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顿2026er:因为一束花,我放弃了Top30,选择ED文理学院……

小七同学 明德立人本科留学



我的欧气档案



EG/Midyear:45/45

TOEFL:110+

录取学校:卡尔顿学院

录取阶段:ED2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从体制内进入高中后做的第一个presentation,我选择了Robert Frost的这首 The Road Not Taken。


而现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背后是一个个选择铺就的道路眼前是屈指可数的十八岁前的日子,是未来和远方。


我想,再以这首诗来wrap up我的高中三年吧,这是一段很长的故事。



01

从体制内到国际高中,

并不是一条容易且好走的路


我们的一生中有太多选择是在我们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做出的。


放弃体制内一条看似不错,轨迹依稀可见的道路,摸黑进入IB就是我做过的最大胆的选择。


还记得当时我问妈妈为什么送我到IB学校的时候,妈妈调侃的语气:“听说IB难呀,那你就去上IB。”但我知道这句话背后或许是更深的考量与更高的期许。


升初三的暑假,我开始学习托福,从惨不忍睹的四十几分进步到97分,最后借着托福和勉强看得过去的数学成绩,从浙江一个小城市来到上海不错的一所国际学校就读。


刚进入IB的我带着体制内的烙印,按部就班地把事情安排好,最大的差别不过是换了一种语言学习罢了——考试似乎还是我的全部,因为除了考试,我好像不知道如何学习。


不知道如何学习一门语言,不知道一门学问到底边界在哪儿,又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这剩下来的时间我该做些什么。



这时候正值庚子大疫,大家在家隔离。于是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在自己身上——运动、冥想、读书、练字。


整体来说,得益于在体制内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基础,经过了一段时间对于学习方法的摸索后,我在IB六门课的学习中还是比较轻松的,除了数学。


我高一的数学是自认为很努力,但结果却不尽如意的,选课的时候给了我挺大的打击,还记得我在2020新年那一天偷偷设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



那时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能与人言者无二三,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事情的转折点就在我选择了Math AI HL这门课。


这门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数学,也意识到学习一门课过程中一位好的导师的重要性。


相比于经典的AA,AI的大纲更侧重于概率、统计、hypothesis testing这样的量化技巧。


在课堂上老师会把逻辑剖析地很透彻,这些内容可能本来也更适合我的大脑理解,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学下来获得了不少的启发,认识到数学模型在生活中的妙用。


一点点把那些看起来很唬人的concept/formula全部吃透,本身也是个很快乐的过程啦!



AI的IA也比AA题材选择空间更大一些——这也是我很喜欢它的原因之一。


在我的IA里,我尝试了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初探《红楼梦》作者谜题,在不断地尝试各种变量和调整方法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和problem-solving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02

每个IB人都在痛并快乐着的度过IA


到了DP1的下学期,IA/EE/TOK开始向可怜的IB学生伸出魔爪,每一门的IA都是一个坎儿——这不是虚的。


从定题开始,经过漫长的沉淀和试错的过程,再到逐渐有一条清晰的道路,反复地打磨、完善。我会觉得定题是最最关键的一步——它决定了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你的passion。


我真真切切地享受着探索的过程——即使对化学实在兴趣不大,我会受晴朗的下午,一个人呆在有机实验室里听着冰水冒泡泡的声音。


我会为滴定管里出现的一抹亮眼的紫而欣喜,会觉得笨拙的数据图表上的每一个点都可爱地真实。



我的信条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选择了这个题目,那不妨试着去享受这个过程,享受每一次笨拙地探索,也拥抱每一次可能的失败与挫折。


也就是在这么多个性化的探索中,我真正地开始对学习有了自己的理解——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值得享受的,求知、求真的信念默默地指引我前进。


03

我的十七岁啊,

我永远庆幸、怀念、热泪盈眶


和朋友们的时光是我高中生活太重要的另一部分。


还记得初进入高中的我无数遍悄悄感叹——怎么会遇到如此多可以理解我的又各自都独特都闪闪发光的朋友们!我太幸运了!


我们深夜在寝室畅谈人生观,互相帮着改IA、看EE、找文书灵感,更多的是说不出的温暖陪伴和一起创造的美好:


青春听着就很动人

一起走过四季的校园,准备一个个生日惊喜;

一起吹过飘着烤红薯味道的晚风;

一起熬过三点半的大夜……


这些时光在回忆里总是充斥着笑声和温暖的。


这是十七岁的友谊最美好的样子。我会说朋友是和学习一样重要的我的高中生活的一部分!



