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5录取杜克的孩子:“我想去参与改变世界的这个过程!”

2025-03-11

“我想去参与改变世界的这个过程。”

“当天开结果的时候,就已经有一点莫名其妙自信的预感,感觉会被杜克录取。”

“何老师特别尊重我的意愿,非常鼓励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


这是今年明德早申分享会上,作为中国唯5录取杜克大学的G同学与大家分享申请经历时说的话。


她说自己是一个很学术、做的活动都是偏校内的学生。
在她的导师Lynn何的眼中,这个女孩像小太阳、全身都在发光
而很多听过她分享的学生家长,都会看到她的幽默风趣,自信和强实力。


那么,这样一个宝藏一样的学生,是如何申上的杜克,又是如何成为他人眼中难得可贵、光芒万丈的女孩?


为此,小藤也专门与G学生及其导师Lynn何进行了更深入的采访交流。


*为了便于大家更全面地了解G同学的申请过程,本文结合学生和导师的采访内容,分别从学生视角&导师视角进行阐述。


G同学说:


我的初中是在体制内读的,初一的时候,就尝试过高中的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和化学竞赛,最后发现,自己跟化学最能产生“共振”。


于是我就主动去学习化学知识,在初三的时候,跟着课外班,把高中的化学都学完了,还学了很多竞赛的内容,当时差不多就确定未来要走化学相关的方向。


动图封面




一、先说我的硬件背景:托福从95+到110+,搞定最难的IB!


高一下的时候,周边很多同学都已经托福110+,而我当时只考了97分;这让我心态挺崩的,要按这个实力去申请我想申请的学校,根本是白日做梦。


但我也知道,很多事情开头难并不见得就是坏事,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方法不出错,想要达到目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到了申请时,我的托福终于刷到了110+!


大家知道,AP、A-Level、IB这三个课程体系中,IB是高二、高三阶段、特别是申请季中事情是最多的,而我就是选的IB


我要在选的六门课中,要学文学、学社会科学,这对我这个纯理科生而言,真是一个折磨,而且选的课还得保证其中有三门是高阶课


其中有一项学术写作任务——EE (Extended Essay),要写出一篇四千字的论文。


我是整个年级唯二选化学EE的同学,TOK最后也冲了一把,这两项拿到了A,所以ED申请阶段,我的校内成绩是45/45和两个A。


*两月份的时候EE写到了惊人的71页。



二、确定了明德,确定跟何老师做申请!


我在10年级的时候,对出国留学完全不了解,也跟家长一起聊了多家机构。


她是我当时见过的顾问老师中,少见的一个既没有阻止我去学STEM、也没有劝我学人文社科方向的人(因为很多顾问老师都劝我学文别硬刚理工)。


而且我在跟何老师交流的时候,她了解到我的目标是化学,然后问我是否了解chemistry和chemical engineering的区别,事实是——我并不知道。


何老师因为自己也是理工科出身,跟我介绍了很多专业之间的不同,跟我讲了很多其他的内容,我觉得,她能给我说一些打破信息差的内容,这是我希望且符合我需求的导师。


(何老师专访文章 )导师专访丨西北、莱斯申请导师:学习早已卷无可卷,现在要拼的是这个…



三、我的活动都是校内的,何老师给我提建议也超级尊重我。


在高中阶段,我所有做的事情,都是基于自己的学术兴趣去往外做探索。


而这个过程中,何老师给到我最大的帮助,就是在我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给我及时的指引。


她给我最大的感受——非常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


比如我大部分的活动其实都是校内的,但其实从10年级一开始,何老师就跟我说,建议去做一些volunteer的校外活动。


可我一直是很不喜欢“为了申请”去做活动的人。


我觉得,与其花这个时间,不如去研究我真正感兴趣、但看起来没有这么亮眼的校内活动。


即便我没采纳何老师的建议,她也是非常尊重我的意愿,更不会去否定我的决定;


