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A3.2逆袭哥大,我曾拆穿过“大忽悠机构”的相同套路!

最新消息 2020-05-13 09:52:54

 

Wang同学:国内某985重点高校 数据科学专业

硬件背景:GPA3.2+ TOEFL100+ GRE320+ 

软件背景:一段实习,四段科研经历

明德申请规划导师:张老师

明德海外名校导师:王老师

录取结果:

哥伦比亚大学  数据科学专业

塔夫茨大学  数据科学专业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数据科学专业

 

01

自己申请VS寻求机构帮助 

我是如何避开“大忽悠”机构的?

 

在本科期间,我偶然萌生了去国外读研的想法。美国的学术和科研环境、教学理念都是世界一流的水平,我期待能够在全球顶尖的学府学习到更多领域前沿的知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留学申请——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随之而来。我想我们每一个申请者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自己申请,还是寻求留学机构的帮助?对于学习数据科学专业的我而言,“成功率”是我最看重的一项重要指标。

 

从大三开始,我就开始收集各大留学机构的信息。每到一个机构,我就会和顾问老师分享我的本科背景、长短版和申请期待。我的短板其实我是很清楚的,GPA低是我的一个弱势。我希望机构能够给我一些真正实用和建设性的建议,比如说如何克服我的短板,做些什么能让我申请的成功率更大一些!

 

我清晰地记得两三家机构都和我说:“你的GPA是个大问题啊!你要想办法弥补一下!只要提高了就没有多大的问题了”

 

看着这些“自信”的答案,我觉得非常讶异。我很明确地告诉他们:“我目前已经是大三下学期了,即使我接下来都能拿到4.0的满绩,也无法把综合GPA提升到3.5以上,这种方法没有任何可实践性”。

 

面对喋喋不休的安利,听得真的是心累。其实这也是能直接判断留学机构实力的方式,有实力的留学机构不会给出模糊的措辞,更不会做出不可操作,无法实现的承诺。

 

当我走进明德立人的时候,也没有料到这里的顾问老师说出了和其他机构截然不同的话。明德立人的老师让我继续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丰富在软性背景方面的经历,鼓励我拿到更好的推荐信,并且给予了我提升语言成绩的方法。这样耳目一新的谈话,还是第一次。谨慎判断之后,我最终决定选择明德立人。

 

02

牵手明德立人后,厘清申请主线

时间、信息、经验、操作

我算明白了一笔“经济账”

 

 

 

做事需要有章程,更需要有逻辑。

 

我把申请留学最重要的四个步骤依次列为:时间、信息、经验以及最终所要执行的操作。

 

我为什么会把时间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呢?很客观地讲,申请国外的顶尖院校,对于国内读本科的学生而言,所需要花费的精力真的很大。

 

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了解美国的学校,了解全新的一套学习体系和教学规范。这并不像高考填报志愿那样机械,而是一个很灵活、很动态、很复杂的“庞大的准备过程”

 

我需要去了解学位的差别、需要准备材料(不同学校项目不同、筹备工作艰巨)、文书的创造、简历的打磨等,这些事肯定会压缩我本科最后阶段的学习时间。

 

说到留学申请,我不得不算一笔经济账。

 

为了能够确定最终申请的10-15所学校,至少需要筛选30-50所学校的具体信息,才能真正挑选出适合我的学校。

 

由于留学申请需要如此庞大的信息需求,以及对全新事物的认识,需要耗时耗力。那就意味着“留学申请”会吞噬我过多的精力,这显然是非常不理智的。由于我一直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我的大三、大四并不清闲。我的学习时间应该是大于准备留学申请的时间,这样我才能保证我的高产出,让我得到更多的学术体验。

 

信用卡如何支付?申请过程中的表格如何填写?这些问题如果想得到妥善的解决,就需要更为专业的老师群策群力。有专业的老师解决这些问题,为我节约了不少时间。留学机构积攒了多年的申请经验,无疑是一笔值得珍惜的财富。

 

签约明德立人以来,导师们全权负责我的留学申请,同时也充分尊重了我的想法和选校偏好。才让我有充足的时间,专注于我应该做的事。从这一点上,整个申请季我还是非常满意的。

 

03

不拔尖一样可以绽放“精彩”

 

我的本科是国内某985高校的数据科学专业,GPA是3.24(不算特别占优)。我的托福成绩阅读部分虽然拿到了可喜的30分,但总分依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好消息是,GRE的数学部分我拿到了169分。

 

