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到国内经济发展以及国外就业、移民政策的影响,不少留学生的生活步调和规划安排都被打乱节奏,其中就业计划也是被影响的一个重要部分。
目前从国内求职现状来说,各大知名企业更希望聘用在语言及沟通能力、快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抗压等能力更具优势的学生。
因此,在专业知识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拥有海外生活经历、经过多元文化熏陶的留学生比国内学生一定程度上更占据优势。
虽然回国就业前景很好,但是,2021年留学生的回国就业竞争却极为激烈,面对史上最大海归潮,就业压力成为每位归国的留学生最担忧的事情。
难点一
国内外毕业生人数激增
今年2月份全球职业发展数据库WokSop发布了《2021留学生归国求职意向调研》,该调研向2021年应届毕业留学生发起,共12万人参与调研。
结果显示:2020年留学毕业生已达80万人,2021年希望回国就业的海外留学生相比2020年数量增加了48%。
5月13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指出,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和去年的874万的毕业生人数相比,同比增加35万。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报考国内研究生的人数为377万,全国高校招生人数至多不超过150万人。
因此,今年国内的求职阵容可能是这样的:
80万海归+909万应届毕业生+百万考研失利党=1000W+申请者。
难点二
对国内就业环境不熟悉
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政策、就业形势瞬息万变。多数留学生出国就读硕士(1-2年),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就读本科+硕士(4-6年),长时间与国内市场脱节,有可能对国内市场发展的理解存在断层,信息渠道获取有限,在求职时经常出现这些现象。
1. 我就想去某某企业其他不考虑
2. 我只想去东边的企业,其他不考虑。
3. 这家公司没有听过,是不是规模很小?
4. 什么时候网申?都有哪些流程?
5. 上周面试不错,为什么还没有通知?
此外海外留学是还会遇到,在国外所学习和讨论的案例、积累的经验,以及当地行业发展的方式难以直接套用在国内工作中。
猎聘《2020 海归留学生就业洞察报告》也显示出同样的问题:58.65% 的海归留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对国内行业、公司和职位方面的理解;51.13% 的海归留学生表示缺少相关实习或全职工作经验。
难点三
过分扎堆,加剧岗位内卷
猎聘《2020 海归留学生就业洞察报告》调研数据显示:海外留学生更愿意在国内区域经济水平发达、基础设施完备、国际化程度高的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发展和就业。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是大多数人的首选,其次是深圳,广州。
中国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在调研留学生回流分布时,也得到了相应的结论:超过70%的海外留学生,会选择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作为发展首选。
除城市选择扎堆外,归国留学生的行业、职位选择也扎堆严重。超5成学生会选择金融、商贸、互联网行业,还有一部分学生受疫情影响,选择医药行业。
WokSop统计了2021海外留学生归国求职最关注的10家企业,分别是阿里巴巴,亚马逊,苹果,欧莱雅,宝洁,戴姆勒,特斯拉,辉瑞,汇丰集团以及字节跳动,其中29%的归国留学生将阿里巴巴作为首选。
此外“高收入”、“影响力”、“晋升快”等关键词,成为留学生选择工作时的一大考虑因素。
求职岗位有限,求职者数量却极速增长,由此可见2021年归国留学生,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比这些数据更令人恐惧的是,2021年留学生申请数量还在增涨!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留学归国学子的就业之路将更为坎坷,“内卷”也将愈演愈烈。
关于内卷,前段时间最近各大社交账号都被罗翔老师的内卷言论刷屏了:
内卷说白了——就是人们都是在比较,都在拼,都是想成为人上人,都想把别人踩下去……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他是以动物世界的规则来要求人类世界,这是对人的一种侮辱和亵渎。
人最重要的是:和自己比较——我们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更刻苦?我们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变得更好?我们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更朝着那个完美的圆前进?
我们不需要和别人比,因为我们一旦把别人当做自己的竞争对象,就一定会把他人物化,会把他人当做工具。
而一旦我们把别人当做工具,我们就一定会把自己当做工具。当你瞧不起别人的时候,你就会瞧不起自己。
很多网友都表示,每次听到这位“法外狂徒”的话都感到振聋发聩。
听完罗祥老师的话后,小德也深表赞同。但是!罗老师,您没有给方法论啊!!!
思考题
留学生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打破就业“内卷”呢?
|重磅推出|
为了让2022年以及之后计划留学的同学们,有更清晰的职业规划,明德立人特邀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留学项目部副主任程明,亲临6月20日明德盛典现场。
活动现场,程明副主任将详细解读留学生国央企(进京)就业规划,分析现阶段国央企最青睐人才画像,助力2022年以及之后计划留学的同学们的就业之路。
名额有限,详情请戳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