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Top30脆拒,却被Top14录取!「低分高录」的秘密,这位范德堡2026er告诉你...

明小藤 明德立人本科留学


因为疫情,人们的生活节奏被随意打乱。申请er们的标化、线下活动等也频频受阻。在RD阶段被范德堡录取的Selene同学就是如此。


托福105+冲进范德堡,有人说她属于低分高录。因为疫情,她的成绩确实并不突出,但为何她能够被范德堡录取呢?

 

今天就来看下Selene同学亲自在讲座中分享的,她的不同寻常的申请之路。

*以下内容为Selene同学的叙述,略有删改。



大家好,我是Selene。今天我会把自己的申请历程以及总结的方法论都分享给大家。


其中选校策略、活动内容以及文书写作会着重分析下,仅供大家参考。

 

01


标化没有竞争力,

要怎么弥补?


很多人都喜欢用“低分高录”来评估我的申请过程,因为我标化没有达到有竞争力的分数:


托福105+,SAT1450+,AP只有一门是五分,SAT2只考了数学。GPA98分在我们学校也并不算非常高的分数。


当时因为时间没有安排好,我在这里面是吃了亏的。申请季开始后,由于没有特别亮眼的分数,我几乎没办法冲击高排名院校。

这里顺便说下,如果语言有基础,比如托福能够到105+,再去学比较简单的AP,比如微观经济或者心理学等,可以先考出来一两个。

总之,语言类的考试一定要尽早考试,并尽力考出好的分数。

02


专业探索很漫长

不要急于做决定


我专业探索是比较漫长的,中途也改了很多次专业。


高一最开始时我选择的是经济学,它相当于我的初步探索。

高二上,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慢慢缩小了目标专业的范围。最后聚焦到了国际关系、公共政策、政治学等非常像的小圈里。
 
高二下,我的活动主线有了一个雏形,比如我的研究和实践是如何做的。最后发现,我的专业都聚焦在PPE或者政治方面。

不要着急定专业,活动主线要先行!

回顾高中三年的专业探索,我发现,先确定活动主线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先决定专业,再去设计活动。

因为像公共政策、国际关系等这类专业,活动是可以往上面套的。


如果是一个大类方向,就不用太着急在高一、高二就敲定最后一定要申请哪个专业。

老师和机构也是最好的资源!

在选择专业时,多跟老师和机构聊聊。PPE专业是机构导师告诉我的,后来导师还给我介绍了一个牛津PPE的校友。

虽然最后我没有被牛津录取,但当时聊完之后发现自己非常喜欢该专业。

可以找退路,但要展现爱意和能力

在英国,进入学校后不可以换专业。而美国不同,院系或专业可以互相转。你可以先用你很喜欢、但不一定是今后职业方向的专业去申请。


这个专业主要体现出你的喜爱或你有能力去深入研究它,而不是说你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研究者。

没有人在高中阶段就能在专业上取得非常厉害的成就。只能通过活动和研究,证明是有能力去研究喜欢的东西、去分析问题,也有能力把我的喜欢传播给更多人。
 
当然你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体现在你的论文中。专业基础大家都有,也分不出来特别大的优劣。

但是招生官能看出来你究竟是喜欢这个专业、还是因为它很容易才申请。

03


自己尽量多做活动,

如何表达就留给机构和老师


这是我的整体活动,自我感觉在活动(以及后面的文书部分)做得还挺好的。



我的活动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也是我的四条主线。

第一个部分是专业方面的,我把它分成学术探索和实践活动

专业方面的活动,我又分成政治和语言文化两个部分,但其实语言活动属于政治中的一个小类。

我对多文化非常感兴趣,很喜欢这些文化背后的故事、政治策略等。
 

在学术探索方面,我参加了康奈尔大学的夏校活动CIS等研究项目。而学术竞赛,我列在竞赛列表里了。

竞赛方面,如果有时间,就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多做尝试。但也要评估下自己的付出:如果没有拿奖,会不会浪费时间?

像理科类的竞赛,一旦没拿奖,就无法展示出来。但我参加的纽约时报等文科类比赛,虽然没有拿奖,最后在活动列表里是可以呈现的。

实践方面,你可以想想自己有没有在社团做过讲座,给大家分享知识,或者有没有在竞赛中运用了所学知识。

大家应该在高二或者高一时就能申请夏校和研究项目等,有机会就可以多去尝试一下。
 
剩下的三个部分可以统一归为一般性活动,比如有公益、才艺、还有展现领导力的、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其中3个公益活动是我自己组织的。


在没有定专业时,大家可以多做一些活动。先把这些活动列为杂项,最后你总会有地方把它放进去的,所以不用担心自己做的事情多。

机构和学校老师也会教你怎么表达、帮助你做决定。
 
我们学校当时是给我们分享了很多案例,每周我们都会去听很多的讲座。这些讲座给了我很多参考指导,帮助我更好地完善我的活动列表。

04


我选了32所学校,

但不建议盲目效仿


选校阶段,我属于广撒网,一共申请了32所学校,有英国申请,有CA系统,还有UC系统的。

 

英国是被伦敦大学学院、华威录取了,现在还在等爱丁堡和伦敦政经的结果。在英国申请的专业是PPE,即政治哲学经济。

 

美国是被UIUC、威斯康辛、范德堡、UCD录取了。


 

策略因人而异,

这3个问题你想好了吗?


