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北大学录取学生妈妈:所谓“亚裔三宝”,数学、CS、科学,我们全部放弃。

2025-09-11

陪伴孩子走过美本申请的大多数家长们,都经历了一次十分厚重的成长。

2025fall被西北大学录取的A同学的妈妈便是这样一位,跑完全程回头看,有着诸多收获的过来人,她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感悟,还给我们带来线上讲座亲身讲述了:

  • 孩子高中四年的学习成长经历,一路上的规划选择
  • 与明德合作的故事、心得
  • 给目标冲刺Top10名校家庭的实用建议


也对26届家长有些话想说说,申请任务到底有多重没经历过的人真不知道

毕竟有些错误直到走完了才会发现,但申请是一次过的,事后没法找补。下面是小藤整理的A同学家长讲座分享内容。

*本文仅根据家长演讲逐字稿做排版,内容纯享无更改加工。


A同学妈妈为分享准备的逐字稿(部分)

大家好,我是A同学的妈妈。

今天很荣幸有机会和各位家长们分享我们孩子在美高四年的学习与成长经历,也会谈谈我们家庭一路上的规划选择,以及我们是如何与明德立人合作,在申请季中取得理想成果。以及一些我们家庭在陪伴孩子过程中的反思与感悟。


孩子高中四年的成长线:

在孩子正式进入高中之前,我就提前和几位学长家长深入沟通,了解所选高中的课程设置、社团资源、课外活动机会,评估这所学校是否适合他的发展,也是否符合我们家庭整体的安排和他的性格成长需求。

为了让他在学术上打下坚实基础,我安排他在8升9年级的暑假期间提前完成数学跳级的课程,同时我开始参加升学相关讲座。从那时起,我和他一同制定了四年选课的初步规划明确每一年该积累什么能力和成果


9年级:

这一年,我们鼓励他广泛探索,积极参与校内社团和课外活动,同时保持良好的GPA。我也要求他每周安排至少一小时,通过Khan Academy 自学SAT题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他开始做义工,也在校外每周打工8到10小时,不仅赚些零用钱,也学习如何安排时间和承担责任。

9升10年级暑假:参加以备赛为目标的短期集训营


10年级:

学业压力开始增加,我们要求他继续维持GPA,深化社团与义工参与,争取在组织中担任干部。他选修了三门AP课程,参加了10月PSAT考试,并在取得满分后,顺利10年级完成SAT1590,为申请提前准备。他仍保持打工节奏,努力在学业与生活中找到平衡。

同时,我们也提前建立了校内升学指导顾问、学术任课老师,以及校外义工活动负责人的关键人脉,为之后申请夏校、参与科研项目和获取大学推荐信打下基础。

10升11年级暑假:

我们协助他申请有竞争力的线上科研项目,并通过这段经历获得加州大学的学分,还发表了自己的研究论文。参加以备赛为目标的短期集训营和以大学体验为主的夏校项目。


11年级:

这是最考验时间管理的一年。他平均每两周就请假一次,参加校外的辩论与演讲赛事,一年下来共参加了22场比赛,单次行程最短两天,最长七天。

校内他是社团的核心干部,也是校报主编;义工项目的策划执行也由他主导。同时,他选修了七门AP课程,坚持学习、社团、竞赛与工作四者并行,每周仍维持8到12小时打工的工作量。

12年级前的暑假:

他参加了含金量高的科研夏校,并开始与明德立人的顾问团队合作,系统准备大学申请。


12年级申请季:

8到12月,他担任社团社长和校报总编,选修了5门AP课程。同时在确保GPA的基础上,与Cecily老师密切合作完成早申请,最终顺利通过ED,被梦想大学西北大学录取。

1月之后,申请压力减轻,他全力投入竞赛项目,拿到各项荣誉奖和奖学金也开始接更多家教与兼职,继续保持独立自主的生活节奏。


孩子比赛现场

与明德合作的原因、心得:

首先我是洞察了我们家庭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申请痛点,孩子平时的活动和比赛多是人文学科方面的,而且成绩优异、有奖项;但他的选课和夏校、科研又偏向理工方向。

在这样文理兼顾的背景下,我们家长其实很难独自判断该如何做最优的申请组合。再加上我们也没有在美国申请大学的经验,我们意识到,需要专业、有系统的团队来帮助我们把关选校、选专业,以及优化整个申请方案。

而明德吸引打动我的契机是我听了很长一段时间CC老师的讲座,非常欣赏这种认真又直接的老师。

另外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家长有时候需要一个清醒认知:因为我们家长永远看自己孩子是最好的,很多时候难免有盲区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群经验丰富、了解名校申请标准的老师,来帮我们确认孩子是否有机会冲击Top10,并且减少我们在选校、选专业上的不确定性和判断偏差

