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了13所EA只为「有学上」,24fall的学生有多“卑微”……

2023-11-24

距离24fall早申放榜还有小半月的时间,前几天小藤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帖子: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知道现在美本申请很卷,但是没想到这么卷

仔细一看这位同学申请的学校包括:波士顿大学、罗格斯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华盛顿大学...足足申请了8所学校!

正当小藤以为8所已经顶天了,结果评论区又给了不少惊喜。


有同学觉得自己太菜了,申了10所,其中一所是加州理工学院;

有同学交了1个ED,8个EA,差点在填资料的部分就写到崩溃;

有同学原计划EA申11个,结果实在写不下去就砍到了8个;

还有同学EA申了13个学校,只为有学上!


01、24fall申请er,活动卷的真是与众不同

要说美本有多卷,单看EA申请数量还不够小藤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24fall的同学今年的活动除了常见的夏校项目、XX社社长/社员、成立了支教组织之外,还有什么独特的活动呢?


1.科研活动

丁克研究
自主建立模型模拟双摆系统运动过程并求出数值解析解
讨论近代物理和哲学观重塑
利用残差神经网络探测强引力透镜
探讨 2012-2023 年足球俱乐部与城市发展因素之间的联系
与中科院研究人员合作的引力透镜研究访谈纪录片
埃及革命研究
应用数学关于冰球球员和阵容相关的科研
数学关于抽象代数和数论的科研
帮助驾驶员评估驾驶风险装置
关于东南亚棕榈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兴趣活动

足球国家二级运动员
建立北美留学生的交流论坛
北京文化展在学校的演出摇滚乐队
长途骑行3k+km
国际二级运动员,市级足球球比赛亚军
网上短文集发表,个人写作网站
在联合国演出的钢琴家
赛艇队队长、国际象棋队长、飞盘社成员
冰球国家二级运动员,三年省运会都是第一
架子鼓9级、游泳二级运动员,帆船业余队员,水肺潜水只爱好者

3.志愿活动

调查社区在大流行病期间面临的挑战
帮助编程机构的公益课做翻译/助教
东北某地区志愿者英语教学项目
红十字会义务演出
refugee tutoring group给约旦的小朋友们上课
自制网站教周围小学3d打印和STEM
2022哈峰会校园大使
可持续保护棕榈树只的英语绘本,参加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项目
某观禅修冥想中心的参与者和义工
在当地和多方合作致力于控制枪支暴力

4.竞赛活动

暑假元培少年竞赛学者——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组
上赛季和平精英王牌2星
清华教授某培养项目
科学展一等奖且获得了各种学科的个人前十奖项
2023腾讯科学苗子项目

5.实习

在苹果授权经销商实习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实习
参加上市公司关于AI和Computer learning项目实习

6.个人独特活动

指出某著名出版社科普出版物的两个学术性错误和一个注释建议,被采纳。
喜欢滑板,发布滑板单篇文章一天内破10w+,和滑板店合作举办线下滑板活动。
参加某国推动棕榈油产业园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受邀参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峰会。
设计并成功落地的一套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系统。
举办线下人生故事分享会,减少歧视并帮助理解不同生活方式。
创办的旅行社。


小结:

还没有到放榜日,不知道最后的结果如何,很多同学都十分谦虚,他们依然觉得自己的经历很平庸、很普通、甚至不值一提。

对比前些年,24fall的申请er在活动方面显得更五花八门、更新颖、且更与众不同。

在此之前,中国学生申请材料和活动同质化的情况一直为人诟病,但是从今年大家po上网的活动来看,确实能够给大家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

而且这些活动并不是以数量为先,而是更重视质量,且活动的进行紧密围绕自身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历真的很难复制

例如走科学路线的同学专注于发表论文,参加科学相关活动,较少分心到打竞赛;

有的同学知道自己不擅长打竞赛,会将精力放在自己专业实践上

有的同学充分利用异国他乡的资源,为自己镀上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还有的同学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把自己对某项运动或乐器的热情发挥到极致,并且作为主文书的重要素材。


02、25fall备战规划季:school research才是重头戏

每新的一年美本申请的战况都是下一年申请的经验。

对于规划季的同学来说,这个时候还处于准备标化、竞赛、活动的阶段,这些材料准备固然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选校环节。俗话说,考得好不如选的好,这句话真的非常有道理。