我们从学校和机构那听过很多选校策略,但策略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选校时,一定要想好这几个问题:


我更在意哪些因素?


首先,要从排名、地理位置、学费、宗教,甚至文理的氛围等各个方面选出你更在意的因素。我当时就考虑了总体排名、宗教、和文理科的氛围等因素。


同时,不同层次的学校我都做了申请,主要集中在Top10到Top30。

不管是广撒网,还是就申请十所左右、或者更少的学校,这些都没问题。


关键是你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不要后悔自己当初做出的选择。自己去判断、去拿定主意其实很重要。

了解适配度,它适合我吗?

其次,是和学校的适配度。比如你是很文科的学生,你不喜欢理科的氛围;你是偏实践的,还是喜欢学术型的。

招生官会从你呈现出来的形象看出来,你和学校的气质符不符合。

自我评估,录取的可能性大吗?

另外,自己要去评估个人的竞争力,看与学校匹不匹配,是不是在一条水平线上。从标化、活动等整体实力来看,自己申请这个学校有没有可能。

我就没有申请哈佛、MIT。因为我知道99.99%没有可能,那我何必浪费时间呢?

 


05


文书是我的超大亮点

这些建议请收好~


我把文书分成比较完整的四大类:


主文书:展现个人形象

主文书就是展现个人形象。你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故事展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独特点、你的价值观和个人魅力。
 
主文书里,我把现实中的个人经历作为引子来传递自己的个人特点。

引子之后做了引申。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trouble maker”。我只是想找出问题,但在有些人眼中,这就是制造问题的人。

主体部分是用了抑郁症的公益活动来体现自己。其实在慢慢探索中发现,我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并不是真正制造问题的人。
 

这个主文书我写了好几版,最后才确定了这个。我建议大家随时随手多敲敲,不用怕写多。其实我最后把不喜欢的素材也都用到了补充文书里。
 
Why类文书:Why Major / School

在写Why类文书之前,需要做好大学研究。你可以去官网、也可以报名线上的研讨会。

线上研讨会一般在中国的凌晨。会议里有校友、现在的教授去帮你解答问题,或者做学院介绍。
 
你也可以让机构或者学校老师介绍校友,来了解学校的氛围怎么样、有没有特别好的项目等。

 
在具体的文书创作里需要展现这三点:
 
1、对学校的了解,通过细节去夸学校;

2、展现你是非常优秀的人,值得学校选择;

3、最重要的其实是把前两点联系起来,看你和学校的匹配度。你怎么让学校变得更好,学校怎么让你变得更好。你们是相互促进的。这也是学校想要看到的一点。
 
详细叙述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展开:

学术方面

这是一般补充文书都会提到的,比如你非常喜欢的教授和专业。你可以通过官网找到教授的专攻方向。
 
另外很多学校都会有给本科生或研究生的研究中心,会提供很多公开活动。


你可以去选跟谁做项目。像人权等特殊的专业,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的专业,你也可以去听听。
 

艺术与公益方面

第二个是艺术公益方面,比如之前在学校看到有中西方文化结合的艺术社团。我就会讲自己在文化方面的特长、是如何接受多元文化的。

还有一些大型活动,比如不同国家、不同来源的人一起去参加讨论会,介绍自己国家的传统,你也可以写。

城市&美食&学校精神

第三点比较零碎,你可以说喜欢这个城市、学校的美食,也可以说学校精神。


比如有的学校淡泊名利,专注于研究,也有的学校是希望为城市的community做贡献。你可以根据学校的精神写自己是如何与它匹配的。
 
在Why类文书里,我自己归纳了一个模板。虽然大体上模板可以一样,但是具体的点还是需要有侧重点的。有一些文书是中规中矩,有一些则比较新奇。

比如我在芝大Why类文书里的叙述比较有创意。我想象我已经在芝大,记录了自己在芝大生活一天的故事。

这种写法既有风险,也可能让人眼前一亮,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招生官会不会喜欢。所以需要提前了解学校,自己做选择。但大部分的都是中规中规的形式。
 