再如高一的时候,当时的我因为没有申请任何夏校,也感觉到过peer pressure:身边的同学都去了哈佛,UPenn这样的顶级大学过夏天,高一的我也开始第一次感觉到了申请的焦虑。


但是何老师跟我说,不去夏校也没关系,把时间放到对个人成长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在和何老师沟通之后,我也放宽心了很多。


申请过程一路走下来,她都是鼓励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特别尊重学生的想法,这一点真的能给到我很大的支持力量。


*清华夏令营的时候写的文献笔记




四、我的学术研究:我会充分利用我手头的资源,尽可能延申到更多的研究上。


学术研究是我的爱好之一。


对化学的学术兴趣也是在高一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分享了一篇中国天津化学研究所发的研究成果,说到这个团队用11步的酶催化的过程,把二氧化碳合成了淀粉。


*我在Garcia的journal club上分享这篇论文


我就去做了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实验,做完之后,感觉这门学科未来配合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会给世界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虽然不知道这个影响会大到什么程度,但我就是心里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我想去参与改变世界的这个过程!


在和认识的一些很优秀的博士生们聊天的过程中,我逐渐确定以后是要做researcher的,所以我高中所有做的research,也都是和个人兴趣匹配的,这保证了与我后期申请的学校更适配。


充分利用英才计划的所有资源


我参加了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的英才计划,在交大教授的帮助下,做了一个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巨大项目,很复杂。


跑了445组数据,筛选了5个最好的的蛋白结构,要去交大的实验室做三个月实验,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去进行数据计算。


*我在交大的实验室拍的照片~


然后还参加了这个英才计划延申出来的,清华大学生物化学的夏校,全国就录了40多个人(高一到高三的学生都有)。


这个项目只有五天,但是全部免费,包吃包住,这也就是我高一升高二的暑假,参加的唯一夏校了。


第三个参加的也是英才计划延申出来的活动,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计划,当时,为了学一点不一样的东西,我没有选择生物化学,而是选择了材料科学。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发了一篇小论文。


*我在参加夏校的时候把这篇论文发出去了!


这些研究经历,帮我申请到了特别顶级的Garcia的夏校。


*在夏校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写论文


讲这几点是想说,我真的是把英才计划里面所有能用的资源全都拿过来薅了一遍,所以要尽可能充分地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源。


我参加的这个夏校——Garcia researching international program,面向所有理工科学生,不过我们的项目基本都是材料学。



(夏校官网链接:

stonybrook.edu/commcms/


参加夏校过程中,有大学教授直接带我们去做项目,参加conference,然后有机会和教授、学者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这种机会非常的珍贵。


总的来说,我有相对比较多的科研项目,但不是所有都发论文了。



五、把Girls in Stem社团,从几个人扩展到1200多人。


在高二的时候,我非常非常幸运,有两位非常厉害的女生,分别学数学和神经科学,我们都参加了当时还只有雏形的girls in STEM社团。


进入高二时,我们三个人一致决定,要把这个社团在学校范围内的规模扩大。


我优秀的朋友们就在社团分享她们在Pioneer、丘成桐比赛经历等等,教大家如何打比赛,找科研课题,甚至校内IB课程的选课建议等等……


自然而然地,很多同学就来加入我们,最后这个社团也从小规模的几个人做到了全国范围内的1200多人,当然这是以一个线上的模式存在。


*我的朋友们和我在准备社团活动!


我始终觉得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们Girls in STEM的团队里,擅长什么事的女孩都有。


大家一起集思广益,还组织了很多校内的活动,比如乳腺癌意识的宣传——“粉红丝带日”,让大家知道如何预防,怎么去恢复等。


我们在2024年三月还办过一场“痛经体验日”活动:我们买了仪器模拟痛经的感觉,邀请了路过的男生们尝试一下,运气不好会痛经的女生每个月都要体验一遍的痛,比IB痛。


*当时痛经体验日的宣传海报



六、还有一个是参加的合唱团:成为团长是高中阶段最幸福的事之一。


高一的时候,我觉得未来就是冲着research去的,应该把时间花在科研和比赛上,但何老师和学校老师都说,如果一个活动都没有的话,不好申请。


所以,在规划的时候,还是要多和顾问老师做交流,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


所以我就去参加了合唱团,一开始的确是不情不愿、有些“被威胁”的因素在里面。


去了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声乐基础还挺好的,女高、女中、女低都能唱,音域也蛮广的,后面也当了团长,带着团员一起去排练……


