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直有关注明德讲座的家长们,肯定对Lynn老师已经很熟悉了。
在今年申请季,Lynn老师帮助学生成功申到西北大学、莱斯大学、纽大等Top30大学,以及多枚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香港的Top级大学offer。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Lynn老师对于“申请Top20大学”最真诚、最有用的建议!
PS:6月19日明德年中盛典,Lynn老师将现场直播分享2022年录取经验总结,以及2023年申请季新形势下的留学规划路径,并回答大家对于申请的各种问题!
*以下内容为Lynn导师叙述,略有删改。
在跟家长们的聊天中,几乎每个人都问过我一个问题:老师,怎么样才能申请到前20,有没有什么秘诀?
很抱歉,我没有“秘诀”,每一个孩子的案例都不可复制。
我也想给大家带来一本《美国前20申请葵花宝典》,但“没有通用规则”确是美本申请的常态。
但既然大家问了,我还是非常认真的回顾了一下,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篇文章,给大家茶余饭后当个消遣。
我想把今天的主题写成:
“如何成为一个靠谱的Top20申请者”
或者:
“如果你现在是9-11年级,想去T20的学校,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老生常谈——GPA
这点强调多少次都不为过,我们从业这么多年,纵观所有的案例:
低托和无托可以拿到好录取;
无SAT可以拿到好录取;
无竞赛可以拿到好录取;
无科研可以拿到好录取,
甚至无活动,依然可以拿到好录取。
但我们没有看到过以低GPA冲进名校的学生。
所以当家长跟我说:我们孩子的GPA不太好,是不是可以通过竞赛和科研等一些活动来弥补?
我只能说:可以弥补,但不可能完全弥补。
除非你真的能在竞赛、科研这些领域取得特别突出的成就。(一般情况下,取得突出成就的学生很少,能取得的,其GPA也差不到哪里去~)
GPA,是一个学生最本职、最重要的工作和任务,试问:当招生官看到,你本职工作都没做好,却把其他的东西玩出花来,Ta会是什么感觉?
稀缺
说句大实话,能进前20美国名校的,什么样的学生都不缺。托福满分、SAT满分、拿各种国际大奖的、背景特别多元的......
前几年,大家可能还能听到有孩子依靠玩马术拿奖进入名校这样的新闻,现如今,这样的案例已经几乎销声匿迹了。
因为很多小孩都有自己独特(或自认为独特)的爱好,且都拿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奖项。
所以,当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我希望大家不要想着:这件事情是不是其他人做得少,我更轻易从这里去突破.......
这也是不太可能的。
之前也有学生问我:老师我是LGBTQ,是不是稀缺的?
什么叫“稀缺”,我希望大家能更准确的去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现在我们所说的稀缺都叫“复合式稀缺”,你的某一学术兴趣、你个人品格、你的家庭环境、你的经历、你关注的群体......
把其中的两项或者三项结合起来,打造你独有的个人经历和特质,这才叫“稀缺”。
举一个今年我们录取的学生案例,Ta感兴趣的学科纯数是一个大多数学生不太选择的领域;
同时,我们又把Ta之前在欧洲考古的经历做了结合,并做了一些延伸的研究,自然而然打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申请者形象。
任何时候,都请记住,复合型稀缺,是谁都无法复制,只有你一人拥有的稀缺。
不要幻想低分高录
很多家长都想听到:老师,你有什么进入前20的诀窍吗?我只能说,可能不太有。
诀窍是什么,是“四两拨千斤”,放在留学行业,就是“低分高录”。
大家特别喜欢听“低分高录”的案例。觉得如果能找到善于低分高录的机构和导师,觉得那就“赚大发”了。
诚然,每个机构每一年好像都有几个低分高录的案例——
比如托福80+去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托福90+去到排名25的弗吉尼亚大学的,又比如托福两位数依然去了康奈尔的。
但我想告诉大家,遇到这样的案例,请务必去探究一下它背后的故事。
拿托福80+录取到伯克利这个案例来说,这个学生能以这么低的分数够到这个学校,最关键的因素是Ta虽然是中国学生,但申请时的国籍是厄瓜多尔。
美国大学向来有少数族裔优先的录取传统,有了这个基本客观条件,机构才有发挥的余地。
最终你会发现,这些“低分高录”案例中,95%的条件是不可复制的。越“离谱”的低分高录,不可复制性越强。
它一定是有它独特的个人经历或者家庭背景的东西,而这个大部分学生都没有。
如果我们不具备这样的家庭背景,那还是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软硬件背景,凭实力去拼搏名校Offer。
我很喜欢《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叫做“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意思是我们听到的传奇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实都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作为一个T20申请者,我们必须要建立自己的自信,好好保住自己的GPA、拔高托福分数,扎扎实实的做科研做竞赛,打造自己的人设;
当你具备这样的条件,加上机构导师对你进一步的人设丰富、头脑风暴和文书创作,这才是后面可以加成的东西。
其实,当你在把优势一点一点累积时,你自己心里就已经知道:我,肯定没有问题!