补充文书 / UC文书 

第三类是补充文书,它和UC类的文书是一个意思。补充文书类似于小型的主文书。


你可以通过篇幅短的文书去展现更全面的自己。一般是描述活动细节。我总结了自己经常用到的三种素材,以便后期套用。
 
1、外交学社举办的一次类似于模拟外交的活动;

2、假期去波士顿高中参加研学活动。我的住家是西班牙裔。我们会聊聊他们的家族史、在美国的感受等。这是我对人权的萌芽。

篇幅长一点的补充文书,我会引申到人权的方面。所以你可以根据题目去调整文书素材的篇幅。
 
3、京剧和唱歌的结合。这是一个偏文艺类的活动。因为有一些补充文书的题目比较偏,所以也可以补充下。

创意类文书 

我记忆非常深刻的一篇创意类文书是让你把现有专业的名字改掉一个字母,重新设计一个新的课。

创意类的文书没有特定的方式,只能平常多记录。不管是看的书、电影、还是你的小想法等都可以记录下来。
 

对于整体的文书,我有一个普遍的建议就是:好的文书都是改出来的。

不要担心第一次会写错或者写得不好,你要敢于多写。要提前记录,这样写文书时会更方便。

06


我的“低分高录”

是分数之外的“实力”加成


经历了前面的一系列准备,我开始了申请季的正式申请。

虽然前面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但申请并不会一帆风顺

我的Offer来得其实挺晚的。


申请季过去大半时,我只拿到英国和美国的部分学校Offer,当时心想反正不会没有书读了。

但明德导师和我同时也没有放弃对其他学校的争取

一开始我提交了五个奖项,RD阶段又做了更新,最近还在继续做我的公益项目,又拿了一个奖。


补充信息里又分享了关于疫情的小文书,另外一个是四篇论文的基本信息和我的补充活动列表。


终于在RD阶段,收到了来自范德堡的惊喜录取

现在回想起来,我并不觉得完全是运气。

当时在标化不亮眼的情况下,我没有过分懊恼和气馁。

而是充分去利用我的学校资源和自身的兴趣,尽量丰富我其他几个方面的实力。

最后拿到录取,这证明我们在其他方面的内容和努力,是可以弥补标化上的缺失的。

我们经常听到“低分高录”,并不是所有的“低分”都能“高录”,而能够高录的,一定是标化之外所能展现的实力。


07


不要因为结果不理想

就否定自己整个高中生活


最后,我特别想说一下心态。


如果大家对今年申请结果比较了解的话,就会发现,今年整体的录取结果都不理想。这导致大家现在很担心下一届的录取情况。所以心态非常重要!


相信自己,

不要被情绪勒索


不管是申请期前,还是结果出来后,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首先你要相信自己。

找好自己的步调和速度,知道自己如何才能提高效率。你可以去了解身边人的速度,但不要被他们影响。
 
也要管理好时间和情绪。写文书时,效率很重要,它是逼不出来的。


如果文书在一天之内或者一周之内没有写出来,可以适当放松,多出去转一转、多读读书、看电影之类的事情。实适当放松会更好帮助文书的写作。


对于录取结果,

一定要平常心对待


根据今年录取结果展现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

可能大家会觉得自己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是非常优秀的人,但是并没有被学校看到。
 
所以大家不要觉得没有被大学录取,我就是不够优秀的人。

大学没有录取你,只能证明招生官在看到你申请的那一刻觉得你不适合这个学校,与学校不匹配。

而不是因为你不够优秀或者就决定你未来会怎么样。对于大学的录取结果,大家一定要平常心看待。
 

其实我在范德堡录取前,很多Top20到30的学校直接把我拒掉了。

所以还是要相信自己,可能你的优点并没有被该学校看到,但这并不能证明你就一定会怎么样。
 
虽然我前面讲了很多,关于如何准备才能被招生官看到、如何才能申请到更好的学校。

但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让你的高中生活是非常有意义、充实的。


不要因为“申请”这两个字就影响到你整个高中生活,甚至放弃你真正喜欢的事情。
 
这是我们年级主任在藤校放榜前送给我们的一段话,也分享大家!我们一起共勉!


End


看完Selene同学完整的干货分享后,小滕非常明确,没有无缘无故的运气,玄学显灵的背后,必定有实力加成。

学霸扎推的“牛校”高中,她成为“反内卷”第一人,标化AP虽不亮眼,但心态稳稳,不疾不徐扬长避短,深度挖掘自己,获得质的飞跃,最终拿下范德堡!

希望Selene同学的录取经验分享能给还在探索中的你一丝启发!

最后,如果您在申请过程中,有关于标化、选校、专业、背景提升、文书等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小助手咨询。
我们会在工作时间2小时内进行答复,期待与您的沟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