用力地爱这个世界,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让我更爱自己了。


看到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发光之处,从每个人身上汲取的能量激励着我去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将能量散发出来给周围的人们,我们的能量真的超乎我们的想象。


就这样,INTJ卸下了一层层包袱后露出了ENFP的内核——一个真实的灿烂的我,一个沐浴着阳光大步前进的我。


04

拼凑起来的活动,

让我更明白“试错”的可贵


我的活动列表像是无数个“试一试”拼凑起来的,探索一下:


医疗保险领域的经济学?!


于是在备考ACT的间隙自学计量软件stata,笨拙地记录下所有的问题追着导师问,最后成功在论文中用上了PSM-DID计量方法,通过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做出了看起来比较靠谱的结论(经济老师说她的博士论文也用的这个方法,此处并无凡学,只是说明事实)。


我好像只是想花几个礼拜的时间浸到经济这门学科里去,看看自己到底能走多远。


想知道结论中的城乡医疗资源不均等对于那庞大数据库里每一个“1”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于是我尝试联系到一家保险公司的实习。



通过去乡村调研、科普、回访看到了很多居民对于商业保险根深蒂固的偏见、保险意识的缺乏和医疗得不到保障的每一天的提心吊胆。


听说斯坦福的人文夏校很不错,是一个——


探索人文领域的好机会?!


虽然一直对纯人文领域兴趣不大,但斯坦福历史教授带着我们从独特的视角切入,硬着头皮每天读人文经典到两三点也撑下来了。


收获是:记住了几个在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人,看到了美国开国那段时间人们的思想挣扎。


但更重要的或许是:打开了人文领域的大门,发现人文领域似乎也没那么枯燥、深不可测,很多晦涩的经典我也能读下来。



一场春日无限音乐会


我还和朋友们办了高中部第一场春季音乐会,约校长共进午餐商议经费,带领一个临时组成的幕后团队,在正式演出前两个礼拜手忙脚乱地摸索布景和道具摆放,一路摸着黑前进。


因为是第一届,所以我们的舞台没有边界,包容并蓄成了我们独特的音乐会风格和文化。


所以我形容我的高中三年为“野蛮生长”。没有很多规划,哪里来阳光我就朝着哪个方向努力伸展,在杂乱中现出坚定和力量来,延伸着自己的边界。

05

专业方向定或不定,重要的是...


因为这“无所为而为的求索”,让申请季专业方向的选择难度加大了。


我整体申请的还是文社科方向,但每个学校根据开设的专业不同选择匹配度更高的:主要是人类发展/教育/undecided,卡尔顿学院的话我申请的是社会学&人类学方向。



考虑到我比较不定专业的状态,在写why major的时候我采用的策略是focus on a specific social issue that you want to address. 


我觉得这也是比较符合高中生真实状态的一种考量。


我们很难在十七八岁的年纪就找到可以奉献一生的事业,但我们的确可以力所能及地reach out to the world,用我们的视角发现社会需要我们的地方。


在对解决社会问题有了热情之后,有太多种可能的方式可以让我们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一份力。


而美国的本科教育我认为就是意在通过通识教育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引导我们创造性地走出一条解决社会问题的道路来。


06

妈妈、朋友、陌生人

成为我的主文书主题


申请季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反思的机会,反思过去的十七年来是哪些选择让我走到了现在这个路口,让我成为了怎样的人,接下来我又想走上一条什么样的路。


也是在申请季,我意识到在所有的这些专业探索中,我享受的都是与人的生存状态相关的那一方面——无论是乡村居民的医疗问题、政治动荡时代人们的思考,或是在支教中想要让山村孩子看到更多可能性的尝试中。


而这背后反映出了我identity很重要的一部分——boundless community的概念和初心,这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主文书的素材。



公益活动是profile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的主文书是围绕看着妈妈亲了一下我们智力康复服务中遇到的男孩之后,我所产生的的反思展开的。


七年级开始跟着妈妈做公益,参与了脑瘫儿童的智力康复项目、自闭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项目,还有一些像聋人篮球赛、筹款这样的活动,这些公益活动为我打开了认识社会弱势群体的大门。