再分享一下在和明德的具体合作模式上,我们是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团队式服务”。

从双方匹配的那一刻起,整个团队服务正式展开:从择校、选专业、活动规划、文书思路,到Common App系统操作,每一个环节都由Cecily老师作为核心顾问亲自带领。

为了不浪费暑期时间,在孩子6月底参加夏校前,CC老师特别安排了她的文书写作营,要求孩子必须参加;即使在夏校期间,孩子也与老师线上约定时间讨论进度,几乎不停歇。

8月初,紧接着12年级开学,申请节奏非常紧凑。Cecily老师每周固定两次与孩子开会,及时追踪进度、修正策略、分配任务。

我们是从申请季才开始合作,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把孩子的亮点挖掘出来,并精准制定冲刺梦校的策略。最终,在“先选学校、再定专业”的建议下,决定冲刺—西北大学,并锁定ED申请。

再举个例子吧,在文书撰写阶段,我便亲眼见证了,每一版文书从Cecily老师 , CC老师审阅后,还会再交由一位前藤校招生官进行终审,逐字推敲、确保每个细节都不出错。

每份文书,都是经历多轮反馈、修改、润色后,才允许孩子提交。

整个过程中,我被拉入共享档案群,也亲眼看到老师与孩子之间无数次的沟通记录、每一稿的修改过程。孩子的申请不是靠一个顾问完成,而是靠一个专业、协同密切的团队,一步步打磨出来的成果。

也正是这个过程,让我们家长不断增强信心,相信孩子会被梦校看见、被欣赏。


孩子的奖牌们

合作带来的改变+真实感动片段:

我家孩子个性比较强,也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尤其是他是个男孩,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老师在尝试引导他调整申请材料内容时,他一开始其实是非常排斥的。

在填写 Common App 活动列表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些分歧。孩子坚持要把他最重视的竞赛和课外活动排在前面,而老师从招生官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排序建议。中间有过几次沟通,我也和老师、孩子分别坐下来认真谈了。

我特别记得有一次已经是很晚的晚上了,Cecily老师和他开完会议,第二天一大早老师就主动联系我,花了很长时间耐心地向我解释他们的思路和原因。我听完后,心里其实是被说服的,于是又把这些想法转述给孩子,慢慢说服他。

这让我深刻感受到这个团队的专业和诚意。他们的建议不是随便给的,而是基于多年经验,对大学招生规律的深刻理解。最终我们调整出了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版本,也让孩子更愿意配合,这是一个重要的磨合过程。

另外我很感动的是,老师们并没有要求我们去“凑满十项”或者编造什么。而是他们去挖掘孩子真实、自然、但也可能被忽略的亮点。我的孩子高中期间专注在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上,并不像有些同学那样参加很多去凑齐活动数量。

但正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brainstorming过程,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他的独特之处。很想分享老师们挖掘到的,让我眼前一亮并且对申请帮助很大的两个亮点活动:

一个是原本以为是孩子在旅行时打发时间的习惯,他在过去多年中拍摄了大量地理照片,上传到Google Maps,为很多地方补充了地图数据,还获得了系统认证和不少正面评价。

这不是我们家长安排的,而是他自发坚持了多年。我们一路陪他比赛、旅行、搬家,他已经走遍了美国三十几个州。他的足迹、他的兴趣,成了Google地图的一部分。是老师和孩子深层次认识之后把这一切串联起来,呈现在申请中,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

还有一个平时我根本没注意的兴趣是文字猜谜游戏,因为他每天都在玩,甚至每天上纽约时报的网页去挑战新的词汇谜题,还自己设计。

这种兴趣与学业无关,但却是他释放压力、表达自我的方式。我原本没在意,但老师却注意到了,把它作为他个性的另一面写进了文书中。这真的是让我又很惊讶。

除了这些我还特别感谢老师的倾听与支持,在申请季期间,孩子压力很大。尤其是看到别的申请孩子有十项二十项满满的活动、有奖项、有头衔,多项的科研成果难免会感到焦虑。

有一次他情绪低落,甚至不太愿意再写文书。那时候老师立刻打电话来安慰他、鼓励他说:“今天不写也没关系,明天我们一起继续。”这一通电话,让他撑了过去。

说实话,家长在这种时刻真的帮不上太多忙,有时孩子甚至嫌我们唠叨。但老师能及时作为一个倾听者、支持者出现在那里,我非常感激

这个过程中,不光是孩子成长了,作为父母的我们,也真正学会了如何放手、如何信任专业、如何倾听孩子。

再说回专业上,老实说,很多孩子做的事情其实都很类似,要想在相似的经历中展现出独特性,是需要专业老师的眼光和策略引导的

而且在申请最关键的选校选专业决策上专业团队的把关也很关键,像我们家是先选学校,再从学校里找出合适的专业方向。这不是唯一的做法,但很适合我们孩子的个性。

他兴趣很广,但一旦找到自己喜欢的目标,就会非常投入。老师们帮我们选的学校也都保留了转专业或双学位的弹性,考虑得非常周全。

而身为妈妈,我有些肺腑之言想借这次机会分享给同样在这条路上的家长朋友们。


关于时间管理:

从8、9年级就要开始训练孩子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建立规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不仅对高中有帮助,也直接影响将来在大学的发展。

很多学生不是学业能力不行,而是因为缺乏规划,导致时间被浪费、压力堆积。如果孩子能在高中前就掌握时间分配的能力,就有机会做更多事情,也更能在申请中展现出综合能力。

另外,有家长会在8、9年级就让孩子去试考SAT,我们家没有这么做,但我认为不需要太早焦虑。可以利用线上资源测试自己的水平,了解方向就好。通常规划得当的学生,在10年级出分是来得及的,11年级再出也可以,但会比较紧张。

其次,在自己安排好的时间里,要尽量减少外界干扰

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家在孩子10-12年级尤其11年级,也就是最忙最紧张的时候,如何一起面对时间管理挑战的一些经验。

孩子的课业压力大、活动也多,常常有朋友找他聊天、问问题。但他自己知道,只有时间掌握得好,事情才能一件件完成。所以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很严格的原则:只要在读书或写作业时,手机就必须放在房间外面。

刚开始可能会担心,有人找不到他怎么办?但我们事先有共识,真正紧急的事情,同学可以先联系我。我就像他的“讯息过滤器”,只在非常必要的时候中断他,而不是每一条讯息都打扰他。这样一来,他可以专心完成手头的事,也不用被社交打断节奏。

因为如果每次都中断,就很难进入深度的学习状态。所以我们真的很重视这一点:在自己安排好的时间里,尽量减少外界干扰。

我们家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做法是:共享 Google Calendar。这个日历不只是记录时间,更像是我们彼此的承诺。

我们从十年级开始,就一起使用这个日历。他的考试、活动、club meeting、比赛通通记录进去,而我也把牙医门诊、家里的活动安排同步写进去。这样我们彼此都知道对方的时间,尽量做到不打扰他重要的安排。

我们的角色,不是做一个命令的父母,而是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我有时也笑说,像我是在当他的“经纪人”,帮他安排任务和后勤,他则是主角,负责完成学习和目标。

所以我想鼓励各位家长,时间管理不只是孩子自己的责任,而是亲子之间可以一起协作的过程。

这四年走来并不轻松,但我们始终尊重孩子的节奏,给予他引导和空间,重视责任感与自律的培养。做父母的,除了提供陪伴与支持,也需要帮他处理成长路上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深知,教育是一个家庭的长期项目,即使在任何top高中仍要和孩子、学校以及老师们持续关注、持续沟通,才能让孩子在高压、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走得踏实而不迷失,也最终实现他自己设定的目标。


孩子参加手工活动

对目标冲刺Top10家庭的几点核心建议:


1,阅读力会成为他持续学习和思考的重要能力。

我家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的好习惯,也是在他成长过程中,对学习和思考帮助非常大的——那就是长期稳定的阅读习惯

这个习惯,其实是我们从他小学阶段就开始有意识去建立的。我们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去图书馆借书,不管是哪一类型,只要是他觉得有趣、能学到东西的,他都会去尝试阅读。

特别是在暑假期间,他会设定目标,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而在平时,他也会主动规定自己每个月要读几本书。小时候书比较薄,他能读很多本;到了中学、高中课业压力大,他依然坚持每个月至少读完一本好书。这些书不是轻松娱乐型的,而是有深度、有内容的,有时候是科技、医学、心理、经济,甚至还有讲投资理财的——他的阅读范围非常广,也没有特别设限。

我觉得,阅读真的和数理不一样。语文能力、文字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不是靠突击练出来的,而是靠长期累积。这种能力更像是慢慢浸润、潜移默化地形成的。你看多了、想多了、写多了,自然就内化成了你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写作也就变得顺手、自然。

我常常觉得,像顶尖学府他们公布的阅读书单,就是在强调一件事:真正的优秀,不是靠临时抱佛脚,而是靠日常点滴的自我要求和积累。我相信,能进到这些学校的孩子,一定都早就习惯了这种阅读节奏,也懂得如何从阅读中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