我校的艺术团真的很棒,我也很爱我们的合唱团。


虽然我们不是最专业的合唱团,但是我觉得我们团里的小朋友都有感知爱、和爱别人的能力。


因此我们很团结,很珍惜每一次排练,大家也都始终在一起享受音乐。


动图封面



七、写文书的过程:一定要多跟顾问老师交流,挖出创意点、找出更高立意。


何老师一直都非常尊重我的意愿,很支持我的想法和选择。


我当时跟她聊我的研究方向,她建议我可以走的学术主线是人工智能+化学,我就觉得何老师是个真正懂科学规划的老师。


在跟我沟通的时候,她能迅速抓到我的亮点,为我做规划,也跟我聊的来。


当时我第一版文书出来的时候,她就否了。她觉得我的文书无法体现出我是一个“科学家”的一面,后来我觉得有道理,接受了她的修改意见。


当然磨文书的过程肯定是很熬人的,我和何老师一版版文书彼此来来去去,修改,重写,修改,重写……


但这样做的过程,也让我这个自认为是“宝宝英语”的水平,不断提高我对写文书更专业的理解。


所以我觉得要多跟顾问交流,不要太固执,她们了解的和理解的,肯定能更多角度、更能突出我们的个人特点。


要是我当时按照第一版文书就交了,估计也没有学校愿意要我。



八、选择杜克的原因很简单:我想做的,和杜克在致力做的,很契合!


喜欢杜克的原因也很简单,当时也是从学长学姐的口中了解到他们在杜克的就读体验很好,而且学校的地理位置也很好,排名还很靠前,学校也很漂亮。


最关键的是,杜克很关注环境的事情,当时我做的研究方向是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固碳……目的是为了减少global warming。


而杜克大学也很关注这个事情,而且杜克大学的research是相当强的,我未来的目标是做researcher,所以当时就觉得整体上都很匹配自己。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我自己去决定,自己去感知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的父母不会去过多地给出他们的个人意见,让我要怎样怎样,而是非常支持我,这对我很重要。


“以上是学生个人视角分享的申请故事。但其实她还有非常多的闪光点,小藤也从她的导师何老师的视角看到了更全面的小G。”


何老师说:

美本要招的是那种敢于去「撞南山」的人,敢于去做改变的人,而不是看到一座大山,想着绕路走的人。

G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人。

这个女孩,对化学有着极致热情、很自信很阳光,像个小太阳一样,非常耀眼。




一、她是不用喂饭的小朋友,对目标规划能有自己的想法。


在申请过程中,她呈现出来的状态都是「专心追逐热爱」的规划基调,整个人给我感觉非常的雄心勃勃,对化学有信仰,学术能力很强。


她对化学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 会主动去探寻这个领域最前沿的内容· 会主动了解最新趋势,去了解最领先的知识· 会主动使用AI+化学领域最尖端的工具


当时Ta正在进行一个蛋白质和酶的研究方向,我跟她了解具体内容之后,就发现这是一个不需要喂饭的学生。


G是很难得的、不需要进行专业探索的学生,也很自知自己的专业“处境”——在很多人眼中,化学是四大天坑,所以她和她父母也会对专业未来的就业产生担忧。


我知道他们的顾虑在哪里,所以当时我跟他们聊了这个专业未来的职业方向和路径,给他们提供一些他们之前没有接触到的前沿知识,也算是让G同学完善了对化学的认知,对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了。


而且这个孩子非常善于使用最前沿的工具,比如她做的一个蛋白质结构分析,她用到的AlphaFold就是去年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究出来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程序。