在我看来,公益就在于花时间真的去理解和陪伴一些和我们不一样的人,这本身是治愈并且对我们具有很强教育意义的。


六年下来我也见证了很多孩子基本康复然后离开,和很多的孩子甚至就已经像姐姐弟弟一样熟悉了——所谓boundless community也就在于此。



07

去到卡尔顿,并不是将就,而是惊喜


其实在录取结果尘埃落定前,我对大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期待,更准确地说,是不敢有。



“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随便哪种未来”——这就是我申请季的状态。



首先我认为在学校的选择方面,学校本身并不是全部。


在我喜欢的RD学校不开设ED2且RD轮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在我认真分析过我本科阶段的目标,本能申Top30的我,开始考虑文理学院。


之前从未认真考虑的Carleton才意外进入了我的视线,成为了最优选。


我在本科阶段就是想踏踏实实地打好学习的基础,进行广泛的探索,建立人生的底层逻辑。


更长远来看本科也不过是人生很短的四年,之后也还会有很多试错的机会。


所以批判性思维、个性发展这些文理学院会很关心侧重培养的品质,我会更看重。


加上我现在还是比较不定专业的状态,所以想利用文理学院通识教育的特点去好好地跟着杰出的教授深入探索了解。



08

卡尔顿迷人的不止文理均衡,

还有它的四季


接下来讲讲我选择卡尔顿的原因。


首先,卡尔顿是很少的文理均衡的文理学院之一,在很多领域的学术声望是非常高的——从它的博士率就可见一斑。


它的文社科专业包括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国际关系、语言学,理科包括地质学、生物、化学都是很好的program。


因此它给我留下的想象就是一群intellectually curious的学生可以在一流的教授的引领下遨游知识海洋的画面。这让我相信大学四年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质量保障。


此外,一个close-knit community对于我来说是刚需。


因此,文理学院这种大小和所有carls无论教授还是同学给人的down to Earth的vibe就非常吸引我。


通过youtube我也了解到:在carleton,学术界杰出的教授会根据学生的水平DIY教授内容和实验,居然可以有和学术大牛像朋友一样交谈的机会。以及,个性化发展的可能!


在收到offer之后我充分地感受到了文理学院对每一个个体的关注:


很难不让人相信这里会很快乐

收到了实体的package和亲笔签名的录取信;邀请我们填了问卷关于高中最喜欢的老师以及对于大学的疑问;学长以私人邮件发来的解答;热情洋溢的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r的来信以及instructions……


我相信这只是文理学院对个体关注的一个表面,而整体的资源在学生与教育上的高度集中也一定能让我能自由地伸展开枝桠去生长去探索。


这三点就已经完全满足我对本科教育的所有幻想了。但除此之外,还有——


Romantic

Friday Flowers:每周五可以以超低价买花放在任何人的信箱里,which is sooo romantic and I love flowers to death!


Organic farm: 秋天可以去采苹果自己做苹果派。


friday flowers图源卡尔顿官网


校训“Cows, Colleges, and Contentment”

总让我联想到秋天果实收获的甜香的风和大片的farm,我想那时的景象绝不会比小时候玩的梦想小镇少一分梦幻与满足。



紫丁香绽放的春天、郁郁葱葱的夏天、苹果派飘香的秋天和大雪纷飞的冬天。(实在翻译不出Fiske Guide原文的美)


The campus boasts of fragrant lilacs in spring, rich summer greens, red maples in the fall, and a glistening blanket of white in winter.


这个看似小小的村村的community我想也足够满足大学生活的无限可能啦!


正如offer上写的:


“all of those relationships will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your life, not only while at Carleton but also in the years to follow.”


我真切地期待着以卡尔顿为起点展开我的人生旅途!


写在最后:


我会感谢三年里的所有选择:选择在困难的时候再坚持一把,选择更多的拥抱和爱的表达,选择纯粹地享受过程,选择相信自己,选择不负春光,选择挑战更高,选择勇敢,选择天真。


对于文学来说the road not taken!似乎是更美的,但the road taken!才是现实。


愿我们都能少一些懊悔,少一些观望,多一些勇气,多一些坚定,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大步前进!



最后,如果您在申请过程中,有关于标化、选校、专业、背景提升、文书等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小助手咨询。


我们会在工作时间2小时内进行答复,期待与您的沟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