曾经小藤也在网上看到不少资质非常优秀的同学,但是因为没有好好规划,尤其是选校定位不准确,最后只能去一所和自己实力相差甚远的学校。

所以,选校宜早不宜迟。从现在开始,根据今年的申请情况,大家就可以有意识地了解学校资讯和申请要求。

而且还要对自己的活动、经历、GPA、标化等做系统的梳理,帮助自己定位在哪个层次的学校,粗略列出school list

随后就是针对这些学校进行深入的school research,建议有条件的同学明年暑假期间进行访校,亲自感受一下学校。

不能实地访校的可以尽量联系往届的学长学姐,获取二手信息来帮助你了解学校。

根据school research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且这个阶段如果活动和标化都已经基本完成,再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再一次匹配,从而找到自己最匹配的学校。

虽然互联网上大家在比较EA申请的数量方面卷起来了,但是小藤并不建议这样做。因为申请的学校越多,准备的材料就越多,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最终可能会影响整个申请。

并不是申请的越多,收到的offer就会越多,更多的只不过是心理安慰,美本申请并不是概率事件。

所以预期冲数量,不如踏踏实实做好school research多挖掘自身,匹配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申请数量少但是精确,反而对申请更有帮助!



03、24fall准留学生:早申被拒不可怕,后面还有更大的惊喜!

开篇我们就提到,24fall的同学用EA数量来换取安慰。尤其到了常规轮申请即将截止、早申放榜即将开始,不少同学都已经开始寝食难安。

主要是担心没有什么申上理想的EA/ED学校,或者担心自己没有收到任何一个offer。

明德之前也有一位学生,在ED阶段申请埃默里大学,但是被拒了,现在她回想起来,特别感谢埃默里大学当时给她发拒信。

因为她在UC的申请中,申请的6所学校,5所都录取了,其中就有她最想要去的UCLA。她百分百确定,UCLA对她而言体验感比埃默里大学要更好。

所以在她看来ED被拒了不需要担心,也不需要气馁,毕竟美本申请还没有结束,后面等待大家的一定是更大的惊喜!

ED没有录并不证明你被否认了,只能证明这所学校与你无缘。

比如很多over qualified的同学申请凯斯西储大学或东北大学基本都是不可能录的,这是学校的选择的问题,并不是个人的实力问题。

ED录取本来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大部分人在ED轮次都可能被拒。

因为ED是学校对学生最严格的选择,学校既要考虑学生是否符合学校的风格,也要考虑到录取的学生最终会不会真的接受offer。

而且在ED轮次的申请人,有的人往高了申,冲刺Target school,有的往保守的申,目的就是保住有书读的机会。

所以ED申请是学校和学生双方不对等的申请,被拒了也不能说明什么,而且后面还有UC申请、常规轮申请,还有很多机会等着

除非是把ED的学校是你100%想进的学校,否则直接当做概率更大的奖来抽就可以了,不需要对它有什么特别的执念。


到了申请季下半场,比执念某个申请更重要的是放轻松心态。

上文中的同学就一直以轻松的姿态面对申请,她心里想着有学上就行了,所以来一个offer就去看一个学校,有的目标虽然在Top30,但是录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也感到很开心。

虽然一直以来社会评价体系都认为你要上好的学校,才有机会出人头地。

但事实上,大学申请并不能直接决定的你的未来,没有一所学校真的会限制住你的未来

也正如这位同学,假如她去了俄亥俄州立大学,但是并不代表去了OSU的她一定比去到UCLA的她差,可能只是缘分和时机不同而已。

在大学里面的差距真的不会相差太大,很多美国本地人都是选择就近上学。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差距可能就是教学风格、地理位置等差距。

很多人总是被排名“蒙蔽”了双眼,其实只要深入了解一下排名不过是大学营销的另一个种方式,是学校吸引学生的一种“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你想读的是一个「title」的话,那么排名可能成为你的首要考虑因素。

如果想读的是一段「经历」的话,大部分美国大学都是可以满足你在海外留学的这段经历。

总之,放下执念,用轻松的心态去迎接自己的申请结果,稳到最后,一定会去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