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海龟”还是一个令人羡慕,充满愿景的词汇。
但随着就业市场的下滑,社交媒体的爆发,整体情绪的对立,留学生的代名词渐渐变成了——
“纸醉金迷,划水镀金”。
随着争论越来越多,家长们既担心孩子学坏,又担心子女是不是在报喜不报忧。留学生活到底好不好,相隔千里,父母也不知道能帮到孩子什么......
其实留学生的真实生活,并不只是抖音里的【美景美食美男美女】,各中酸甜苦辣,只有真实体验过的人才知晓。
今天小德就总结了一些留学热门话题,同时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朋友,分享他们的:
留学酸甜苦辣
如果你也是留学生,也有自己的留学经历想要分享给大家,欢迎在评论里留下自己的故事...
关键词🔍 · 北欧不是天堂
“我会劝退每一个看了网上视频,就想要来北欧留学甚至旅游的人......”
拿到了哥本哈根某大学全奖的Mark,是周边人眼里的佼佼者,同时经营着一个摄影类账号的他,时不时就会收到“学长,看到你的vlog,我也想去北欧留学,可以咨询一下吗?”的私信。
然而他却很认真地告诉小德,他把每一个来咨询的人都劝退了。
北欧很美,是真的;北欧时薪很高,也是真的;北欧奖学金也多,还是真的。
然而这些【真实】的背后,还有北欧童话的另一面:
“ 时薪高,但只会英语,本地语言没跟上你找不到工作的呀,这里人个个都会两到三门外语 ”
Mark在刚到北欧的时候,就因为市内房租过高,排不到预算合适的房子,最终选择了通勤2小时左右的学生宿舍,还没有家具...
痛苦了半年多的他,决定找一份兼职,把家搬到交通方便的地方。
但非CS专业的他,在求职路上因为语言和本地人相比弱许多,最终也只找到了中餐厅/亚超这类工作。
虽然后来他靠着在国内经营新媒体账号的收入,能养活自己了,但北欧的语言壁垒,仍旧是留学生甚至旅游者们需要面对的一座大山。
不少刚到北欧的留学生们在出游的时候,也感受到了【交通费巨贵】,【北欧人下班早是真的,所以景点也很早就下班了】,【看不懂路标甚至找不到路标也没有活人问路】的各种问题。
Mark学长也提醒想要留学的同学们,了解一个留学国家的语言文化,生活便利,日常开销,是最最基础的调查信息。
不能只凭网络上的图片视频,QS排名等等,就决定一笔“长达几年,花费数十万”的开销。
关键词🔍 · 学会享受孤独
“ 我生活在真实的哈利波特世界里 ”
拿到爱丁堡大学offer的Lucy,在英国已经生活了快半年了,平时里喜欢拍照分享生活的她,也在小红书上积攒了一批喜欢看她留学日记的同好粉丝。
粉丝们提到最多的话就是,你好像生活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啊!
的确,爱丁堡这座城市作为JK罗琳的灵感来源之一,自身就因为历史与艺术的融合,到处充满着复古魔幻气息的建筑。
而Lucy作为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孩子,也是第一次在这个“北方雅典”体会到了“孤独”这个词的美感。
“ 刚开始我会感到恐慌,感到焦虑,没有熟人我和谁一起上课?一起吃饭?我要和谁说话?谁能理解我?”
但随着Lucy学会了看手机地图,看火车班次,学会了看网络评价找好吃的餐厅,学会如何求助学校如何求助社会机构,找到了规则,心里有底,有问题解决方案的她反而更喜欢一个人生活了。
“我很享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从Carlton Hill散步到王子街,走走拍拍的生活 ”。
自己掌握生活的节奏,不需要去和人配合时间,不需要去迁就,不需要为了什么而去做什么的生活,是Lucy告诉我们她最enjoy英国留学的地方。
而咱们明德立人,每一年也送了不少混申美国/英国的同学们去G5,特别是综排全球第八,专排力压哈佛大学,拿到QS全球教育学院排名NO.1的——
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
点击图片👆跳转查看更多英国G5战绩
关键词🔍 · 我不羡慕富二代,但...
“ 真实的留学生活不是从飞机落地开始的,
而是从准备留学时,就拉开了差距......”