申请季,做一个“靠谱”的孩子
上一条,我一直在强调:不要幻想“抄近路”。(近路也不是那么好抄的)
鼓励大家慢慢打造自己的申请实力,接下来问题又来了,我们都在大力打造自己的申请实力;
有的“牛娃”凭借自己的天赋,比我们大多数“普娃”要优秀太多,最后还不是要被“牛娃”刷下来,该怎么办?
同样是娃,除了“牛娃”和“普娃”之分,还有“靠谱”和“不靠谱”之分。
以我过往跟学生的合作经历,不管你是什么“娃”,如果你能做到“靠谱”这一点,你至少在申请季的时候可以PK掉一半和你同等水平的学生。
大家不是都想要诀窍吗?请注意,下面就是真正的“诀窍”了。
我说的“靠谱”很简单,就是你好好按照顾问老师的进度,该什么时候写文书,你就什么时候写;该什么时候填系统,你就什么时候填;让你什么时候检查,你就什么时候检查,千万不要拖。
就这样,只要你能维持这样的状态4个月(9月-12月),你就PK掉一半的和你同样水平的申请者了。
别不信,我曾做过一个统计,哪怕是有实力申请前30的孩子,有一半的学生在申请季因为拖延症,跟不上申请的进度。
有拖延症和没有拖延症的孩子,在申请季表现是有天壤之别的。
申请季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文书,有文书和没文书,学生的心情是截然不同的。
当第一版“托底”的文书,能够按时出来,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甚至放松的心情,可以去想有没有更好的文书素材,去充分打磨,或者再写一个别的素材。
同时,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检查活动列表和简历,去看系统有没有错误,或者再去跟老师探讨一下推荐信要怎么写。
还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官网了解你要申请的学校,好好的写你的小文书。
你把这些事情都做到了,就有机会超越至少一半你和你有实力差不多的同学。
而另外50%的申请者中,有30%可以跟上申请或者导师的进度,还有另外的20%,属于相对更优秀的孩子,他不仅能跟上进度,还能反过来去催促老师。
比如老师说:你三天给我,Ta两天就完成了,交给老师后还会问接下来可以干什么。
往往这类学生,更容易拿到比他的实际水平高的大学录取。
最可惜的,就是一些平时各方面条件都挺好,但一到申请季,就开始各种拖延症的学生。
这一点在美高比较普遍(美高的家长注意了):
跟国内相比,美高12年级的功课会更紧张,有时可能并不是孩子拖延,真的是事情太多,导致文书等一些材料,写一遍就没有时间去琢磨和优化了;
更不要说,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的在填表中犯的各种低级错误,根本没有让孩子超常发挥的机会。
所以,我经常跟我学生说,在申请季9月到12月,麻烦你每天三杯咖啡,凌晨2点睡觉。(为了好录取,没办法)
而为了达到这一点,请你在前一年从1月份开始,每天长跑,你要攒足足够的体力去应付你最后4个月的熬夜。
不要做“拖孩子后退”的家长
前面讲完孩子,下面就要说说,在孩子申请中,占重要地位的“家长”角色了。
什么样的家长有可能在最后4个月支持你的孩子拿到最好的录取?
在我看来,在申请季,家长应该争做以下三种——
一种是“支持型”家长,一种是“躺平型”家长,其实有一种更好的叫做“专家型”家长,但是我从业这么多年来就见过两个,文章最后我会告诉大家如何培养自己成为这类家长。
什么叫做支持型的家长?