此外,她做的多是校内活动,相对于过往录取了Top10大学的孩子来说,校外活动太少了。


当时我也劝她可以去参加校外的志愿者活动,丰富一下活动,但她还是坚持去投入时间做学术研究,她有自己坚持热爱做的,我是很支持的。这好过去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其实反而不出成果。


这也可以看出这个孩子非常的有主见,规划很强,目标感很高,这个从她做的那些校内活动中大家也可以发现。



二、一起聊“八卦”,脑暴文书找立意,她拿到offer后还会“自卷”。


我也会跟她一起开会的时候互相探讨化学领域的最新“八卦”,会聊很多的方向。


到后期写文书的时候,我也是直接否定她还挺满意的第一版文书,当被我否定之后,她也能很快理解我的看法。


文书写作这方面,是包括她在内的很多理工科学生身上的一个短板——创意写作能力欠缺。


所以我当时和她一起脑暴,一起讨论如何用更巧妙的角度去突出这个学生的亮点,要把她的文艺爱好和学术爱好结合起来,找出一个更有意思的立意,而不只是“学术咖”。


这个学生身上有很多的buff:学术先进、主题先进、使用研究工具前沿,各方面能力可谓出类拔萃,这是非常难得的孩子。


而且这个孩子在拿到offer之后,并没就此放飞自我躺平,我看到她甚至在1个月内看完了一本900页的化学高阶书籍 ,这真的能看出学生对化学最纯粹的热爱,是完全不带目的性地在研究化学。


*G同学的读书笔记


她也立志未来要成为一名女性科学家,她也会关注化学以外的社会议题,比如:女性的平权问题。


小藤采访我的时候,问我如何看自己和小G的申请合作关系,我想了想,觉得我们更符合“亦师亦友”吧。


申请的阶段过去了,拿到杜克的offer是我们都很开心的结果,我也直觉,像个小太阳一样的小G,未来有无限可能!


动图封面



她的申请或许无法复制,但她的内核可以。



两个关键词:佛系和坚定

小G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给自己最后总结了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比较佛


从一开始做规划的时候,她就觉得自己最终对任何结果都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初中进入高中的时候,她受到蛮大的挫折,也正是因为那个挫折,让她后面对待很多事情都更能够保持“随遇而安”的心态,即便说最后申请到一个身边人都从未听说过的大学,她觉得自己也能接受。


她说:“因为我后面的时间还很长”。


但她的“佛”其实是建立在“凡事都尽全力争取”的前提下!


第二个关键词是:坚定


在美本申请中,她从来没有产生过要曲线救国的心理。

一开始想学化学,申请的专业就是纯化,即便说文科方向有一个跟化学相关,比较好申请的专业,她也绝对不考虑,而是坚定选择理科的化学专业




G同学分享:美本申请要系统规划,不要比较。


G同学也是一个坦率直言的人,她觉得很多家长从孩子四年级就开始焦虑,这其实真的不用太着急,她也是托福考了97分后,才发现美本申请是需要系统性去做规划的。


她说:

“我觉得大家不要把自己的小孩跟别人做比较,也不要去顺应别人的录取模板。


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点,虽然美本申请存在运气不好的情况,但我觉得最后录取你的大学,一定是跟你最相配的,是学校觉得你在他那里会过的很好的。


所以我们做申请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要太焦虑,不要去和别人比,反而能更好的实现「be who you are」!”


她还说:

“我把自己所有的数据和活动分享出来,也不能作为大家的模版,我无法保证说,大家把我们所有的东西都copy下来,就可以申请到同样的学校。


申请的本质其实还是个人和学校这气质实力等方面的匹配度,其中还会掺杂着大部分的运气。”


而这个清醒又客观的女孩想告诉我们的,其实更是一个简单浅显的道理:


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以及自己能为此做到什么程度,这种高度的自知之明和清醒的自我认知,会让最终达成目标更加直接高效!


• end •


如果您在美本申请过程中有疑问,或者希望得到更专业的规划服务 ~