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35岁获诺奖,在百年人生中,用一次“归来”完成了最伟大的远行...

2025-10-21

新华社消息,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教科书上面就提及的物理巨匠,他的名字被中国人所熟知,但关于他的生平、他的研究、他的贡献,你了解多少?

很多人对他的认知停留在婚姻和年龄层面,也有人说“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邓稼先、钱学森都返回了祖国,为什么他没有?”

一桩桩一件件,将他推至舆论的漩涡...在他82岁那一年,却为了中国的未来,播下了一片充满希望的森林。

下面我们将杨振宁先生的贡献和生平,简单梳理,作为中国人,他值得国人骄傲!

1942年,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

1944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

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

1957年10月,因“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许多发现”,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3月,入籍美国。

196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研究所所长。

1999年1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正式退休。

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

2017年2月,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主要从事统计力学和对称原理、粒子物理研究。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于1957年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

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新方向。曾获得求是终身成就奖、爱因斯坦奖章、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鲍尔奖、费米奖、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等奖项。



01

中国人,你应该知道杨振宁的伟大


提及杨振宁,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诺贝尔奖,但是“诺奖得主”这个分量十足的头衔,却不足以概括杨老一生的成就。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与物理科学巅峰同行的一生

  • 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 他曾被英国权威杂志《自然》评选为“人类1000年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和他同在榜上并列的有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物理学家。


若说一个伟大的人的养成,离不开他扎根的土壤与时代的浪潮,那么杨振宁的百年人生,便是这句话最深刻的注脚。

他的伟大,首先源于一片饱经忧患却弦歌不辍的土地。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在他不到一岁时,父亲考取安徽省留学美国公费生,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是中国学习代数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

22年后,杨振宁同样考入父亲的母校——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谈及父亲对杨振宁的影响,他曾写道:每当孤独的时候,我就想这曾是父亲走过的路。


图源网络 | 1926年,杨振宁于合肥留影


杨振宁6岁时,父亲学成归国,先在厦门大学数学系任教授,后于清华大学担任算学系教授,杨振宁在清华园至少度过了八年的时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重返合肥又至昆明,入读昆华中学。

任谁也想不到,照片里的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影响世界的物理学家。


1938年,杨振宁在昆明念完高二,在两万多名考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西南联大(开设于20世纪30年代,仅开设8年,共培养出8000多名学生,走出了2位诺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00多位中国两院院士)。


图源网络 | 1938年,杨振宁报考大学时的准考证


物理学专业适合什么样的学生?

  • 适合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比较高的学生;
  • 适合喜欢思考这个自然界如何排列规划,并用数学理论解释这些现象的学生;
  • 适合能够猜想或者是对于些新的物理现象,能有发现、会预测的这类学生。


而杨振宁就是这样的学生,出于对物理学的喜爱,他从化学系转至物理学系。

他的伟大,在这片“刚毅坚卓”的土壤中,汲取了最坚韧的养分。

联大的校舍是简陋的,铁皮屋顶,土坯墙,窗外还要躲避敌机的轰炸。然而,精神的富足与学术的自由却在此达到了顶峰。


在这里,他遇到了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还有他后来的硕士导师——“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

在西南联大的学习,为杨振宁的物理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源网络 | 西南联大校舍,教室全为铁皮屋顶土坯墙


1945年,揣着“庚子赔款”奖学金,杨振宁踏上了赴美留学的旅程,追寻他学术上的偶像——恩里科·费米(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那一年,他只有23岁。


当时芝加哥大学正是“原子时代”的摇篮,聚集了全世界最顶尖的物理学家,时至今日,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也是“榜上有名”——全球物理学排名均位于前20行列!

图源明德立人 | 全球物理学排名


杨振宁加入芝加哥大学后,迅速成为物理系同代研究生中的佼佼者,也遇到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导师——爱德华·泰勒(氢弹之父)。


1948年6月,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之后,杨振宁在费米和泰勒的推荐下,去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还与仰慕已久的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

图源网络 |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办公室中


此后,杨振宁在理论物理学的高速路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并于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授,那一年,他35岁。

他与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颠覆了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基础概念,震撼了整个科学界;

次年,他们便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从提出理论到获奖,速度之快,世所罕见;


图源网络 | 杨振宁(左)、李政道(右)


但这远非他学术成就的全部。

他与米尔斯合作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是奠定整个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其重要性被认为更在让他获得诺奖的成果之上,无数后来的诺贝尔奖成果都立足于这块基石之上;


2012年,清华大学送给杨振宁一个黑水晶立方体,上面镌刻了他13项诺奖级成果,遍及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四大物学领域。其学术生命力的持久与深邃,在科学史上也极为罕见。


正是基于这些研究成功,他“间接”带动了一批人得奖:超过50个诺贝尔奖研究建立在杨-米尔斯理论之上,至少6个菲尔兹奖研究与杨振宁的方程相关。

可以说,没有杨振宁的研究基石,往后的那些诺奖获得者们,甚至找不到一个研究的方向。



02

荣耀伴随着争议
杨振宁也不例外


可能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

“在中国最困难最需要科技人才的时候,钱学森、邓稼先等人都回国了,他为什么不回来,还加入了美国国籍?”


首先,在美留学期间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禁止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回中国。

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先回国,而杨振宁没有回国的原因则是因为研究领域不同。


钱学森、邓稼先所从事的是涉及国家最核心机密的国防科研,他们的归来,意味着能将最前沿的技术和知识直接应用于“两弹一星”的工程实践。

而杨振宁所深耕的理论物理,尤其是基本粒子理论,在当时的中国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与研究环境,不但用处不大,还会影响杨老的研究。


钱老也是如此回答:“是国家要他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国内大。”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那些隔绝的年代里,杨振宁成了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科学界的独木桥身在异国的杨振宁也一直心系祖国。

  • 他是首位访华的著名外籍科学家,让中国科学家看到了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
  • 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场合为中国发声,据理力争,维护祖国的尊严与利益。
  • 他在美国四处奔走,积极资助中国学者赴美深造,并亲自为他们联系学校、争取奖学金。

图源网络 | 2002年杨振宁(右四)与出席清华大学举办的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的学者合影


也正如“两弹元勋”邓稼先对他的评价:“杨振宁是在另外一个战场,为国效力。”

他最终的归来,不是简单的“落叶归根”,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完整的“知识迁徙”。

1999年,杨振宁获清华大学教授聘书;2003年,81岁的他全职回国效力,将人生的最后二十余年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里。


他不仅亲自为本科生讲授基础物理,更重要的是,他以其无与伦比的学术视野、人脉资源和崇高声望:

主持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立志将其打造成“中国的普林斯顿”;

亲自出面,为清华延揽了世界顶尖的计算机学家姚期智(2005年创立‘清华姚班’,为中国计算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倾力推动中国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与建设。

2021年5月,将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文章手稿、影像资料和艺术品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资料室”。


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国,他带来的,是整个学术的“生态系统”,他用自己的晚年,为中国的未来,播下了一片充满希望的森林。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所以,当我们再次追问“他为什么当时没有回来”,答案已经明了:

他选择了一条更艰难、更需要远见,也更具争议的报国之路,这条路,跨越了60年,从青年到暮年,从未偏离。

“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杨振宁先生千古!


现在正是美研26Fall申请季!

如果想了解更多申请资讯或是申请协助,或者对选校、文书、留学规划有疑问的话,可以进一步咨询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