这个申请季我就遇到了一位,这位妈妈就是一个支持型的家长,申请季刚开始,妈妈就跟我聊天,说自己“只希望孩子能够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有书读就可以了”。
“有书读”,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但当时,我真的是非常感动,这个孩子一路从小到大全市名校出身,家长可能不对自己的小孩抱有高的期待吗?
但这个妈妈把焦虑都压在了心底,然后给孩子不断减压,同时也在给作为导师的我减压。
在定校的时候,我们定在top15,家长主动来商量,说自己在学校打听了一下,觉得今年她们学校的孩子实力都很强劲,要不要下调一下选校。
后面变成了我给家长打气,因为我这边也在不断的更新信息,申请更高的排名是有很大的把握的。
因为妈妈不急不躁、充满的同理心的做法,我们所有人都把劲儿往一处使,最终帮助孩子ED成功。
第二点,如果我们的家长做不到这样的支持,那么我会希望家长在9~12月份尽量躺平,为什么呢?
因为9~12月份,最重要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孩子的时间很宝贵,顾问导师的时间也很宝贵,Ta要实时做孩子的领路者。大家都是996、007模式。
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由于自身的焦虑,对我们抛出了很多比较琐碎、不太专业也不是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解决了家长的疑问,但却浪费了替学生做申请的时间,这一点大家是可以理解的。
不是不允许家长向导师问问题,而是不要问特别小白、本应该在10-11年级就要弄懂的问题。
还有一点,在申请季,导师改文书是一个持续性很强,需要深度投入的工作,如果这时突然来个语音,聊完后发现也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重新进入文书修改的状态就很难,非常浪费时间。
我们非常理解家长在申请季的焦虑,有时需要适当做一些自我调节。
专业的事情就交给老师做,出去购购物、喝喝茶,跟朋友相约聚一聚,这都是不错的缓解焦虑的办法。
当然,也有很多家长朋友说:我确实不放心怎么办?
这就要把时间线再往前拉,拉到你开始为孩子找机构的时间。
我相信有实力把孩子送出国的家长,肯定在职场或商业领域有自己的建树。
那么你在挑选机构和顾问导师时,请你用上所有识人辨人的能力,尽量去挑选一个你觉得足够专业的老师。
确定完机构,在十一年级暑假结束之前,尽量的去和老师进行了解、沟通,哪怕去质疑,确保在申请季前对这个老师建立了足够的信任。
如果在当年的7月份,你还不能完全信任给你孩子做申请导师,我会果断建议你换老师,不然你的孩子将面对的会是一个非常“鸡飞狗跳”的申请季,大概率结果也不会太好。
沟通很重要!信任很重要!!
最后,前面到的第三类家长——“专家型”家长,市面上虽然少,但我们想成为这样的家长,该怎么做呢?
首先,你一定要有求知欲,先变成一个求知型家长。
在孩子走上出国这条路时,你就可以开启学习计划了。
现在各个渠道的信息非常发达,各个公众号、机构、平台开办的讲座,懂英文的家长,可以下载一个翻墙软件,去浏览国外大学官网...
只要你想去了解,一定是可以了解到的。
如果你为孩子请了顾问导师,也可以和你的顾问沟通(但不要在9-12月),去想一下凭孩子目前的水平和发展潜力;
将来Ta大致可以去到哪个梯次的大学,如果想要拔高,在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该做哪些事情,为2年后的冲刺做铺垫......
留学申请,是一个很垂直和专业的领域,所谓“隔行如隔山”,我有时听到家长谈论“Ta可是某某上市公司的高管,为什么依然被骗被忽悠了”......
这一点也不奇怪,很多做美国留学的老师,去到做其他国家留学,也不明白也是常见的。(相比其他国家,美国本科的申请是最需要技术的)
如果我们不建立自己的关于留学申请的整体知识构架,仅凭着一两篇耸人听闻的网络文章,就说自己已经是“专家型”家长,无疑是管中窥豹。
美本申请从来不是一条简单而又轻松的路,想要拿到好的录取,申请的各大条件要素,导师、学生、家长之间的配合,一样都不可或缺。
大家拧成一股绳,从实力和客观现实情况出发,才能全力准备申请,冲刺更好的学校!
更多申请硬干货、留学趋势分析,就在619明德年中盛典,赶快预约吧~
👇
还有耶鲁、芝大、西北、范德堡、莱斯
Top20录取案例分享
诚邀您的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