所以我很鼓励家长们,如果可以,尽量在孩子小学阶段就开始陪他建立起这样的阅读习惯。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变成自然的行为,不需要你再提醒。他将来无论到了高中、大学,甚至工作以后,这种阅读力都会成为他持续学习和思考的重要能力。


2,Top10要找的是“最匹配的学生”。

首先,我想说:现在的名校,尤其是Top10早已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就能上”的时代了。

他们要找的是“最匹配的学生”。也就是说,不是你有多优秀,而是你是否能成为他们想要培养的那种人。

我们华人家庭其实很早就开始为孩子铺路:学术扎实、兴趣培养、才艺、运动样样来,这些当然重要。

但是能坚持下去,并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靠的不是数量,而是深度、方向、和家庭的长期支持

在学业成绩上,GPA和学术挑战程度,是基础中的基础。现在的孩子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美国的大公立高中,一个年级几百人,能进Top10大学美国顶尖的公立高中的可能不到10%。有的也只有5%或更低,甚至前30的学校,录取率也越来越低。

如果在初中高一就落后、基础没打好,后面会非常吃力。因为高中课程节奏快,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很容易一边忙课外活动一边成绩掉队,最后不得不放弃最初的目标。所以,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一定要越早培养越好。


3,千万别忽视影响力。

这其实体现在课外活动上。很多家庭一开始“撒大网”,孩子什么都试一点,音乐、体育、公益、竞赛……但真正能在申请季派上用场的,往往是那两三项深入发展、有成果、有影响力的。

重点不是“做了什么”,而是“做出了什么”。这背后反映的是孩子的热情、行动力,以及坚持走下去的能力。如果家里资源好,当然可以选择含金量高的项目,比如竞技体育、科研、精英夏校。但如果资源有限,也完全可以靠社区服务、独立项目、校内带领社团等方式,做到“有影响力、有故事”。

千万别忽视影响力。招生官不是看你“多忙”,而是看你“忙得有没有意义”

其次是学术拓展,例如科研和夏校。这几年我看到很多同校孩子通过参加顶尖知名大学科研项目或是含金量夏校,但老实说,能靠自己做到这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孩子还是需要家长、老师或专业机构的支持和规划。

有些家庭条件允许,父母可以带孩子找教授、联系项目;有的家庭没这个资源,那就要靠外部申请机构团队像是明德立人的协助,帮你省下很多试错的时间。如果没有人指导,其实很多优秀的材料,最终可能都没有被正确包装和呈现,这是很可惜的。

所以我感觉如果目标只是一般大学,可能不需要太复杂的规划;但如果想冲Top10、Top20,那就真的要团队作战,要精准布局

孩子奋笔疾书ing


4,孩子能不能走得远,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情绪稳定,是关键因素。

我们见过太多因为家长焦虑、沟通方式不当、夫妻之间缺乏共识,而让孩子承受过多压力,甚至在关键时刻崩溃、放弃的例子。

我建议:家长是后援队,不是指挥官。孩子已经很辛苦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紧张,而把压力加倍放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做的,是在他们情绪低落时能陪着他们哭,在他们迷茫时能一起找方向,而不是一味要求、指责、比较。

这么些年,我也给我家孩子的美本申请经验与收获总结了几个关键词——


一是契合度

仅学校适合你,你也适合学校。匹配度不是单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双向选择。

  • 学生层面:兴趣、能力、学习风格是否与这所学校的学术资源、校园文相符?
    你真的了解学校的专业特色和氛围吗?
  • 家庭层面:学校的地理位置、经济负担、未来发展是否是家庭可以支持的?
    很多时候学生被录取了父母却不愿意支持就读,这种情况在美国其实也不少见。
  • 在制定选校策略时,契合度的全面评估非常关键,不仅是录取的可能性,更是录取后的可持续性。


二是冲刺期

因为如果仔细去看整个申请流程,你会发现,其实孩子真正可以用来累积成果的时间,只有9年级到11年级这三年。12年级是用来申请大学的季节,你根本没有时间再去“补成果”了。

所有的成绩、AP考试、课外成就,其实都要在11年级前完成并可以写进申请材料中。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白——提早规划是非常必要的。早规划,其实大家都有经验。

有些人会说:“我没有从小就准备申请大学啊。”但其实如果你回头看,大多数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早就经历过很多“类似”的规划——

不管是申请初中、高中,还是参加钢琴、体育比赛、写作比赛,其实我们都已经不是第一次带着孩子为目标做计划、准备考试、争取成果。所以进入高中,我们不是“从零开始”,而是进入了一个更系统、竞争更激烈的阶段。

