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着爸妈做科研论文,进了美国名校....”

明小藤 明德立人本科留学


众所周知,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Cell(细胞),在全世界学术圈里最顶级的3大学术期刊;


SCI全称为(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目前是国际公认的科学英文索引数据库,SCI论文指的就是被该数据库收录的论文。


在这些平台上面发表一篇高含金量科研论文,是大多数学者终极一生的学术追求,很多博士甚至教授都望尘莫及。


但如果,在这些顶级期刊里某篇论文里,出现了某高中生的署名,你会怎么看?


靠顶级科研论文

进入名校的“牛娃”们


很多家长看到后第一反应,可能都是不可置信:一篇含金量这么高的论文,高中生能发表吗?


但小藤要告诉你,每年靠着高含金量的科研论文进名校的学生,不在少数。


这样的录取案例,每每一出就会被推至“风口浪尖”,觉得里面有“内幕”。



今年2月份,著名教授饶毅老师的女儿,也因为科研论文引发了一连串的争议。


当时为了替当时正在参加冬奥会(还没读大学)的归化运动员朱易——也是他同事的女儿辩护;


搬出了自己女儿高中参加校排球队录取了耶鲁,来表示「参加校队或区级比赛的水平便足够上顶尖美国大学了」。


结果被扒出,他的女儿,被耶鲁录取,并非高中参加校排球队。


而是跟着自己的科学家母亲、西北大学教授,发表了六篇生物学顶级paper,有几篇还是发表在了《Nature》上。



尽管后来,他本人对此事作出澄清回应,表示文章是在她女儿进入耶鲁之后一年才发表的。


但大家仍然不买账,表示这些发表时间仅是论文正式见刊的时间。


在发表过程中可以以 in preparation 或者 under review 的形式写进简历。


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只有耶鲁大学招生办知道了......


高中生想要搞科研发论文

要么花钱要么拼爹?


富二代“靠钱,“学二代”靠资源。


每年有大量拿着顶级科研论文申请上,一连串美国名校的学生们。


去细细一看就能发现,她们的家庭,非富即贵。最差的,父母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饶毅教授大可不必否认自己的女儿是通过跟父母做研究,发表论文进入的美国名校。


很多大学教授或者大学教授的朋友把自己的孩子安排给其他课题组的老师,在当今社会相信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


正如前面的例子,抛开“是否因科研进名校”不讲;


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


饶毅的女儿仅仅是作为他的后代生长,在这个父母都是知名教授的家庭,就已经占据先天资源优势,领先于大多数人了。


换句话说,他的女儿不仅能享受到父母向其开放的学术资源便利,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基因、智商、学识、教养......


与这些东西相比,父母给其提供的科研资源,确实不算什么。


从这一点上看,有时那些“富二代”可能都比不上这些“学二代”,有些资源,是钱买不到的。


大家质疑的原因,并不是孩子能不能用这些资源;


而是孩子利用了父母的资源后,在有署名的科研成果里,有无Ta自身的努力?


还是纯粹是父母或其他科研人员的buff加成,孩子本身啥也没做,或只是做了写无关痛痒打打下手的活计...



我们怎样看待“高中生科研,

不是花钱就是拼爹”?


家里有钱和有资源,这本身并非一件不光彩的事,更不必急着去否认。


美国大学的录取规则里,就是把学术能力排在首要的位置。它们也鼓励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资源去发展和提高自己。


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Graham Walker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可以代表美国高校对录取学生的学术能力的重视,他说:


“在录取学生的时候,首先我希望看到我的学生拥有处理高强度学术工作的基本能力。


当然我更希望自己的学生对所研究的专业有更深的理解,在未来有超越前辈的可能性。


其实,在留学圈和中介机构里,导师们会鼓励大家积极寻求身边可以利用的人脉和资源,为申请加码;



利用有效资源≠学术造假。


如果学生能利用好这些资源,做出自己的成绩,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如果仅仅只是“挂名”,那就说不过去了。


中国留学圈的升学军备竞赛,

早把科研卷到极致

 

父母在孩子的未来上都是焦虑的,想方设法帮助孩子跨越原来的阶层,如今的留学圈的升学军备竞赛,早已卷到极致。



一位上海国际学校的高中生家长就曾表示:


孩子现在10年级,班上一共40多名学生,但经了解,超过20名同学在日常上网课的基础上,还跟着各个教授搞科研.....


不少成绩顶尖的学霸,甚至从初中毕业就报名了暑假夏令营,参加集训冲刺名校了。


这种现象不是个例。


相比门槛更高的资源和人脉,花钱是更常见的实现方式。


有需求就有市场,现在市面上有大把的科研机构,各种学科各种无花八门的项目,可以完整地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具体课题项目。



这类项目基本不会有门槛,费用通常都在10000美金以上。大多是名校教授手把手带。


花了钱这个过程性质就变了,科研项目和教授都成了学生的服务方,服务好了就行。


有多少学生的科研实力有实际提升呢?现实可能恰恰相反:多人只是把它当成了名校的敲门砖。


至于到底能学到什么,Who cares!能拿到成果就成;


更可怕的是,这种教育军备竞赛正在向低龄化蔓延,连小学生都能研究癌症获奖了...


“3D打印”、“同步辐射”、“基因序列”、“机器人”、“粒子波长”...


一些高科技词语和研究课题,一群硕士、博士都看不懂,却能都出现在中学生的科研课题和活动材料中。


中学生参加科研,发表论文,这里面真真假假,太多了...有多少家长还记得我们为孩子做这些的初衷。



没有资源也拼不了爹的我们

该怎么竞争?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加州州立大学多明格斯山分校的生态学家 Terry McGlynn 曾在他的博客小塘科学(Small Pond Science)上立场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富裕的高中学生正在全国各地的实验室里接受高质量的研究训练,而全国大部分公立学校的孩子们还生活在贫困中。”


而且,如果长期纵容这种情况的发生,那长期下去就会导致马太效应的加剧。


富裕的孩子能申请到更好的学校,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贫困的孩子则只能望尘莫及,将来也许工作就会普通一些。



我们需要承认这个世界的参差,但这绝对不是我们不努力的借口。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上帝给我们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也会给我们打开一扇窗。


在日常生活中,有资源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即使有先天优势,二代们也不一定就能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所以,不要总是自怨自艾。


现实生活中,拼爹、拼钱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但是这也不代表,普通孩子就无法超越。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有很多参与科研的机会,比如夏校项目等,但是,更重要的是兴趣的培养。


在和想要申请出国留学的学生聊的过程中,关于科研,学生一般会说:“都行”、“没啥特别喜欢的”之类的回答,甚至有孩子直接说自己没啥兴趣。



是真的没有?还是有,自己也不曾察觉?


兴趣,才是名校判断孩子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多远的依据。用“小兴趣”推动“大科研”。


很多牛娃的学术开挂之路,并不是从学科竞赛开始的。


相反,往往是学习过程中遇到了某个学科的问题,对这个学科产生了兴趣,或者倒逼自己去补充相应的知识,“顺便”参加了科研竞赛。


最后,小藤想和大家说:做科研,发表论文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同学。


对于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同学,完全没必要都往科研上撞,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收获到的成果也同样丰厚。


与其焦躁不安,不如摆平心态,走出自己的速度和步调!


如果您在申请过程中,有关于标化、选校、专业、背景提升、文书等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小助手咨询。


我们会在工作时间2小时内进行答复,期待与您的沟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