四段深度的科研经历(参与了科研工作,并以第一、第二作者发表我的论文)是值得文书中“耕耘”的重点。我的科研、实习和院校背景虽然不错,但遗憾的是大一、大二的重心没有放在学习上,所以学术成绩上竞争力还是比较低的。托福和GRE在同等条件下的竞争者里,也不是特别的突出。

 

但在明德立人张老师和王老师眼里,“不拔尖”不但不是我的一个弱点,反而是一项“加分项。”

 

04

选校要有大智慧

找对专业也有大讲究

 

 

 

为什么说不但不减分,反而加分呢?从选校来谈,我和张老师制定了适合我的申请策略。

 

学校和专业大概分为:十拿九稳和有挑战性的。踏实平稳的、保底的、挑战性的、和较为匹配的项目,都放在了最后的清单里。

 

通过分析我的个人实际情况,张老师重点关注了我的软实力背景,分析了各个学校都喜欢录取什么样的学生(热爱学术的、热爱科研的、有创造性的、理论大牛等)。

 

我才知道,其实本科生也可以转专业,或者申请相关的专业项目。怎样找到适合的方向其实大有讲究。看专排、综排的背后,张老师教会了我如何理性分析“招生官的意图”。

 

张老师耐心地告诉我:唯分数论,不应该是套在我脑袋上的“紧箍咒”。我的研究方向、学术&职业潜力,个人特质等等才是美国名校会重点考量的因素。在高难度的录取项目中,学校也在吸纳着全球的智慧资本。

 

那一刻,我有了更多的动力。我知道我的其他优势,可以变为学校期待看到的“亮点”。张老师帮我搜索了大量资料,谨慎核实各种信息,最后为我确定了申请院校和专业。每一次和她沟通,我对自己的认识就更多了一点,对梦校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05

锻造文书,需要脑洞大开!

不拘泥于图书馆的读书老将

我是尽情沉浸在实验室的“创造家”!

 

分析、交流是我和导师们共事的主旋律。申请资料和文书(个人简历、个人陈述、简历)自然也是我留学申请的重点。

 

如何有选择地突出个人信息?

“最值得”和“最突出”的优势需要张扬还是收敛?

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出最有利于我的文字?

 

我的海外Mentor王老师清晰地分析了我的短板,强化了我的优势,并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指导建议。在文书中,采用了主次区分的策略,没有过多强调我的学习成绩,而是从选课的多样性上,去强调我对于理论知识的的丰富探索。

 

通过比对各种素材,巧妙地强调了我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包括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计算机系统导论、程序设计实习等课程,同时还有数据科学导引、深度学习、统计学习等高阶课程,让哥大的招生官看到了我丰富的知识储备。

 

王老师在文书中还突显了我的科研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PS中通过我的科研表现,把我塑造成一个不只是在图书馆里读书的学生,而是愿意在实验室、讨论中尽情沉浸的“创造家”!为我附上了”热爱学术、开拓创新、敢于实践”的生动标签。

 

06

推荐信要“敢想敢问”

胆大的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张老师还让我联系一些前辈、教授、实习时的职场人士,力图帮我拿到大牛推荐信。敲定了推荐人名单后,我马上联系了老师和前辈们,最后非常顺利地拿到了不错的推荐信。

 

推荐信这件事上,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找前辈和老师有点难为情,甚至难以启齿。其实只要大方地提出来,都会得到一些很好的反馈。

 

精雕细琢的“满分文书”、大牛推荐信、细致全面的申请材料...万事俱备,我终于满意地提交了申请。

 

一次非常紧凑却不“紧张”的申请之旅告一段落。Offer收获的大头戏也准备登场了!

 

07

彼此期待、彼此成就

纽约,我来了!

 

 

 

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塔夫茨大学纷纷给我发了offer,让我喜不自胜!省时、果敢、充满想象的申请后,我真的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更多名校入场券。

 

前不久,我拿到了我最满意的哥伦比亚大学顶尖的数据科学offer。

 

科研背景与项目的匹配度,也许让哥大的招生官看到了我的潜力,在机器学习方面的科研经历,被明德立人的导师巧妙与哥大项目的课程设置加以匹配,也为我的文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我要感谢明德立人为我节省下来的时间,让我踏踏实实地完成了大三大四的学习和科研,没有因为留学申请就顾此失彼。

 

录取中,眼缘很重要。也许冥冥之中,我看准了明德立人,哥大看准了我,我们都在一条巧合的时间轴上,彼此期待,彼此成就!

'); })();
关闭

美国留学

400-888-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