Jessie对于自己的留学生活的评价,第一个词是“负罪感”——
从刚开始只考虑学费,到准备留学时考虑语言考试报名费,签证费,机票钱,甚至行李超重的费用,都让Jessie感到焦虑,
“被取消的那几次考试,需要加急的证件,都让我感到多花了爸妈的钱,很难受。”
到了美国,身边同学的家庭背景差距,也让她有些惶惶然。
“在我考虑打包回家的中餐可以吃几顿的时候,室友每天Uber外卖的小费比我的饭钱还高。”
但是Jessie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她并不羡慕富二代有着更阔绰的生活方式,也不认为她的室友选择花更多钱,过自己的日子有什么不对的。
因为对于Jessie来说,出国本身就是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她只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而她的富二代室友也是一样。
“让我嫉妒的不是富二代,是其他国家的同学可以打工。”
但Jessie也向我们透露了她的负面情感,她在到了美国之后,才了解到F1学生签证对于打工的限制有多严格,对于想要补贴一下生活费的她,只能羡慕起其他国家的小伙伴们找到各式各样的兼职。
这里小德也提醒美国留学生朋友们,一定要熟读学校关于留学生打工的政策相关——
美国海关特别提及过他们会遣返“签证目的不明确”(例如留学签证但手机里有美国打工相关内容)的人。
校内打工是留学生们的首选,但竞争强,最好是尽早申请。
此外,明德的老师们为了同学们能减轻学费压力,也会竭尽全力为大家申请奖学金。
有了奖学金、助学金的加持,TA/RA的工作经验,相信同学们的留学之路也会负担更小,更专注于自身发展,未来选择也更多一些!
多于【准备美国留学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可以申请奖学金】,详细信息可以添加我们专业的咨询老师,一对一了解一下自己的背景可能性。
关键词🔍 · 不是想回是留不下
“ 我已经习惯了没有内卷和年龄/生育压力的生活,想到回国要面对的各种事情,感到很焦虑...... ”
即将回国的Kyla,已经用完了自己的工作签证。
不少人羡慕她可以直接在一线大城市落户,此外TOP30的学历背景还有着国外的工作经验,在秋招时肯定是遇佛杀佛,顺利拿到offer。
然而她也有自己不为人知的焦虑,首当其冲的就是内卷和年龄。
“我现在想到这些事情,想到别人有可能问的问题,就会生理性反胃,怀疑自己生病了...”
Kyla在考虑要不要再读一个一年制的STEM类专业,一个是增强自己的实战技能,其次是STEM类的工作签证也着实令人眼馋。
“如果秋招的结果不理想,我可能会再次归海。”
关键词🔍 · 我也想爸爸妈妈
“疫情前,和父母的距离是周末一张往返两三千元的机票;现在,我很怕爸妈生病......”
在澳洲留学且已经工作的Auther,告诉我们他最大的矛盾是如何远距离照顾好父母。
此前,他基本每半年都会回国看望父母,或者父母飞到澳洲和他呆个把月,机票最便宜的时候往返只要2000元,3000左右。
然而现在他已经2年多没有回过国了。
“我现在整天研究的是医院陪诊,就怕爸妈身体不好,去医院也不会弄,我只能远程找一个陪诊陪他们一起去。”
而身在国内的父母,又何尝不担心自己国外的子女呢?
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健康问题,都让父母担心孩子们会报喜不报忧。我们作为留学生子女,也最好有固定的时间和爸妈联系,互相报告平安,这样也能他们在国内放心。
关键词🔍 · 华人圈or英语圈的归属感
“ 爸妈让我多和外国人玩,练好英语,但我真的融入不了他们的圈子......”
本科就去了美国的Nancy,硕士去了湾区更好的学校,也是个华人众多的知名大学。
而她最在意的就是,如何融入本地圈子,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从刚留学的时候起,爸妈就让她多和外国同学交流,出去玩儿,她也十分理解父母对于她融入本地生活,熟练使用英语的期盼。
但是,Nancy每次和外国同学交流都很难主动找到话题,有时候笑点也不一样,导致她现在和学校的local同学对话都感觉到了莫大的压力。
除了学习以外,Nancy也尝试生活中和local朋友出去玩,但是朋友好意的让Nancy推荐中餐,她按自己口味点的几道菜,又不合在场朋友的口味。
这也让她失望之余,也丧失了和local朋友出去玩的信心。
但是学校里的华人社团,自己的课上认识的中国同学,都让她感觉到了强烈的归属感,也和这些朋友打的火热,一起看电影一起追星,刷B站、说中文、用微信真的实在是太便利了!
只是每次爸妈问她周末都和谁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她总会犹豫很久,感到压力....
现在的Nancy已经放下了push(强迫)自己融入本地人圈子的执念,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的方式有很多,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最重要的,环境只是客观因素之一。
她仍旧和中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吃喝玩乐,但是也报名了学校的【language exchange club】,以及【无字幕的电影电视剧】来锻炼自己的英语能力。
五光十色 · 酸甜苦辣
每个人的留学生活都是自我选择的道路,路上会有非常多的风景与岔路。
精彩与痛苦并不是矛盾的,丰富多彩也可以和孤独念家同时存在,所以片面地给留学生活挂上“ 身边即世界的标签 ”(我朋友说.../我亲戚说...),是无法代表真实的留学生活的。
真实的留学生活,绝对不仅仅只限于网络上大家分享的视频帖子,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真实经历过的人才能回过头判断,到底留学经历对TA来说是否值得。
而大部分同学,都觉得留学这段人生经历,非常值得。
小德希望能一直陪伴大家的留学之路,除了留学申请以外,我们更是大家的朋友与伙伴,也希望在你的留学选择道路上,能提供更多捷径与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