克利就是出了名的要多元化人才的学校。而UCLA和UCSB是坚守学霸人设的。但是今年非常明显,UCLA也在走多元化路线。不是说它不要学霸,就是需要你学习好的同时,还最好有一个很突出的多元化背景。
Q:那国内学生,或者说作为亚裔学生,应该怎么做对之后的申请更有利呢?国内的小孩现在8门10门AP已经很常见了。而且这两年很多学校都是标化可选,在AP上就更卷了。之前我在加州的时候,就感受到整个加州非常卷AP,现在国内也有这样的风气了。但是对于加州的招生官来说,十几门AP在他们那里是没有震撼力的。卷完AP,就卷托福、竞赛……但你想用这些东西,打动现在的加州招生官,真的有一点难。所以,你一定要做的就是找到自身的使命。不单是加州,对整个美国大学都是这样。美国大学,它毕竟具有需要为一部分低收入家庭改变命运的一种社会责任,它是很看重学生这一点的:“我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是什么?我的价值是什么?我能够为这个世界或者为哪一群人做出什么贡献。我为这件事情做出了哪些奋斗?”说白了,现在就不管你自己是真的有这份使命,还是装着有这份使命,反正你就必须表现给大学:我有这份使命感,我想要让世界变得更公平、更公正,我关注到了弱势群体的利益。

Q:那么面对这些所谓“很玄学、很魔幻”的录取,导师在申请方面的作用有多大?在哪块能给到比较大的帮助呢?比如说在规划的时候,我们提前感受到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不能再在以前那块费力气了,可能要去开拓另外一个方向,这个是从战略上的变化。还有一个就是选校,而且事实证明我们选的真的都很精准。但其实我们给家长和学生的定位,在真正选校的时候,会有家长和学生很不满意,觉得定低了。但是他觉得我们定低了,是因为他的目光只聚焦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或者说只聚焦在他们学校里。而且一般来说,家长和学生选校的方式有时候很简单粗暴。就是上一届和我孩子GPA、托福、SAT都差不多的学生,他录进去了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所以我的孩子也一定可以录进同样level的学校。实际上,这种定位是很不精确的。一个最起码的逻辑就是,这一届和上届的平均水平可能是不一样的。家长和学生他们最多也只参考到上一年的数据,但你自己在不停卷的同时,周围的其他同学、你的竞争对手也在不停地卷,这就会造成相同的成绩,去年和今年的就不在一个百分比。我们都知道美本申请是综合性审核的,家长和学生也知道录取是很玄学的,但在选校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把这些硬件成绩作为选校的标准。但我们在评估时的感受会非常明显,因为我们每年都在接触很多学生,也在分析今年明年的趋势会如何。比如说可能2年前有10门AP会觉得可以冲哈耶普斯麻,但今年10门AP可能也就能进Top20的学校,两年的差别就已经如此大了。

Q:您之前在美国有过10年学习工作的经历,各层级大学都拿过文凭或学分,可以简单聊一聊在那学习的感受吗?A:因为我自己也有很严重的名校情结,属于即使考不进去也要去看一看的那种。而且我自己是很喜欢上课的一个人。我在NYU念硕士的时候,就把整个美国的东部和中部几乎所有的名校都逛过了,藤校和前30的学校我都去过了。后来去加州进了这一行以后,那就更要体验各种不同的大学。当时我在旧金山,旧金山刚好是有两大名校——斯坦福和伯克利——的地方。这两所大学,只要你交钱,其实是有很多机会去学校上课的。所以我当时去斯坦福注册了一门研究生的计算机课,上完你是可以拿到斯坦福学分认证的,一门课接近4000美元。因为我本科是学工科的,这门课是和斯坦福的研究生一起上的,我就想去看看自己和人家有多大差距。然后真的学得非常痛苦,但作为一个身处其中的旁观者,有种很不一样的感觉,硅谷搞技术的人在一起交流碰撞,包括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一个项目、一个算法在那里battle,纯技术地讨论这件事怎么样能更好。
那是一种很让人感动的氛围,真的很有意思,就是钱花得有点多,再也不去上第二门了(笑)。虽然上完了以后对自己整个人的智商产生了自我怀疑,但很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个世界上智商最高的那一群人的学习和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这和上名校网课还是很不一样的,面对面的讨论,去感受那种氛围,是真的很不一样的感受。我也去社区大学上了一门数据库,因为学“大学申请和职业规划”这门课,是要求我们去上课做调研的。
当时我们班大概有差不多30个同学,最老的可能是一位50多岁的男士,还有40多岁的拉丁裔中年妇女,还有10多个高中生。这和我在斯坦福上课的那段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里是一群人类精英在讨论怎么改变世界,这里是一群普通人在生活中挣扎,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然后你就感觉一群人是社会的基石,一群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英。然后我还在伯克利学习过数据分析的系列课程,也拿到了认证。伯克利就是很明显的中产阶级。我在这三个学校就真的很明显地感到了美国精英阶级、中产阶级和普通大众的不同状态,这比我在纽约大学和旧金山大学读书的感受都要深刻。