但很多人太早就开始加速,结果容易后继无力。

我的想法是——真正的冲刺期是11年级。那时候你的基础打好了,体力、思维、习惯也都跟上来了,才是最合适的时候加速。

我们就像在跑一场长跑。前半段,9年级、10年级,就是维持一个稳定节奏、有温度、有韧性;到了11年级,我们才让孩子进入全力冲刺状态。这时候冲刺,效率最高、成果最好。


三是取舍

我们在孩子升高中前就有共识,他不会只做“一线”的事情。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同时身兼多个干部职位,有的还自己成立非营利组织。除了AP课程、校报这些校内必须修的项目,社团、竞赛、课外活动也是大学申请中必须呈现的一部分。

美本申请跟我们以前只看成绩不一样,它更强调你是不是一个有特色、有热情、有真实兴趣的学生。所以很多孩子在高中阶段,其实是非常辛苦的。

我们家也鼓励孩子从高中开始自己兼差赚取零用钱,我也认为兼职是成长的一部分。孩子会接触到校外不同圈子的人和事,不再只活在自己同龄的环境里。他也很享受自己赚钱的成就感。

在资源与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也做过取舍。所谓“亚裔三宝”:数学、CS、科学,我们全部放弃。不是因为不重视,而是我们评估后发现,不可能什么都做到最好。与其花大量时间去竞争那些最终难以脱颖而出的项目,不如选择有机会取得成果的方向。

比如我们放弃了CS竞赛,把重心转向人文学科的竞赛。在高中最后两年专注在人文类项目上,反而更能突出孩子的优势,也更符合他的兴趣。数学AP课我们一样认真修,成绩也要好,但不去“卷”数学竞赛。

我们的原则是:坚持那些你有把握出成果的事情,而不是一味跟风。GPA、AP课、社团干部这些一定要做好,竞赛要有所选择。你不能什么都做,也不用什么都做到极致,重点是你能在某个领域做到突出。

即使有些项目你在高中没做到最顶尖,只要打好基础,将来在大学里一样可以发光。


四是探索活动方向

孩子在8到9年级时,可以探索活动方向,确立参与重点。

要开始思考将来在高中要参与哪些社团或竞赛,哪些是你有兴趣、也有可能做到成果的活动。

你能不能成为社团干部?你是否已经在某些竞赛中有成果?如果你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开始参加一些Junior等级的比赛,并有不错表现,那你进入高中后更容易在原本的领域持续发展。

越早确定方向,就越能聚焦投入,累积成果。

孩子的帽子


在和孩子一起准备大学申请的这几年,我对美本申请的观察与心情:


1,面对美本申请越来越“卷”:

以前,只要成绩好,就有机会进好学校;但现在,即使SAT满分、拿过国家奖的学生,也可能被名校拒绝。美高的申请竞争真的是年年加剧。

这种焦虑,很多时候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我们身处亚裔比例高、升学压力大的社区与高中环境。华人、韩国人、印度人……每一个族群都很“卷”,孩子自然也会被卷进去。

但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选择:

  • 你可以选择“卷”,但你要帮孩子建立好心理韧性。
  • 你也可以选择“躺平”,但可能要面对更不理想的环境与未来发展。
  • 我们家选择的是“适应”,让孩子在一个压力大的环境中锻炼出能力与心态。

因为我们相信:在有支持、有准备的环境中学会承受压力,总比到了大学才第一次被现实冲击来得好。


2,焦虑不可避免,但心态要稳定:

孩子越是进入竞争激烈的高中或大学,压力就越大。我们要做的是:

  • 教会孩子管理压力,而不是逃避压力。
  • 帮孩子规划时间,也让他学会自律。
  • 不要“全为了申请”而活,生活中也要有兴趣与快乐


3,家长也要有健康的心态:

在我们这种“信息高度保密”的社区,每个人都在默默努力、暗中比较。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好像在“防火、防盗、防同学”。但其实这种焦虑,如果你放任它蔓延,是会拖垮全家的。

所以我们家庭的原则是:

  • 不焦虑,但要有所准备;
  • 不比较,但要做自己的努力;
  • 保留“人间烟火”:周末吃吃美食、假期出去旅游,每年都有时间放松,孩子才能撑得下去。


家长寄语:

这场申请战,不是拼谁最聪明,是拼谁最稳定、最有耐心、最能执行到底

Top10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成长。

如果我们能用理性规划代替焦虑,用耐心执行代替抱怨,我相信:不管最后的录取结果是哪一所,只要孩子去了真正适合他发展的地方,那就是属于你们家庭的成功。


END

明德立人美本规划一对一规划,评估通道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