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女孩进入女校,她就不再会成为观众,而是成为参与者。”这是世界级女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曾说过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今年早申阶段,被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录取的L同学的完美写照。
L同学高中就读于一所女子学校,期间她用自己的方式带领不同族裔的女生“为公平发声”,最终赢得了平等与尊重。
抛开身份差异,她还是每个藤校录取学生的典型代表:
学术表现基本无懈可击:GPA4.4、ACT36、11门AP课程中,除了5门理科课程满分外,她还文理兼修,多门文科课程也都是满分。
同时,她还能用沉着和稳重的态度去面对不确定,敢于内视自我。
她的申请过程诠释了美本申请底层逻辑的内核所在。
01
教育似乎存在着“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但L同学的经历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L同学在高中期间就玩起了机器人,她组建了一个拥有少数族裔女生的团体,通过四处拉赞助带领着她们在全美同所有男性学生团队一起比赛。
在整个美国教育系统中,玩机器人和学理工科直接与所有男性群体挂钩。
不管是学术资源,还是社会地位,女生在这些领域永远是“缺席”的。
就算能参与其中,为了在专业知识上赶上男性,女性还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去弥补不足。
但是,L同学不仅敢和所有男生一起竞争,还获得了很多奖项。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L同学是在吃“理工女”的红利,她的录取是将身份劣势转化了申请优势。
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大优势。美本录取如此艰难,有这样的优势也是一份运气。
导师让L同学在申请过程中好好把握住这一“运气”,但不能止步于此。
因为机器人项目谁都能做,如何讲好故事,分享哪些故事细节,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
除了和团队一起参加比赛,L同学还将机器人项目分享给第三世界中教育资源困乏的女生,她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进行连结。
这小小的一步,让接触不到理工教育资源的女生看到了希望,为有志于进入这个领域的女生扫除了歧视障碍。
此时的L同学更像是时代的弄潮儿,她不仅看见了社会的不公平,还勇敢站出来,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到了更多弱势群体。
这成就了她的独一无二,更让她成为顶尖名校的目标人选。
02
现在整个社会普遍很焦虑,体现在申请中就是很多留学家庭功利心很重,只追求实用价值。
参加竞赛是为了获大奖,选择夏校、进行科研是产出论文,展现强大的学术能力...
这种清单式规划让美本申请越来越卷,还没确定方向就跟着别人瞎跑,不仅加剧了无效竞争,更浪费了大量资源。
实际上,要想在某一领域做到真正优秀,体现自己的实力,必须要学会专一,集中精力,做出自己。
而不是去在意自己的履历是否“丰富多彩”。
03
看完L同学的这些活动背景,大家可能会好奇她为何会选择化学工程专业。
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生,定专业时,L同学也曾迷茫过。
她参加过高难度的AIME数学竞赛,做过机器人,还在实验室进行了3年的材料研究。
所以可供选择的专业非常多,比如数学、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化学、CS专业等。
导师将她的背景进行串联,经过分析,帮她敲定化学工程,遵行的是一套组合游戏法则。
当然除了本科没有材料工程专业外,上述所有专业,L同学都可以选择,但都不是最匹配、胜算最大的。
在所有的活动中,她长达3年连贯性的研究是最能体现她学术热情的。
所以专业选择的时候导师就让L同学以这项活动为主要衡量标准。
沿着这条学术路径,纯化学会是最有可能的专业。
但是这就意味着最能展现她实力的数学竞赛和机器人队将毫无用处,而且她还没参加过化学相关竞赛来佐证自己的学术实力。
所以,导师通过排除法和专业知识,最大化利用好她的背景成就,聚焦到了化学工程专业。
短期来看,这样的选择是最匹配申请的结果;
长期来看,更是一种投资,因为就算以后L同学想换任何工程或者理科专业,都能轻松实现,而一旦反过来,申请之路就会很难走。
04
L同学的人格魅力不单单是在活动中打破世俗规则,更是因为在导师的鼓励下,她在主文书中敢于揭开自己的伤疤。
能被藤校录取,学生几乎是没有短板的,而要在100%完美的基础上,突破舒适圈再进一步,此时就要懂得“示弱”。
文书其实不是展示自己有多优秀,因为这些成就在简历、活动列表中就已经介绍过了。
招生官想看到的是学生流泪、流汗的过程,而不是流完泪和汗后的荣誉。
文书写作本质上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因为人总是不愿承认自己失败、痛苦、尴尬、脆弱、自卑的瞬间。
但成长必定会经历这一个破茧成蝶的阶段,只有真正足够强大和成熟,才能直面自我。
指导L同学实操的过程中,导师将这套文书写作真经贯穿始终。
在头脑风暴中帮助L同学回忆成长的伤疤,寻找背后的故事,引导她进行情感唤醒,实现主题的升华。
L同学身上的标签很多,除了亚裔、理工女外,她还是为性少数群体呼喊的先驱者。
她也经历过身份认知的萌芽阶段,和很多人一样,她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
在朋友的启发下,她从回避到不逃避,敢于去探究身份问题,回归最真实的自我,内视自己的成长经历。
后来她大胆走进这些群体,倾听他们的心声,领导并扶持了一个性少数群体的教育社团,在这里她帮助社区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主文书中的这段不完美的经历,是L同学自我疗伤的过程,它就像一把斧子,在L同学的内心开出一条道路。
05
回看L同学的选校,也是一大亮点。
【 写在最后 】
本周重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