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文书的相爱相杀——比宫斗更步步惊心,比科考更谨小慎微

最新消息 2018-09-15 11:07:32

 我的主文书构思开始得很早,大概是高二下半学期吧。

 

在经过一系列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夜夜难眠焚膏继晷头发掉光的立意思考之后,在8月份以前就写出了PS初稿,到11月间的几次修改都没有大刀阔斧地动摇基本立意和构架。           

 

但这完全不是说那段修改历程很轻松,其实正是那些细枝末节的加加减减、几句深入主题的陈述,让我进退两难再三斟酌,谨慎得仿佛即将走上科考场写策论的书生。

 

我的文书主题是religion”,一个几乎所有老师、所有我加过的文书咨询群都连连摆手、敬而远之的话题。一个不长的段落,就是“scratch on the surface”和“dig a bit deeper”的区别。幸好,在后期师友出乎意料的鼓励下还是加上了,圆了自己的构思和执念,也收获了不错的结局。 

 

(仅以此文分享一下自己写主文书的历程和

感想,若能对任何人有所助益,则幸甚至哉。)

 

主题构思

 

高二的下半学期,记不清是几月份了,学校主任开始给我们上文书workshop,大致的形式,是让我们在规定时间里brainstorm,写下3到5个关于自己的、可供挖掘的话题。我们的文书导师之一,曾参与过《Fiske Guide to College》的编纂的老先生,经验自不必说。在让我们落笔之前,他总会温馨提醒一些“原则”,或是“limitations”:比如“注意文章里对他人的着墨比重,AO要了解的是你,不是你的朋友或家人”;比如“以小及大,从细节入手”;比如“比起’一场体育竞赛’‘克服困难的经历’,尽量去探寻更独特更个人的故事”……又比如,“最好不要触碰敏感话题”。 

 

我到今天都觉得这些建议几乎条条都是金玉良言,普适四海。可是当时对文书选题还是一头雾水的我觉得可煎熬了。哪怕都带着“尽量不要”“最好不要”,这些不带任何强迫性、纯粹出于“告知”“提示”的建议,还是在本来就藻荇交横的脑海里织起密网,越勒越紧。 

 

想好一个题目,觉得太“普通”,好不容易挖出一个“有深度”的题目,又觉得“太空太难写”,非常想写的题目,又是大家口中的“absolute no-no”……回顾那个时期的我,谨慎小心之处,比魏璎珞是绰绰有余,跟科考士子差可相拟。我正为自己精妙的比喻拍大腿叫好,却突然反应过来:等等,我真的是大学申请者,并不是宫女或者书生啊?大学AO们虽然常常让人觉得“天意高难测”,但他们并不是在挑选符合他们从政理念/温良恭顺的从属,我们也完全不应该一心揣摩、逢迎“大学偏好”(当然在why essay的写作中这一步其实是相对重要的)。

 

如果真要为主文书选题思路定一个“原则”,一个既能避免离题万里又能保证充分自由的框架,

 

我们首先要思考,主文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是作为学生个人档案的一部分,是用来展现其他部分的信息(标化成绩、语言成绩、课外活动)无法完整描绘的“你”。它是一个补充,当然同时也要和其他部分搭配和谐,才能在招生官眼前展现一个多维饱满的形象。 展现你认知里的“自己”,想展现的“自己”——这就是PS写作的首要原则。PS有七种类型题目,看起来“Identity”只是其中一个其实它是所有题目的相同内核。 

 

我是这样用这个原则的。Brainstorm写下尽可能多的话题,用“一般原则”筛选掉不适合的话题,但“首要原则”但优先度在筛选时高于“一般原则”。在我自己的例子里,“不要触碰敏感话题”本应该排除掉“religion”,但“首要原则”留住了它。我觉得我的申请过程不能没有它,不提及它,我在申请官眼前的形象就是不完整的、不真诚的、不理想的——我就是这样找到了那个“对的主题”。 

 

说完了“敏感”,再来说手其他关于主题的常见担忧:“太空太深奥,难懂也难写?”“经历太普通,千篇一律?” 两个问题其实可以一起回答。 

 

“世上的故事都被讲完了,新鲜的只是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的方式而已。”

 

再艰涩的思想,再沉重肃穆的big ideas,只要你真的认为它符合“首要原则”——它塑造了你,是你的一部分,那就必定有从你的日常点滴、柴米油盐中重新讲述它的方式;面对cliche的故事,记得“旧酒换个新瓶装”,你的经历中一定有特殊的元素区别他人的生活,你需要做的只是将它挖掘出来,并运用反套路常规的叙述方式而已。 

 

写作技巧

 

如果说在“立意”部分你不应化太多时间揣摩招生官偏好的话(这根本无法揣摩),写作构造、叙述技巧、言词运用方面,就是你真的该时时思考“读者”感受的了。因为文书写作有共通的标准——让人读懂,并hopefully印象深刻。 

 

文书写作是purposeful sending,你期待对方能尽可能理解你,就要确保自己文字的可读性。这就包括一般PS体裁都会是记叙(议论都较少),比起华丽的词藻语言的流畅地道更重要,标点符号打好。要抓住读者注意力,可以用上各种初高中、sat作文备考时学的各种手法:倒叙、插叙、以anecdote开头、恰当精妙的修辞手法等等。当然还有,多使用画面感强的描述,最好能脑补成微电影。此外,多使用动词、短句,也是提高画面感,增强语言节奏、韵律感的方法,能让阅读体验更好。 

 

心态--关于拖延&他人的参与

 

写文书当然是一种writing。其过程就跟世界上所有writing一样:All you do is sit down at a typewriter(computer) and bleed. 也跟所有writing一样,总有叫“拖延”的小妖精想方设法无限延长你的bleeding。克服拖延症有一百八十种方式,但最有用的还是从战略上藐视它。

 

拖延症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错——尤其在完成创造性任务时(比如写个人陈述),拖延症的背后其实是完美主义。你觉得自己永远“还没准备好”,你觉得自己对主题挖的不够透,你觉得自己构造还不够完美,你觉得自己语言积累还不够纯熟…..所以一拖再拖,因为你“不想打无准备的仗”。

 

但你忘了,写文书从来不是落笔无悔,你被允许修改,你被鼓励去修改词句语法,甚至根据心境变化修改主题。事实就是——第一稿你永远无法做到完美。一旦接受“第一次最高只能做到标准的60%甚至更少”这个设定,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告诉自己“第一稿可以只是试试水”,并且相信之后的第二稿、第三稿…第n稿只会越来越水到渠成,或许就能帮你渡过“万事开头难难难难难”的难关。 

 

个人陈述的写作里少不了他人的帮助。你从别的个体那里获知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以此补全或修正自我认知;你从“读者”那里得到反馈,重新审视自己文字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你甚至从旁观者那里得到建议,“你应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立意,语言风格,ect.),才能追到男神/女神校”。 

 

但我见过一个热爱国际政治的学长不顾中介劝阻,执意在文书抒发对时事的看法; 

 

我也见过无数同学在profread后坚持用自己的、有点不地道、有些生涩奇怪的表达; 

 

我也见过无数同学在咨询各种写法后,挣扎犹豫很久仍然选择最开始、自己最喜欢的记叙方式。 

 

我想说的是,个人陈述到最后,还是你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是该由你主导、由你决定的信息输出。 

 

这是你的战场。你可能会希望当多年后回忆起这场战役,帅旗所向之地正是你心中所往,无论输赢,会有遗憾,但无后悔。 

—— 张潆允, Cornell Univertiy 2022

');})();
关闭

美国留学

400-888-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