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哥大留学生:"我太难了"!揭秘中国留学生的藤校经历……

明德立人教育

常青藤名校的门槛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就像一座布满藤条的高墙,需要艰辛地攀爬。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爬过藤条高墙的人,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这样一部纪录片《常春藤零距离——美国名校印象》它是由凤凰卫视制作试图从多个角度揭开以常青藤盟校为代表的美国名校面纱,探寻那些藤校学子的真实学习生活经历。


“千辛万苦的进入了美国名校,其实这并不是艰辛生活的一段结束,而是拼搏的真正开始!”



在纪录片中,中国留学生张子豪在全美新闻专业排名第一的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他的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四年的美国生活早已经让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完全适应了美国的教育和文化,但是一进入新闻学院,这巨大的课程压力,还是让他很吃惊!



基本上张子豪一个月,一到两个星期都要在学校住,这样做是可以把精力全部都投入到学业当中!


“就是真的在一遍遍跌倒,一遍遍再爬起来”在错误当中吸取经验,去勇于尝试。并且哥大的老师是极其认真,极度地抠细节,连边框间距,拼写错误老师都会一一指出,让人感到压力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水平细节有所提高,也反映出哥大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在这种氛围下张子豪的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



在此之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出张子豪为了学业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学校、老师、同学们在学术上的支持。可能在常人眼里看来张子豪的疲惫和努力似乎分外夸张,在藤校里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


从哥大到哈佛



在哈佛读博士的沈黎英一直热爱芭蕾,从读本科起就在跳。但在进入哈佛读博的后的两年里,因为学习的压力太大,她连这一爱好都中断了。一周下来,每到周五晚上她就会痛哭一场,因为“终于可以十二点前睡觉了”。



高强度的学习,让这些在国内顶着尖子生光环的天之骄子,在初入校园时都疲惫得无法适应,但最让人内心崩溃的,还属这里的教授对学业的严格态度带给人的巨大压力。就像沈黎英所说,生活就是读书,睡觉,哭。



每个能考入藤校的学生,无不是披荆斩棘,从千军万马中突围而出的,对刷题、做作业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没想到,来到了这里,每次打开教授批改作业的回复邮件,成了件紧张到让人“心脏病都要跟着犯了”的事。


日复一日高强度的学习,和一丝不苟的教授,如此总总,让藤校的生活,并不如外界想象的“走上人生巅峰”那么轻松自在。


自由的灵魂



纪录片当中美国高校出现的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初,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所以大力推崇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智成长,让他们接触更多的领域,科目和思维方式,让学生拥有自己一生的分析和交流个工具,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注重问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基础。


用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前教务长的话来说,这便是以藤校为代表的美国名校教育的核心,即通过通识教育,将学生培育为完整的人。



在他看来,为学生划分不同的专业、将其培育为专才固然重要,但在学生们最好的时光里给予他们足够多的自由与空间,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遨游,直到掌握超越学科的方法论与价值观,这更为重要。


这让我想起了达芬奇,几乎所有人都只知道他老人家是个画家,但同时他也是工程师、发明家、科学家、社会学家、天文学家等等,几乎欧洲当时最先进的学科,达芬奇都有所涉猎。


这兴许是美国科技创新企业众多的原因之一,他的技术含量也许不是很高,但是思维很宽阔,做的东西很实用,在社会上很容易被接受。


就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吴军表示,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四个角色:



首先,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的地方;

 

第二,它是一个研究的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影响的场所;

 

第三,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四,它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哈佛、耶鲁、哥大....等这些常青藤学校是多少学生的梦校。正如影片所说,千辛万苦的进入了美国名校,其实这并不是艰辛生活的一段结束,而是拼搏的真正开始,那些正在努力想要攀登的人,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来帮你!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