Q:作为留学过来人,您想给接下来要去美国读大学,或正在准备申请的学生一些什么建议?A:校园生活还是很美好的,然后申请的过程是很困难的。现在绝大多数人还是抱着比较功利的心态去申请美国大学的,要去一个很好的大学、很好的专业,出来赚大钱,把自己的投资收回来。当然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逻辑。真的很少很少有人说是为了人类社会变得更好而出国留学的吧。但总而言之,对能出去读书的小朋友,我给你的建议就是:至少能“多看,多理解,多尊重,少下判断”。学着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这真的是我在美国这么多年来最大的感受。除非真的是反人类了,否则你最好都尝试去理解,去思考一下这个看起来很弱智的行为、看起来就不符合你价值观的行为,它背后深层次的文化传统或有没有什么迫不得已的理由。

Q:看到您曾说过“想提前17年帮孩子规划大学申请,入行后决定躺平了”,可以问问是为什么吗?A:我当时去伯克利学“大学申请和职业规划”的原因,就是希望可以让我的孩子进伯克利。现在看来真的很幼稚,当时我不知道这个课是帮学生申请所有大学的,我真的以为去伯克利上这个课,是老师告诉你怎么进伯克利。所以当时就觉得,斯坦福肯定是高不可攀的,但伯克利我还是可以想一下的。去了以后就发现,像我这么想的妈妈其实挺多的。我们班当时20多个人,有4个中国妈妈,还有好几个印度妈妈。当然,也有三分之二的人是去拿这个职业资格证的。我一开始一定要提前十七年开始规划让孩子进伯克利,这其实是很中国、很传统的中国妈妈的思想。但我读了以后发现,大家一致认定成功是很多元化的,这可能是国外和国内一个很大的不同。我们的老师都是业界很有名的老师,因为这也是一个很需要交流的科目,会有很多大学的招生办老师来当客座讲师,也有很多业内交流的机会。这对我现在的申请工作有很大帮助,也让我感受到,不一定是有一个很高薪的工作,你这个人才是成功。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妈妈,我可能没有国外那些人躺得平,他们觉得你的薪水只要能养活你自己,然后你自己不觉得你的生活苦,就行了。但我肯定还是希望孩子能靠自己的努力过上比较好的物质生活。但我去学了这个课以后的改变是,很好的物质生活,它和你是不是进了名校、是不是进了投行没有必然联系,不是说一定要当个律师或者工程师才能有很高的收入、很高的社会地位。我现在是真心觉得我会把我的孩子往很优秀的方向去培养,这没什么好说的。但是我不再强求他在短期内,比如说十八岁申请大学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成果。因为我觉得人生的路会很长,当你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有一个很好的心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找到一个自己真心热爱,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就很好了。这个世界变化这么快,很可能三十岁的时候你才会成功,或者甚至更晚,这东西都很难说的。这两年接触了很多国内高中的学生,发现大家都在强求。就是我为出国留学这件事投入了这么多钱、这么多时间、这么多精力,如果拿不到一个好的结果,我就咽不下这口气,我就是不甘心,觉得之前的投资全都打了水漂。大家好像感觉在拿到哈耶普斯麻,拿到前20、前30录取通知的那一刻,就得到了全部的回报。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你投资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也许在大学之后的生活中会带给你更大的回报。

相信大家在看完这篇Lynn老师的访谈后,无论是申请技巧,或是申请心态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之前,Lynn老师针对“如何打造申请人设”,分析“名校学生的共同特质”,家长在申请季如何做能给孩子最大帮助等问题,都有过详尽的解答,感兴趣可以点击链接查看:
“老师,申请前20 有没有什么诀窍?”对不起,没有!
以上,就是小藤给大家新推出的——明德导师专访系列(第四期)。
后续小藤会继续给大家推出更多的导师故事,让大家能以更全面的视角去认识明德,认识我们的导师们~
往期导师专访,可点击链接查看:
如果你想认识我们的导师,可以带着链接找小藤咨询,帮你预约免费专属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